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建築特點

2021-03-05 14:40:46 字數 5870 閱讀 5154

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佈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鍾、鼓樓。

**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佈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型別。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佈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簷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簷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 在西山餘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2023年)改稱十方普覺寺。

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2023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臥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2023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簷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國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兩個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築也因宗教內容的特點和民族的特點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築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

喇嘛教建築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佛寺相近的宮室式木建築;另一種是屬於碉房式的砧石建築。北京的雍和宮和東、西黃寺都屬於前者,只有頤和園後山的一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

木建築的喇嘛寺仍舊採用了四合院式佈局,寺廟前半部的山門、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後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偉的建築,在佈局上也有所變化;例如雍和宮的後部採用三殿並列的制度,用複道將高大的萬福閣和兩側的永康閣、延寧閣連線起來,氣勢十分壯麗。

喇嘛教的塔不同於佛塔。它是由印度的 屠坡演化而來的。中國的喇嘛塔也有用為僧侶墳墓的,但建築在寺廟中的喇嘛塔,卻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歸納,裡面找吧...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佈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鍾、鼓樓。

**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佈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型別。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佈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簷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簷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 在西山餘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2023年)改稱十方普覺寺。

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2023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臥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2023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簷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國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兩個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築也因宗教內容的特點和民族的特點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築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

喇嘛教建築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佛寺相近的宮室式木建築;另一種是屬於碉房式的砧石建築。北京的雍和宮和東、西黃寺都屬於前者,只有頤和園後山的一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

木建築的喇嘛寺仍舊採用了四合院式佈局,寺廟前半部的山門、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後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偉的建築,在佈局上也有所變化;例如雍和宮的後部採用三殿並列的制度,用複道將高大的萬福閣和兩側的永康閣、延寧閣連線起來,氣勢十分壯麗。

喇嘛教的塔不同於佛塔。它是由印度的 屠坡演化而來的。中國的喇嘛塔也有用為僧侶墳墓的,但建築在寺廟中的喇嘛塔,卻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參考資料

佛教的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巨集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

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

中國的佛教石窟為數甚多,其中敦煌、雲岡、龍門尤為著名。中國佛塔的建築,起源甚早,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相傳都是三國時代建立而經後人重修的。原來印度的佛塔是覆缽狀的圓墳形,上飾竿和傘,後發展成相輪(在塔頂豎一根金屬剎,用七重或九重鐵環套在剎身)。

傳入中國後,結合中國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憑眺的樓閣式建築。現存的塔可分二類,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帶有中國特色;二是另式擴要採取中國原有樓閣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為七至九層。結構有木塔、磚塔、磚木塔、石塔、銅塔、鐵塔和琉璃磚塔等。

**的佛寺建築,與漢族地區略有不同。一般都有龐大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藝術的鮮明特色和漢藏文化融合的風格。北京的雍和宮,拉薩的布達拉宮,承德的外八廟等是這種建築的典型。

日本的東本願寺,朝鮮的佛國寺都採用木結構的殿堂形式,雄偉壯麗,是世界知名的古剎。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佈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鍾、鼓樓。

**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佈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型別。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佈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簷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簷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臥佛寺 在西山餘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2023年)改稱十方普覺寺。

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2023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臥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2023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簷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在印度,早期佛教並無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鎮說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樹下,專修禪定。後來摩揭陀國的頻毗沙羅王,佈施迦藍陀竹園,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個寺院。

印度人稱佛寺院為「僧伽藍摩」,略稱「僧伽」。僧伽藍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精舍式的僧伽,設有殿堂、佛塔,殿堂內供奉佛像,周圍建有僧房。

支提式僧伽,是依山開鑿的石窟,內有佛塔和僧侶居住處、

這兩種式樣的僧伽,先後傳人了我國。

印度「精舍式」佛寺傳人我國後,很快與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成為具有中國建築風格的佛教建築。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已採用中國傳統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層層深入。到了隋唐時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為寺院的主體,塔被移到殿後,或另建塔院,這與印度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

「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則是朝廷所屬**機關的名稱,「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書·元帝紀》注)。漢代**各行政機關的九個官署,就合稱為「九寺」。九寺中的「鴻臚寺」,即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類似現在接待國賓的禮賓司和國賓館。

因此,「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將稱朝廷高階官署的「寺」,用來稱呼佛教建築,足可以說明統治者對佛教的敬重了。

中國佛寺採用傳統宮殿建築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稱正殿、大殿或大雄寶殿)為主體。殿堂建築集中地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特點。

殿堂的屋頂,較多地採用廡殿、歇山、重簷、懸山、硬山、捲棚等樣式。屋頂,無疑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正視、側視、俯視,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線。曲線優美的屋頂,尤其翼狀起翹的「飛椽」,輕巧活潑的動人形象,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

「斗拱」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奇特構件,常被用來代表中國建築,兼具結構、造型、裝飾多重功能,十分獨特()…斗拱由多種形狀各異的木塊重疊裝配而成,位於柱頂、額枋、樑枋與屋頂之間,它的使用可增加屋簷伸出的長度,縮短樑枋跨度,分散節點處的剪力,此外,還兼有裝飾作用並表現尊貴等級。使用斗拱的木構架,是「中國建築真髓所在」(樑思成《清式營造則例》)。

大殿一般採用樑柱結構。其樑柱做法,是沿進深方向在石礎立柱,柱上架樑;樑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較短的樑。這樣重疊數層短柱,架起逐層縮短的樑架。

最上一層立一根頂脊柱,形成一組木構架。每兩組平行的木構架之間,以橫向的枋聯結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樑頭和頂脊柱上,安置若干與構架成直角的檁子;檁子上排列椽子,承載屋面荷載,聯結橫向構架。這種木構架,是用中國傳統工藝做成,可抗**的破壞。

從建築格局上看,我國建築群體的平面佈局,多為均衡對稱,設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通過暗示、烘托、對比等手法,使建築間含有微妙的虛實關係,從而體現了中國建築「含蓄」的美學特徵。一般佛寺的建築,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築都位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築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山門的正面為天王殿,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法堂,再後面為藏經樓。

唐宋時代,禪宗興起後,提倡「七堂伽藍」制,即建有七種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到了明代以後,七堂伽藍已有定式,即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東西配殿則為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

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 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接待四海雲遊僧人居住。

近代佛寺的基本部分,主要為兩組建築:山門和天王殿為一組,合稱「前殿」,大雄寶殿為一組,為佛寺主體建築。有了這兩組建築,方可稱為「寺」。

庭院佈局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從表面看,四合院是一個封閉型較強的建築空間,但實際上,寬大的庭院,使用中靈活多變,適應性很強。所以宮殿、衙署、佛寺、住宅等建築,都普遍採用這種佈局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還十分重視色彩,特別是重要建築,往往是屋不呈材,牆不露形」,形成了獨特的東方建築色彩藝術,這一特點在佛寺建築上也同樣得到體現。

中國宮殿建築和民居建築的特點

公元前206年,剛剛滅亡了秦朝建立了漢帝國的劉邦還在東征西討,消滅那些還不承認帝國的各地武裝。有一天,回到都城長安,看見剛剛建成的未央宮,覺得過於堂皇巨集大了,就把丞相蕭何找來,質問他,天下還在打仗,我們能不能戰勝都還未見分曉,為什麼浪費這麼多人力財力?蕭何回答說 正因為勝負未定,宮殿才應該造得更加...

明清建築的時代特點,明清時期建築風格特點

明清時期,官式建築已完全定型化 標準化,在清朝 頒佈了 工部工程作法則例 另有 營造法式 園冶 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牆基本都以磚包砌,大式建築也出現了磚建的 無樑殿 的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的園林有較高的成就。明清建築突出了樑 ...

伊斯蘭教建築特點的清真寺伊斯蘭教建築特點的清真寺

早期清真寺的建築簡樸無華,如麥地那先知寺主要由圍牆圈成院落供禮拜,房頂供喚拜,再設一簡單講臺供宣教即可。其後隨著穆斯林建築藝術的發展,結構嚴整 雄偉壯麗和帶有裝飾藝術的建築群相繼出現。清真寺的主體建築是禮拜大殿,方向朝向麥加克爾白。大殿正面牆中ib有凹壁 米哈拉布 左前方有階梯形講壇 敏白爾 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