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主要思想內容是什麼

2021-03-05 09:13:47 字數 5048 閱讀 9541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這一主題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此《中庸》之性不等同於《孟子》之性。「天命之謂性」是指天命也屬於人性;「率性之謂道」是說要自我管理而不是放縱本性;「修道之謂教」是說改善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聶文濤談《中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自我教育貫穿於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於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叫做慎獨。

也就是說,在自己一人獨處的情況下,別人看不到自己的行為、聽不見自己的言語,自己也能謹慎地進行內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監督。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後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致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宋朝臨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時也對中庸作了極高的評價。

他說:「中庸之德至矣,而其義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義;以戒懼謹獨,明執中之道;以中和,明體用之一貫;以位育,明仁誠之極功。

」 朱熹對這一章也有極高的評價。他在《中庸章句》中說:「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本要是也。」 當然,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明確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就是自我修養、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誠、至仁、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  (1)五達道 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

《中庸》第十二章詳細論述了夫婦的人際關係,將夫婦關係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雲:「君子之遇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論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達道。

綜觀斯兩章,五達道備焉。   五達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種人際關係。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誠如《禮運》所言:「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

喜、怒、哀、懼、愛、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2)三達德  調節這些人際關係靠什麼?

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節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的。

智、仁、勇靠什麼來培植呢?靠誠實、善良的品德意識來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闡明道: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3)九經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

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夠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叔伯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於糊塗;體恤群臣,士就會盡力予以報答;愛護老百姓,老百姓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貨就能充足;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

做好這九項工作,事實上也就處理調節好了九種人際關係。調節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九經」的提出,是對《尚書.堯典》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太平和合理想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繼承和發展。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有三條:一是慎獨自修,二是忠恕寬容,三是至誠儘性。  (1)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其文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們必須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十分謹慎,不說違背道德的話;在別人看不見自己物為的地方,也時刻屬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誠、至仁、至善、至聖,就必須堅持慎獨自修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

故《中庸》第三十三章雲:「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

』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威於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雲:『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

『德??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自。

』至矣!」   (2)忠恕寬容  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這一原則分別見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雲:伐柯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   這一思想源於孔子,曾子將其概括以傳於世。《論語.里仁》記載孔子告誡曾子的話:「吾道一以貫之。

」別的學生問曾參,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為仁之方。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為仁、行仁。孔子說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所謂「能近取譬」就是將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體實施。

  忠恕之道在《大學》裡被稱作「 矩之道」。《大學》說:「所惡於上, 毋(勿)以使下。

所惡於下,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

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這謂 矩之道。「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

不論是忠恕之道還是挈矩之道,其實質都是仁慈博愛,都是要求人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   《中庸》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學》的挈矩之道。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們用愛自己的心去愛他人,用責備他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自己的真誠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只要堅持忠恕之道,人們就會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人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

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3)至誠儘性  至誠儘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

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並列為三了。這就堅持至誠儘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亦澤「中道」,古希臘哲學範疇,畢達歌拉斯學派把現存事物看作是對方之間的「恰如其分的均衡」,柏拉圖開始把這種均衡概念移植到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則把中庸和節制相聯絡,並制定了系統的理論。

認為萬物皆有其中庸之道,如「10」這個數「5」居其中;人的心理狀態、情感中慾望過度是荒淫,不及則是禁慾.節制則是適度。中庸有兩種,自然界的中庸是絕對的,人事的中庸則是相對的;在倫理中觀上,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行的特徵,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徵和道德的標準,美德是一種適中,是以居間者為目的。他還把這種中庸原則運用於政治國家學說。

認為由中等階級治理的國家最好,因為擁有適度的財產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則。最不會逃避治國的工作或擁有過分的野心.是國家最安穩的公民階級,中等階級的公民組成的城邦.是結構個最好的和組織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五猖會主旨是什麼,《五猖會》的主要思想內容

五猖會 記述兒時盼望 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 鑑略 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此廟會起源於明初。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皖南曾打過幾年攔鋸戰,軍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 尺五小廟 陣亡士卒 五人為伍 受百姓供奉。明史 記皇家...

《中庸》的思想是什麼,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中庸 一書,是子思根據孔子的語錄,繼承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系統闡發成篇。所以歷來認為,中庸 一書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闡發,有人把 論語 比作是修建房屋的材料,中庸 則是房屋基礎工程的詳細說明。我們細讀 中庸 一書,就不難發現通篇講述的是誠意和正心,認為這兩者共為修身之前提,而這正是孔子思想 也是儒...

請問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結構是什麼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戲劇代表作之一。約公元前430 前426年首演。它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衝突 人跟命運的衝突。劇作家無法擺脫當時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 神示 的羅網。但他對命運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認為俄狄浦斯並不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