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主要有哪些特徵什麼是民俗?它有哪些特徵和功能?不少於1000字

2021-03-04 09:31:37 字數 5916 閱讀 292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徵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它與民眾所處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農耕生產為主業的社會,因而圍繞著農耕生活累積形成的中國民俗具有一種大農業的特點。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多元性與複合性 中國民俗因為民族文化的關係呈現出多元複合的性格特徵。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儲存著各自的民俗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

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不僅體現在各民族不同習俗上,還表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華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樸的鄉村民俗,還有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態。在中國統一的地域空間內共存著不同性質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中國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們在**中國民俗多元性特點時,不能忘記中國民俗的另一特性即複合性。多元性與複合性緊密相關。中華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層面的接納,民俗化人於細微處,卻影響深遠。漢俗中複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俗,只有民俗複合時間的早晚而已。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俗影響。

階層性與地方性 首先看階層性,這是就社會民俗的縱向分佈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廣大民眾,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載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體現了他們的認識與思想要求,具有較強的民間性特點。不僅中下層社會相較於上層社會有著層位的差別,就是中下層社會內部亦有著民俗差異。

農民與手工業者是物質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樸、節儉、勤勞的民俗本色。而屬於中層社會的商人與城市平民,他們的民俗觀念與民俗行為有著自己的層位特色,在行業的競爭與酬對中,他們逐漸養成鋪張、浮靡、好新慕異的風尚。居於社會支配地位的達官貴人,他們擁有明顯區別於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方式,因此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

當然,在傳統社會中,各階層之間仍然有著部分具有共同意義的習俗。

其次是地方性,這是就民俗的區位性特點而言。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

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神祕性與實用性 神祕與實用是中國傳統民俗的一大特性,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質來說的,在中國傳統社會裡,民眾的實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祕的民俗行為來促成,神祕性事象無論怎樣複雜,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國民俗的神祕性。民間傳承著大量古老風習,「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依然濃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祕色彩。佛、道二教的傳播與流行,尤其是道教對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國傳統民俗的神祕色彩更為濃厚。

其次,實用性。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服務於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人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穩定性與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絡的變異性特徵。

穩定性,是中國民俗性格突出表現之一。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雖然發生了幾十次大規模的王朝更迭的戰爭,但農業社會的基礎並未動搖,幾千年一以貫之的農業宗法社會性質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由此圍繞著農耕社會所形成的大農業民俗得到相對穩定的傳承。這種穩定性主要有以**現:

家族觀念的穩定性,節俗傳統的穩定性,以及人生儀禮習俗的穩定性。但是,中國民俗性格的穩定性只是相對而言,我們在討論民俗的穩定特性時更應強調其變異的特性。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

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還表現在橫向的地域分佈中。我們在論述民俗地方性特徵時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變異問題。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有的是因為發生的基礎不同,有的是在傳播過程中的變形。

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中國民俗文化特徵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所以說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民俗的集體性可理解為:首先,任何一種民俗,都產生於特定的群體,如某個特定地域或某個民族。

其次,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再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說,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一個人創造或倡導的一種民俗形式,沒有公眾的認可或積極推行,它決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即使勉強地生存下來,也不會有其廣泛性。

生活在某個民俗文化圈內的每個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與薰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澱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徵,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就是教化和規範民眾,使民眾立足於當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民俗文化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民族認同感的生動和富於人性的社會化。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且具有原生態的特性,因此更具親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

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並非一成不變。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絡的變異性特徵。

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徵之一。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民俗的變異性特徵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五、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

中華文化以包容著四方的氣象著稱於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層面的接納,民俗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極度深遠。漢族民俗中複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民俗,只有民俗複合時間的早晚而已。

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民俗影響。因此,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形式極為豐富。

六、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後代,尋求精神愉快。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於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徵之一。

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裡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什麼是民俗?它有哪些特徵和功能?(不少於100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這種民族的,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制度的規範,又有具體社會行為,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

《漢書·王吉傳》記載「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都是先輩對民俗的明確指認。

民俗文化是民間社會生活中傳承的文化事物和現象的總稱,它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和口頭語言四個部分內容。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是一個籠而統之的概念,它涵蓋俗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過渡的歷程中,必須用科學的現代觀念對民俗文化中的所有事物和現象進行梳理和檢驗,分辨出哪些是對社會發展前進有益無害的良俗,哪些是防害社會向前發展的有害無益的陳規陋俗或邪風惡俗,對前者就要積極發揚,把它融入現代化生活中去,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本國民俗特色的文化財富;對於後者就要毫不吝惜地摒棄,把它們淘汰出局,變成歷史沉渣。還有許許多多對現代社會發展並沒有什麼損害,但也沒有什麼直接積極意義的傳統風俗習慣事物,也儘可以經過重整再造進入現代社會,為現代生活所用,適應現代化的多樣民俗需求。

傳統民俗文化相對說來是一種傳統封閉式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它適應特定民族、特定地區、特定環境或特定行業、階層的人們的生活需求。

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2023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首先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充套件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範、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學的研究物件及社會生活裡的種種民俗文化現象,大體具有以下特點:它們是社會性和集體性的,一般要經過民眾的認同和長期實踐,才能成為風俗;它們大多以型別或模式的形態存在;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空間上具有擴充套件性。上述特點使得民俗現象能夠顯著地區別於社會生活中那些個人的和暫時性的現象。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現代民俗學的研究注重實證,要求開展田野實地調查以獲得研究的基本依據,包括蒐集在民間儲存、記憶、變通運用的各種民俗資料,觀察和體驗民眾實際生活。同時,至少在中國還應結合已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民俗學研究強調對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進行客觀描述,也對其形成及演變規律、內外部關係和性質特徵等作出解釋。

由於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和需要有多種觀察角度,因此,亦經常借鑑相關學科的資料、理論和方法。民俗學尤其和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藝學等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麋鹿特徵有哪些,麋鹿主要有哪些特點

麋鹿體長約200釐米。肩高 80 85釐米 雄 70 75釐米 雌 幼體體 重 35 40公斤 雄 24 28公斤 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 角似鹿 尾似驢 蹄似牛而俗稱 四不像 封神榜 中是姜子牙的坐騎,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

民俗旅遊的內容包括哪些,什麼是民俗旅遊

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可將其劃分為三大型別。第一大類 物質民俗旅遊資源。這一型別民俗旅遊資源又分為三個亞類 1 生產民俗,包括採集民俗 狩獵民俗 畜牧民俗 農耕民俗 手工業民俗等。2 消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 飲食民俗 居住民俗。3 流通民俗,包括市商民俗 交通運輸民俗 通訊民俗等。第...

細胞凋亡的生化特徵主要有哪些,細胞凋亡的形態學和生化特徵有哪些

1 形態學變化 形態學觀察細胞凋亡的變化是多階段的,細胞凋亡往往涉及單個細胞,即便是一小部分細胞也是非同步發生的。首先出現的是細胞體積縮小,連線消失,與周圍的細胞脫離,然後是細胞質密度增加,線粒體膜電位消失,通透性改變,釋放細胞色素c到胞漿,核質濃縮,核膜核仁破碎,dna降解成為約180bp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