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與科舉之間的關係,唐朝的詩歌繁榮與科舉制度有關係嗎

2021-03-04 09:31:35 字數 5122 閱讀 5153

1樓:戀圈圈兒

唐代科舉取士制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與其說是一項考察制度,倒不如說是一種遴選文化。這項考察制度,或者稱為這種遴選文化,不僅給予莘莘寒門庶族士子們鯉魚躍龍門、出世入仕的機會,而且作為一種符號標誌表徵著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風貌。

因此,不得不承認,唐代科舉取士制度與唐人詩賦創作可謂是息息相關。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用考試的方法選拔**的一種制度, 科舉考試的最大獲益者是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也是廣大讀書人視為追求功名利祿、光宗耀祖的出路.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

「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科舉考試製度及現代各國考試製度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隨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

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和地方擔任**。

隋朝開皇七年(587年).隨文帝為有效地進行統治,加強**集權. 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充任各級吏員,破舊立新.

廢除選官舊制(九品中正制),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按《隨書·高祖紀》記載, 隨文帝開皇十八年(589年)所開為「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當時確有秀才、明經二科.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始置進土科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誕生。所謂「科舉」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

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 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但是隋朝不經常舉行考試,錄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承隋制,推行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舉制度。在科目的設定、類別的劃分、科試的內容、科場規章等方面更加詳備,更加完善,並逐漸制度化。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明經兩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唐太宗在位期間,提倡用人以德、學識為本.唐朝的科舉每年定期舉行,常設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土、明法、明書、明算等.

明法、明書、明算是關於律令、文字、數學的專門科目,選擇專門人才。以明經、進土二科最為重要。 進土科在隋朝僅試策論(對時事和政治的看法),貞觀(唐太宗年號)八年加試經史(經書、史書)。

明經科著重考對儒家的經典能不能記誦,比較死板。參加進土科考試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進土科第一名的稱為狀員。

有不少人從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進土.50歲考中進土的人看做「少進土」。「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人趙嘏的詩句,形象地刻畫出進土登第的難度.一旦登第就名聞士林,意味著可以在仕途飛黃騰達了。唐高宗時進土科考試又加《老子》及其他「雜文」題,形成「三場考試」。

第一場類似現在的填空題。第二場為口試 ,第三場為時務策。唐玄宗時轉為兼考詩賦。

而且詩賦成為最主要的考試內容。這也是唐代大詩人輩出,唐詩在詩歌領域內登峰造極的重要原因。武則天時特別重視科舉。

曾一連幾天在洛陽宮殿測試應舉的人, 並曾命令在吏部複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開了後世「殿試」和「糊名」的先河。史稱「太后君臨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遐久,寢以成風」(《通典·選舉》)。還破例開了武科,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

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用武官。唐朝名將郭子儀即由武舉進入仕途,後來平息了安史之亂。

3樓:百度使用者

據我所知,唐代科舉考試分兩種,一為明經,一為進士。

明經的意思就是通曉四書五經,其中自然也包括《詩經》。

進士的考試是分級別的,從地方考到皇帝面前。考題中有作詩的題目,例如白居易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其參加鄉試的時候的作品,詩歌凡是題目前有「賦得」二字,多半是考試的作品。

另外,唐代的科舉制度不夠完善,不會封住考者的名字,因此,很大程度上是看考試的人的知名度,常常在開考前,名次已經定下。因此,很多考試的人都會事先把自己的作品編輯成冊,送給權貴或者當時文壇的領袖,使自己先受到重視。例如白居易就是憑《草》一詩,獲得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的看重,因此能夠在二十多歲就中了進士。

至於考試內容,每個朝代的考試中都會考到詩歌,有的直接填寫,叫做截答題,類似現在的填空題,也有的就是以題目作詩了。

4樓:哈姆萊特嗎

科舉考試靠是個創作,直接促使唐代士人創作詩歌。

5樓:清香王子

推薦你一篇學術**,

維普的

唐朝的詩歌繁榮與科舉制度有關係嗎

6樓:精銳教工王老師

有一定關係,但不全是。唐詩的繁榮有以下幾個因素:

1、統治者的喜好和提倡,全社會的上行下效,助長了詩歌風氣。

2、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詩歌創作和繁榮。

3、建功立業,獲取功名成為一種時尚,邊塞詩得以興盛。

4、社會的動亂和鉅變豐富了詩人的創作素材,激發著詩人的靈感。

5、文學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6、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社會安定為唐詩的興盛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7、文禁鬆弛,政治開明,思想解放,為詩歌創作開啟了寬闊的空間。

8、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唐代科舉與唐代文學的關係

7樓:離我遠點

一方面,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是唐代詩歌繁榮的結果,唐詩的發展促使科舉以詩賦取士的興盛;另一方面,在以詩賦取士的背景下,詩歌成為仕進的敲門磚,士子唯有善於此道才有希望躋身仕進之門,又必然促使士子將心血澆漓於詩的創作,由此形成推崇詩歌的社會風氣,反過來促進唐詩的繁榮。 換句話說,唐詩的繁榮與科舉以詩取士之風的興盛是互為表裡的。

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固定格局,是在唐代立國一百年以後。而在這以前,唐詩已經經歷了婉麗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階段,正以璀璨奪目的光華,步入盛唐的康莊大道。在這一百年中,傑出的詩人已經絡繹出現在詩壇上,寫出了歷史經久、傳誦不息的名篇。

這都是文學史上的常識。應當說,進士科在8世紀初開始採用詩賦的方式,到天寶時以詩賦取士成為固定的格局,正是詩歌的發展繁榮對當時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結果。」唐代進士科主要考試雜文,到開元、天寶年間雜文已明確為詩、賦各一首,考試中以首場詩、賦最重要。

詩一般為五言八韻,通常稱為試帖詩。賦為講究聲律對偶、重視聲音協調、通常為八韻且以四六句式為主,又稱律賦。進士試詩賦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構成了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發展的背景,在唐代社會營造了重視詩賦的氛圍。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政治唐朝自從李淵開國以來,使得它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賢能人士在位,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飛速發展。唐朝**對外開放,出現了絲綢之路。

經濟唐朝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活躍,交通便利,前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經濟基礎。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錮非常少,***少見,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思想環境。唐朝**儒釋道兼用,各家思想相容幷蓄。各級學校的建立,詩歌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各帝王對文學的愛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學空前繁榮。

社會唐朝時期的中國人思想開放,沒有固步自封,善於吸收各民族各國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古印度的佛教、梵劇、古日本、古朝鮮的文學和唐朝的互相滲透、融合,才出現了豪放、富麗的唐朝文學。

8樓:彼岸的暗夜

1 科舉制度以詩賦取士推動著唐代詩歌的發展進士重在詩賦,雖難及第,但及第後仕途廣泛,頗易晉升,尤為士人所重。「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科舉考試的應制詩多為點綴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刺激了人們發憤學詩,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詩歌創作,這有利於詩歌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和創作經驗的廣泛傳播。

「科舉」二字具有分別科目、舉送人才之意。唐代科考包括制科與常科兩種,對文學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常科,尤其是其中的進士科。唐代的進士科尤其重視文詞,而詩賦是最能顯示士子的文學才華的,在正常情況下,詩賦的好壞對士人的棄取實際上起著頗重要的作用。

詩賦倘若突出,就容易被有司稱賞錄取。雖然進士科所試詩具有一定的程式,如唐文宗開成元年秋對禮部侍郎高鍇所詔示的「其所試詩賦,則準常規;詩則依齊梁體格。」這對試詩作者有所拘縛,並由此而影響到其平時為應試而準備的練習詩作,產生某些不良作用。

但是詩歌既然已成了科舉仕進的一塊極有效的敲門磚,一般士子唯有善於此道才有希望敲開仕進之門,這也就必然迫使他們更加重視詩歌,講求詩藝,同時也促使更多的人來關心與創作詩歌。當他們在日常研習吟詠之時,為尋求詩材與靈感,必然留意觀察生活、社會與自然,優秀的詩作往往由此產生。

2 科舉制度對唐代的行卷之風起到推動作用

唐代科舉考試的試卷不實行糊名和譽錄製度,這就使主考官有對人不對文的錄取自由。且錄取進士除看試卷外,還要參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聲譽。因此,考生必須向「先達聞人」尤其是那些決定錄取名單者呈獻自己平日的力作,爭取他們的稱頌與引薦,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行卷」。

直接從科舉中產生出來的精華之作,就應該歸功於唐代士人的「行卷」之風。在行卷之作中,作者所表現的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抒發的基本上也是自己的真情實感,所採用的也是自己擅長的體裁,闡發社會、政治、美學思想也較自由。「行卷」之作不僅發揮了考生在文學領域內的專長,提高了其創作水平,也產生了一些流傳後世的優秀作品。

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等作品。唐代的科舉考試以及「行卷」之風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發展與繁榮。

3 科舉制度促進了唐代**的盛行

唐代科舉考試對**的影響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科舉士子的交遊聚會實現的。也就是科舉士子詩文中常常提到的「壯遊」、「浪遊」。同時各地舉子為了科考而長途跋涉聚會長安,宿遊與共,形成文人小團體。

進士放榜後,還須共同參加一系列儀禮活動,拜謝座主和參謁宰相,之後又有「曲江會」、「杏園宴」等活動。科舉考中以後,也免不了要異地為官,甚至升遷貶謫,奔走顛簸。同時,唐代文人尚奇好異,在遊歷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各地見聞和奇聞逸事,或是親身經歷,或是傳於他口。

於是詩酒酬唱和宴集聚談的內容自然就離不開這些見聞和逸事了。集宴中的一些人建議把這些奇聞逸事整理成文,於是就成了徵奇記異的筆記**或傳奇**。許多**就是在這種交遊聚會中產生的。

關於唐代歷史的詩,關於唐朝詩歌的歷史是怎樣的?

棲邯 1 過華清宮絕句 其一 唐代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譯文在長安回頭遠望驪山宛如一堆堆錦繡,山頂上華清宮千重門依次開啟。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2 過華清宮絕句 其二 唐代 杜牧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唐朝的科舉制主要有哪些內容唐朝的科舉制包括什麼

1 唐朝科舉制度的主要科目明經 進士兩科。唐代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 秀才科,明經科.四書五經是明清時期科舉的內容,稱為 八股取士 唐朝科舉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 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

有關唐朝盛衰的詩詞唐詩與唐朝社會盛衰之間的關係

如下三首都是通過言他以抒發對大唐昔盛後衰的感慨的詩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杜甫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見真乘黃。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內府殷紅馬腦盤,婕妤傳詔才人索。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