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的演變

2021-05-27 12:10:49 字數 4934 閱讀 6939

1樓:終極鬥士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就是烹飪的演變史。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這一時期由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燉煮為主。比如,先秦至秦漢時期,詩經《爾雅·釋草》「蒿菣」 晉郭璞 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這裡的炙啖指的是烤著吃。

漢唐:餅和飯是主旋律

漢唐時期國力強盛,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漢唐時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佔據主要地位。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當時「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

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元:除了涮羊肉還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一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當然,元朝在整體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明:外來食材佔主導

明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注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並峙。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清:滿漢全席的奢華

以「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吃貨大清極盡奢華,享盡天下美味佳餚,但他們沒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後都是逐漸加重的危機,最終變成了吃不了兜著走的晚清。

2樓:戰火l紛飛

中國就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因此,現在發現的很多青銅器都是用來煮東西的,比如鼎、鑊。熟食不僅味道好吃、讓人不易生病,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食物的吸收效率,讓人吃更少的食物獲得更多的能量。這也導致了人類面部特徵地改變,因為食物更加精細,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嚼碎,因此人類的咬合肌漸漸退化,使原來的國字臉變成了瓜子臉,當然也為人類帶來了一些麻煩,那就是因為無需大力咀嚼,牙齒變得不太整齊。

古人飲酒作樂

煮是最先出現的烹飪方法,在此基礎上,中國人發現了熬和燉,這三種方法的區別就是水越來越少,這也讓烹飪器皿越來越小。最終,經過再次改進,蒸這種烹飪方法出現了,這種方法的好處就是食材不需要直接與水接觸,讓人類能處理更多的食材。不僅如此,蒸還保證了食物熟得更加均勻,且一次烹飪的量大幅度增加,讓多個菜品上齊後仍然是熱的,甚至大擺宴席時都會有全蒸宴,這也讓國人保留了喜歡吃熱飯的習慣。

另外,涮這種方法則是後來遊牧民族發明的,像很有名的涮羊肉,就是滿族人入關後帶來的。

烤制這種直接的方法是遊牧民族大多采用的方法,隨著文化的交流而流傳進中國的。說道烤制,不得不提到烹飪界的神器——油。早期的油都為動物油,且叫法也不同,有角的動物產生叫脂,比如羊脂玉這種說法就保留了古代的叫法;無角的動物產生的叫膏,比如我們常說的蟹膏。

後來就出現了植物油,因為張騫帶回來的芝麻飽含油脂,因此植物油最早出現在漢代,但是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太過昂貴,因此漢代食物仍然多為烹煮,植物油的運用在宋代才較為普遍。古法榨油一般是通過炒熟、碾碎、擠壓來提取植物油,因此只有含油量高的植物才能榨油,宋代因為農業的發展和芝麻的大量種植,才最先出現了炒菜,而到了明代,芝麻則被花生所代替。

烤制這種直接與火焰接觸的方法出現得也很早,同時這種方法的烹製時間比煮更快,因此影響範圍極大。歐洲各國的主食就是烤麵包,這就是對烤的一種運用。同時北京也有赫赫有名的北京烤鴨,但其實北京人對吃鴨子並不在行,真正鴨子消耗量比較大的應該是南京,想來烤鴨的方法應該是朱棣遷都時從南京帶到北京的。

古代食物

烤制同時也衍生出很多別的烹飪方法。薰就是一種,這種烹製方法延長了食物的儲存時間,同時也讓很多人愛上了燻烤味。人們發現,烤東西難以控制火候,要知道古代烹飪用的是柴火,火候控制極難,一不小心就會糊,產生食物浪費,為了解決這種難題,人們就在烤制的時候在表面刷一層油,就衍生了新的方法——烙,烙餅就是其中的代表。

隨著產油量的增多,人們捨得放更多的油,於是就產生了煎,像是現在的水煎包、歐洲的煎牛排都在此範圍內。再之後隨著油量地增多,就出現了炒,在這時,基本就解決了火候不好控制的問題,同時因為烹飪方法的改進,產生的美食也不勝列舉。最終,產油量終於大大加強,人們終於吃得起油了,於是就出現了炸這種方式,中國人更是發揮到了極致,著名的幹炸丸子,炸出來放在紙上都沒有油印子。

民以食為天,伴隨著物質生活得不斷豐富,從古至今,烹飪方法也發生了極大地改變,但是總結起來,對飲食影響最大的還是煮和油的出現,一個為中國人提供了最初的烹飪方法,另一個則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當然了中國成為大吃貨帝國不只是因為烹飪方法的變化,更多的是因為一種文化積累,但是烹飪方法也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條件。

3樓:末莉莉

所謂的烹飪,是人類進步的演變過程,是人類最大的發明,也是人類的進步。所以烹飪才是真的重要。

4樓:喵小採

以水為介質導熱技法中,煮的適用範圍最廣泛.大量的肉類、穀物均可能成為煮制之物.煮是將食物及其他原料一起放在多量的湯汁或清水中,用火加熱煮熟的加工方法.

這一時期具有煮製成熟功能的烹飪器具主要包括有:陶罐、陶釜、陶鼎和陶鬲。

陶罐的主要功能為煮水和貯水,既作烹煮器,又作盛食器.陶釜外形與罐相似,深腹微鼓,下腹徐徐內收,底部為圜底,底部與陶罐相比增大了受熱面積,使加熱時間縮短.此後出現的陶鼎和陶鬲其實就是罐、釜類器具與支子相互融合的結果.

陶鼎就如同是在釜或者罐下面加三足而成。

陶鬲也為三足,狀如鼎,不同之處是足為肥大布袋形,內空心.三足器較圜底器受熱面積更大,食物加工時間縮短,效率提高.然而這些器物使用功能單一,如燒水時就不能同時做飯,做飯時就不能同時燒水.

這一現象直到蒸制器具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國家就是中國,並貫穿了整個中國農耕文明.蒸是指把經過調味後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底部帶孔的籠中,利用水蒸汽使其成熟的過程.

隨著陶器興起,祖先就發明了甑.甑其實就是在原來盛食器具的底部穿孔而成,有一孔和多孔之分。

將甑置於釜或鬲之上變成陶甗,類似當今蒸鍋的蒸器.使用時,裝水入釜或鬲進行燒煮,中間置陶箅,蒸汽通過箅格和甑孔進入甑內將食物蒸熟,而在蒸飯的同時還可以燒水,煮粥.陶甑的出現標誌著炊具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發展,提高了效率,節省了能源.

中國烹飪是怎麼發展和演變的各時期的主要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應該從工具,食材,製作工藝等幾個維度去考慮。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這一時期由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燉煮為主。比如,先秦至秦漢時期,詩經《爾雅·釋草》「蒿菣」 晉郭璞 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

」這裡的炙啖指的是烤著吃。

漢唐:餅和飯是主旋律

漢唐時期國力強盛,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蔔、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漢唐時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佔據主要地位。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當時「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

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元:除了涮羊肉還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一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當然,元朝在整體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明:外來食材佔主導

明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注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並峙。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清:滿漢全席的奢華

以「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吃貨大清極盡奢華,享盡天下美味佳餚,但他們沒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後都是逐漸加重的危機,最終變成了吃不了兜著走的晚清。

中國禮儀的演變,中國禮儀的演變

中國禮儀的發展史 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簡述中國禮儀演變過程?春秋戰國時期關於禮儀的學說?你好,我說一下我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全中國古代有 五禮 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 冠 婚 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

介紹中國漢字演變,中國的漢字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的演變大致走過了1 象形 2 指事 3 會意 4 假借 5 轉註 6 形聲 六大歷史階段。其中 1 象形 2 指事 3 會意 三階段發生在上古時期距今大約有 六 七千年,其特點是字元表示字義 4 假借 大量發生在中古時期,距今大約有 三 四千年的歷史,其特點是字元表示字音,是漢字從意化向音化...

怎麼烹飪豬蹄,如何烹飪豬腳

年夜飯給家人露一手,你準備好了嗎 豬蹄這麼做真香,閉麼咔呲眼就是造 雙椒豬蹄的詳細做法。1 滷豬蹄 原料 豬蹄450克,花生38克,香料1包,香菜少許。味精1 6茶匙,冰糖19克,醬油1大 匙,海山醬1 4茶匙。製作 1.豬蹄切塊後,用水燙過取出。2.將豬蹄 料 花生及香料一同用大火煮15分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