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的歷代演變

2021-03-05 08:33:56 字數 5288 閱讀 3249

1樓:匿名使用者

冕服的制度,周代已經大備,上衣下裳,腰閒束以大帶,前系蔽膝,足纏邪逼。而此後歷代都有所不同。

戰國:由於此時周室衰微,戰國七雄在里約上都有所減損,對於實際需要上無用的韍佩等去而不用,到始皇時將六冕服的制度完全廢止,只用元冕(即玄冕),也有說皆服袀玄之衣的。但現在仍有不明之處,尚無定論。

西漢:根據現存的文獻記載,對於西漢的冕服制度不甚明詳,也沒有提及其具體的形制。但並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從淮南王劉安的《主術訓》中我們仍能發現當時人對古代的冕服制度還是略知一二的。

此後到了王莽時期,冕服的形制已經略見端倪。大抵因其性質未完備,有不合古制之處,又經戰亂,形制再失,直到東漢時才重新恢復。

東漢:孝明帝永平二年,詔有司採《周官》《禮記》《尚書 皋陶謨》篇,天子冕服從歐陽氏之說,備繡文彩十二章,玄上纁下。臣下從夏侯氏說,三公、諸侯用龍、山九章;九卿下用華蟲七章,都有五彩,赤舄朐履。

天子前後皆有十二旒,白玉珠。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珠;卿、大夫五旒,赤玉珠,皆有前無後,旁垂黃纊。

曹魏:至明帝時,一直沿用漢代的制度,只是天子冕服刺繡,公卿等用織成的紋樣。垂旒改為珊瑚珠。

晉:初期仍沿用舊法,惟冕綖駕馭通天冠上,皁衣絳裳,以赤皮為韍,其餘同前代。東晉時以翡翠、珊瑚、雜珠等飾冕旒。成帝時以白璇珠飾冕旒。

宋:依魏、晉的制度,規定皇太子袞冕九旒。

齊:仍照舊制,冕又名平天冠,廣七寸,長一尺二寸,垂珠十二,皁衣絳裳,十二章紋,素帶四寸,赤皮韍。

樑:介幘通天冠,以白玉珠為旒,改韍為韛,佩白玉,垂朱黃大綬,革帶,帶劍。其餘皆同前。

陳:依樑制而有所減損,皇太子袞衣九章,諸侯等助祭平冕九旒,由前無後,畫龍、山以下九章,五彩大佩,赤舄朐履。

北魏:孝文帝十年始制冠服制度,制式可見因襲北魏的北齊。

北齊:天子平冕黑介幘,垂白玉珠十二旒,用五彩玉,袞服皁衣絳裳,十二章,裩帶朱韍,佩白玉,帶鹿盧劍,黃赤大小綬,赤舄。皇太子平冕黑介幘,垂白珠九旒。

上公九旒,三公八旒,諸卿六旒。三公用山、龍八章,九卿用藻、火六章。

北周:天子有冕服十二種,通用十二旒,但根據場合不同,章紋數量有所差降。其下公、諸侯、伯、子、男、上大夫、下大夫、士各有相應的冕服,亦以冕及章數分別差降。

至此冕服的制度已經改變古制而變得乖異。

隋:開皇年間改革北朝的規制。制袞冕垂白玉珠十二旒,黃纊充耳,玉笄,元衣纁裳,共享山、龍以下九章。

革帶、大帶,素帶朱裡,外有上朱下綠緣邊,韍同裳色,繡龍、火、山三章,鹿盧玉具劍,垂白玉雙綬,綬閒飾三玉環,朱襪,赤舄。皇太子袞冕九章,垂白珠九旒,衣裳九章。其下的公、侯、伯、子、男根據等級,旒的數量依次遞減。

大業二年又增加大裘冕。袞冕按《禮記玉藻》《尚書》等採十二章的制度,增加日、月、星三章,大帶,朱韛,其餘同開皇制。此後天子惟用袞冕,自鷩冕以下不再服用。

唐:初期因襲隨代舊制,至武德四年著衣服令。天子之服有十四,大裘冕黑繒表面,以纁色為裡,無垂旒,後長孫無忌以為大裘冕在夏季時不能穿著而請求廢止,但是雖具令文卻沒能實施。

其餘冕服同樣根據等級不同,其組成有所差減。皇太子袞冕九旒,衣服九章。群臣依據品級的不同,分別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元冕,不僅在佩飾上依次差等遞降,在顏色上也有所區別。

此後開元年間又制定《開元新禮》,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五代:後唐以貞觀四年冠冕制度為制;後周皇帝服袞冕。

宋:宋代的冕服制度,議論紛爭,幾經修改。宋代開寳年間的冕服制度,無寳錦珠翠之飾,後加以珍異巧縟,雖經禮官和儒者的駁議,但最終因為其承襲已久,未能改革。

至和三年,雖去其繁縟,稍還古制,但依舊是景佑年間以前的形制。至政和年間形制稍定,高宗中興後乃按此而制之。其不足包括:

冕板雖前圓後方,但作成方圓難分,俯仰不易辨;青衣緋裳,不合古制;山紋作尖銳形,失之穩重;笄變為青碧錦織成的天河帶等。紋樣仍為十二章。

遼:袞冕垂白玉珠十二旒,黃纊充耳,玉簪導,元衣纁裳十二章,白紗中單,韍,革帶,大帶、劍、佩、綬。舄如金飾。

金:大抵依宋早期的形式。冕板天板下有四柱,前後珠旒二十四,青碧錦織成天河帶,用十二章紋,中單,蔽膝大綬。

小綬三,閒有三玉環。玉佩二,舄重底,有涼帶一。也是不循古制而重加繁飾。

元:取宋早期及金代的制度,天河帶加長至地,冕旒用珍珠,袞服用青蘿,飾以生色銷金,仍以十二章為紋,數量較金代有所增加。皇太子元衣纁裳,中單,蔽膝,玉佩、大綬、朱襪、赤舄。

初期群臣不設冕服,後又依據宋制設立冕服制度,大致相同。大德十一年,擬採唐及宋代制度,但並未實行。

明:明代冕服制度亦多有更改,其制度更為具體,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亦有所不同:冕綖下承以冠武,而不加於通天冠上;嘉靖年間將不相屬的裳改為連屬如帷的形式;將日、月紋的半徑定為五寸;充耳用黃玉;變古制的五彩玉為七彩玉;華蟲、宗彝紋繡之於袖。

天子之下,皇太子、親王、郡王、世子亦有冕服,形制依據身份等級不同而各異,但公侯以下則不設冕服。

清,亦有袞服,但與前代之袞冕服飾形制相異,只取袞服十二章之文而已。

2樓:anan諳安

周代冕服種類有大裘

冕、袞冕、驚冕、毳冕、希冕[絺冕]、玄冕等六冕,按照不同場合需要加以穿用。六冕在漢以後歷代王朝的「復古」思潮中,有時或以別的稱謂形式出現。不過,六冕中,歷代主要採用的是袞冕一種。

袞冕是冕服當中,最華麗的服裝,與其它冕服不同的特徵,主要是冕冠的旒數(十二旒)及在衣裳所施的文章(十二章或九章,按照各朝代稍微不同)。 作為六冕當中的首位冕服,大裘冕的象徵意義最為崇高而又最具獨特之處。

《周禮》中與服裝相關的官職約有五十種,本文將其歸分為三大類別:服飾禮儀官職、督制和管理官職和製作系統的官職。通過各官職之職分的比較和分析,本文首次揭示了周代冕服制作體系的流程和運作關係。

秦漢以後的歷代冕服制度,按照各個時期所呈現的不同特徵,分為發展前期(秦漢至唐)、定著化及簡化時期(五代至明)、廢止及換身復活時期(清至**初期)等三個時段。有關冕服制度的文獻資料,以各王朝的官方正式記錄為基本史料,來把握冕服在帝王服飾系列中的位置,並對歷代帝王冕服制度進行更為深入的考察,以掌握各朝冕服制度的顯著的外在表徵。 全套冕服大致上由冕冠、上衣、下裳、中衣、袴、襪、舄、腰帶(革帶、大帶)、弊膝、佩玉、綬、劍、圭等的十四種要件構成。

又將其十四種要件,按性質不同,分為冕冠、服裝、飾品類等三個類別進行了考察。 「冕服」是以冕為冠的服裝,因此,在冕服裡,冕冠是不可缺少的構成要件。

3樓:似夢非夢

第一節冕服之發展前期:秦漢至唐代的冕服

一、永平二年之前的秦漢時期

二、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隋唐時期  第二節冕服之定著化及簡化時期:五代至明一、五代十國(902~979)至宋(960~1279)二、遼(907~1125)

三、金(1115~1234)

四、元(1279~1368)

五、明(1368~1644)  第三節冕服之廢止及換身復活時期:清至**三年

一、清(1644~1911):冕服制度之廢止二、中華**(1912~)

我國歷朝歷代的服飾是怎樣演變過來的?

4樓:cj的瓜娃子

服飾圖案源於生活,服飾圖案形成於人們的觀念,因而,作為源於生活和形成於觀念的服飾圖案,自然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的觀念的提高而不斷髮展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商代服飾圖案

我國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歷程,有著悠久的歷史。服飾圖案據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記載的是商代。

那時,奴隸主身著的是帶有雷龜紋的服裝。圖案的裝飾主要表現在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襟、下襬、褲角等邊緣處及腰帶上;表現形式主要是規則的回龜紋、菱形紋、雲雷紋,而且是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的。

這表明,那時我國的原始先民不但設計製作了帶有圖案的較合體的服裝,而且也能夠運用設計技巧在服飾上進行裝飾表現。至今,這種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仍普遍地運用於服飾圖案設計中,同時,在其他造型設計中也不為罕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服飾品的裝飾圖案來看,主要是從對於動物形狀的愉悅感中得到啟發的,但主觀色彩並不濃,是一種自然物象的再現。

圖案在服飾的表現上,主要以雲雷紋、回龜紋、幾何紋為主。紋樣的運用比在青銅器上的運用要巧得多。奴隸社會的青銅器上的雲雷紋是作為底紋出現的,主紋是以獸面紋為主的,而在服裝上的雲雷紋則是以主紋出現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紋樣的追求表現出了主觀意識,這種意識也就是圖騰的萌芽意識。當時,人們把一些動物作為圖騰崇拜物(如鳥、魚、虎等),其紋樣首先在人們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現出來,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飾上。在商代、男女所用的各種玉飾、帽飾、牙笄等也有這種印跡。

周代服飾圖案

到了周代,隨著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紡織業應運而生,於是出現了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的刺繡品。人們用它製作服裝,於是出現了冕服。

《虞書·益稷》篇中記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這裡所說的用五彩色施於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紋用畫與繡的方法施於冕服上,說明當時的服飾圖案已很有特點了。從十二章花紋表現形式和象徵意義來看,這些紋樣並沒有排出當時人們圖騰崇拜的心理,同時,也表明人們已不是僅僅把圖騰崇拜作為惟一的服飾圖案裝飾了,而且已能夠運用各種自然界的物象紋樣來裝飾自己,表現出了奴隸社會人們的審美意識。但是,這種審美意識有著社會的侷限性,主要表現為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等級差別上。

也就是說,統治階級將這些圖案視為階級的劃分,使本來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濃厚的階級色彩。例如,天子服飾可盡享十二章花紋;

諸侯自龍袞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就此我們看到,這一時期的服飾紋樣在設計上注意了藝術的表現,作為一種文化表現來看,表明人們的審美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戰國時期服飾圖案

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百家蜂起,諸子爭鳴,社會思潮和觀念空前活躍。

這時器物的裝飾紋樣有了較大的變化:森嚴拘謹的饕餮紋、蟠螭紋讓位於奔放活潑、富有生氣的人間題材,表現在服飾上的嚴謹的設計變得舒展了。

從戰國的服飾圖案來看,很多圖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繪了,而是採用自然物象的變化紋樣。這說明人們在圖案的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理想化的東西多了起來。

這不僅表現出人們的審美情趣的提高,而且也使服飾紋樣具有了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

戰國時代的服飾圖案經歷了從殷商到周的發展過程,使服飾圖案在設計形式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又開始一改嚴謹細膩的設計風格,來追求一種活潑大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服飾圖案受秦瓦當藝術的影響,開始注重藝術形象的整體性,而不是拘泥於細部和區域性的刻畫。

在藝術處理上,多用以少勝多、以虛帶實、造...... 分為兩類,自有等級以來,就分統治階級和平民。通常以皇帝為首的官服,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沒有改變。反而平民的衣服不斷變化。

秦漢時期的服裝,其實就是現在通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那種,一件袍。隨著經濟的發展,款式開始變多,開始有開襠褲。

而在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導致服裝開始具有民族特色。此後,基本上保留著。

後來到了清朝,出現長袍馬褂。而清末**初年,就有西洋服裝傳入,經過一段時間,出現了旗袍,中山裝等中西合璧的服裝。

明朝的九章冕服和七章冕服的區別就是帽子上面的穗子是還是七

冕服的制度,周代已經大備,上衣下裳,腰閒束以大帶,前系蔽膝,足纏邪逼。而此後歷代都有所不同。戰國 由於此時周室衰微,戰國七雄在里約上都有所減損,對於實際需要上無用的韍佩等去而不用,到始皇時將六冕服的制度完全廢止,只用元冕 即玄冕 也有說皆服袀玄之衣的。但現在仍有不明之處,尚無定論。西漢 根據現存的文...

中國禮儀的演變,中國禮儀的演變

中國禮儀的發展史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簡述中國禮儀演變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關於禮儀的學說?你好,我說一下我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全中國古代有 五禮 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 冠 婚 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

明朝的歷代皇帝,如何評價明朝歷代皇帝?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是永曆皇帝朱由榔而不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南宋在京城被佔領,宋恭帝出城投降的情況下直到南洋投海才宣告滅亡!同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沒有什麼道理不是永曆皇帝朱由榔!就因為古代中國是家天下的社會,所以朱棣非法推翻了侄子大家也認為這還是明朝 同為朱元璋的子孫,重建明朝人人有責,而且這時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