經濟學原理都有哪些,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2021-03-18 03:17:05 字數 5086 閱讀 1167

1樓:一小紫陌一

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兩大部分,微觀主要研究個人或者廠商等單個體的消費投資行為,有供給和需求等模型,巨集觀主要研究經濟體的經濟行為,包括總供給總需求那些,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調控巨集觀經濟。還有gdp核算等。

2樓:匯信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易關係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

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

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瞭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

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

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

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兩國之間的**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儘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

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2023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

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為什麼我們需要**呢?

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執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

**干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儘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

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ductivity)的差別。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

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當**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

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係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僱傭c) 更多的僱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2023年之前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

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十大經濟學原理有哪些?

3樓:l一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易關係原句可理解為"人們面臨權衡取捨"。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

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當一個社會的支出更多的運用在保衛海岸線上免受外國入侵的時候(大炮),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裡,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

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瞭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著每一種可能的選擇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

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

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然而,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

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原理五:**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

實際上,兩國之間的**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儘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

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2023年之前大部分曾經是**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

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中,**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原理七:**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為什麼我們需要**呢?

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執行。但是,還有另一種回答。

**干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儘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我們說**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

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是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roductivity)的差別。

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

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當**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

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curve),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係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a) 貨幣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從而刺激物品與勞務需求b) 長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價,繼而引起企業更多的生產,更多的僱傭c) 更多的僱傭則意味著更少的失業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2023年之前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

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經濟學中哪些經濟現象和效應,經濟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

效應論 破窗效應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 提出了一個 破窗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 繁榮。...

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房價的現象,根據經濟學原理討論房價大漲的原因

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房價的現象,第一個想到的是銀行,你想想中國最大的房地產權佔有者是誰,就是銀行,大部分的人買房子都是貸款,房價如果 虧的最厲害的就是銀行! 首先應清楚,房價 絕不單單是經濟方面的因素,1 房地產業的投資增長是導致房價高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2 制度的不健全.因為福利分房體制的終結和城市...

生活中有什麼經濟學現象可以用經濟學原理解釋

舉一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用經濟學的原理進行解釋並詳細闡述,談談自己的感想和得到的啟發。當生活遇見經濟學 幾個有意思的經濟學案例 第一個案例 牛和小麥的衝突。左邊農場養的是牛,右邊農場種的是小麥,牛要跨過護欄去吃小麥,是阻止牛還是不阻止牛?第二個案例 爭奪陽光。有一個酒店有一個陽光游泳池,吸引了很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