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交流的得與失

2021-03-04 00:29:31 字數 4663 閱讀 1184

1樓:歲月不寒

中外交流——西學東漸(西方文化漸漸向東方傳播)

⑴背景:①明清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文化**,阻礙萌芽成長和科技進步

②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近代科學產生

③新航路開闢,西方傳教士來華

⑵表現:①明末——利瑪竇與徐光啟(泰西水法幾何原本)

②清初——康熙帝與南懷仁(鑄造火炮)

⑶結果:違背習俗,干涉內政——雍正帝頒禁教令

16——18世紀的中西文化交流 ,既不同於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也異於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是拉丁文明時代「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絡的最高範例」。其鮮明的特質為後世中外學術界所矚目,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頻繁,西方傳教士東來,把中國的文化又一次帶到歐洲,對歐洲的各方面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下面我們從思想教育、文獻、藝術和社會生活方面看一看這一時期即中國明清時期的文化對西方國家的影響和作用。

一、教育方面:中學西漸與儒家教育流傳西方

文化教育的交流與影響是相互的,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東來,另一方面是中國思想文化的西傳。 中國要「借遠西為郯子」,而18世紀的西方,特別是啟蒙運動與其自然神論的思想,也是以中國為郯子的。

在中學西漸中,很多傳教士如利瑪竇等為中國儒家思想向西方的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通過這些著作為歐洲人提供了一幅中國社會的圖影。傳教士們不僅系統表達了東西方政權在權利及高貴上的某種相似之處,還描述了中國穩定良好的政治秩序,並對它進行了考察。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很快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並開始效仿。

此外,傳教士們還介紹了中國對公德的極度重視,他們認為在中國的教育中是不教「純粹的」科學的,而只是在一些與公德有關的範圍裡才對科學發生興趣。在傳教士的眼中,中國的道德不僅超過了科學,而且也優於宗教信仰。但是,傳教士們所描繪的中國儒學教育的背景,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們實際上沒能深入到中國各種思潮中去,他們提供的畫面帶有很大的「烏托邦」成分,而且其論述中也有不少自相矛盾之處,儘管如此,傳教士們對中國儒學教育的介紹仍然功不可沒,因為他們向西方提供了大量真正關於中國的資訊,使發生「信仰危機」的歐洲人看到了一個理想國度的存在。

從歐洲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儒家文化比較大的影響。西方的啟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古代儒家文明為其思想前提的。如啟蒙思潮中的泰斗伏爾泰,他的政治理想是清除現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個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

在伏爾泰心中,中國儒教就是這是這種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稱讚中國哲學「既無迷信,亦無荒謬的傳說,更沒有詛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條。」此外,歐洲啟蒙學者多是開明君主**論者,中國歷史上傳統的聖君成為他們心中理想的社會楷模。

總之,中國儒家文化教育被傳教士們介紹到西方後,在西方整個思想界、教育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以致於對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二、文獻方面:中國文獻西傳

新航路開闢後,最早開始蒐集中國文獻並用於研究中國歷史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539——2023年,葡萄牙歷史學家巴洛斯寫成《亞洲史》1——3卷,較早的把中國情況向歐洲作了介紹。2023年(明萬曆十三年),西班牙歷史學家門多薩在羅馬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華帝國重要事物及習俗史》,簡稱《大中華帝國史》,該書是新航路開闢之初歐洲人專論中國的第一部歷史書籍。

上述活動,反映了16世紀中國文獻向歐洲傳播和歐洲人蒐集利用中國文獻的情況,這只是新航路開闢之初中國與歐洲文獻傳播交流活動的開端。

進入17、18世紀,中國文獻大量傳入歐洲,出現了中國文獻的第一次輸出高潮。首先,耶穌會士來華之初攜帶了不少西學書籍,他們離開中國返回歐洲時也把許多中國書籍帶回歐洲。2023年,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返回歐洲時,把他在中國花了8年時間蒐集到的中國書籍和耶穌會士在華活動資料帶回歐洲,包括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

文獻通考》,明代鉅著《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整合》。其次,翻譯的中國文獻有不少,耶穌會士的翻譯活動,是中國文獻西傳的一條重要途徑,其中儒學文獻和歷史文獻數量很大。耶穌會士把這兩類文獻看作是中國文獻核心和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特徵的文獻而向歐洲介紹的。

此外,還有一些介紹中國思想文化的著作,如《利瑪竇日記》,它對研究明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教入華傳教史都有重要價值。17、18世紀是中國文獻在歐洲歷史上的一次大交流,它客觀上使中國思想文化在歐洲得到了廣泛傳播,並對其思想啟蒙運動給予了深刻影響。這時期傳入歐洲的中國文獻無論在數量上、內容上、規模上都是空前的,不僅增加了中西文化比較研究的內容,而且更有近代意義上的傳播性質,標誌著中西情報交流活動的誕生。

三、藝術方面:景德鎮陶瓷對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

東方藝術具有一種與西方藝術截然不同的發展傳統,前者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以虛幻的方式來反映客觀的物質世界,強調通過自然完善來表達到美的境界。後者注重直觀的不 覺,要求藝術反映的內心世界,審美觀建立在直覺上。東方的繪畫藝術重視寫意,西方繪畫藝術強調寫實。

文藝復興之前中國的陶瓷工藝品主要通過伊斯蘭國家傳人,對西方藝術發展 只能間接產生影響,世紀由於中國與歐洲建立直接的**關係,因此具有東方色彩的中國陶瓷工藝美術逐漸開啟市場,在法、德、英國家的上流社會受到讚賞和重視。中國陶瓷的代表景德鎮陶瓷工藝細膩、纖巧輕盈、飄逸典雅,歐洲的藝術家深受其藝術陶冶。

隨著中國陶瓷、紡織品、傢俱深人歐洲社會的藝術領域 ,中國藝術對歐洲的審美情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一世紀西方室內設計、傢俱、陶瓷、絲綢和園林設計中形成了中國風格 ,中國風格是指西方人在遠東 ,特別是中國文物上尋求啟迪和表現泉的藝術傾向 ,以及由此產生的藝術作品。世紀初,英國 、義大利等國的工匠開始自由仿效從中國進口的陶瓷的刺繡品、櫥櫃的裝飾式樣,最早出現具有中國內室內設見諸路易•勒佛在凡爾賽為路易十四用瓷磚砌成的託利安宮。

這種中國風格的狂熱蔓延,在德國沒有哪一個宮院建成時沒有中國風格的房間。中國風格大多與巴羅克和可可式融合在一起,其特點是採用東方圖案和花紋,愛用藍白色對比,不對稱,不用傳統透視畫法,大面積的貼金塗漆。

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圖案精美,色彩豐富,有一種超然物外,飄逸脫俗的美感,由實用價值向藝術價值轉化,使藝術擺脫了受真實世界形體的束縛,進入夢幻式的線條和色彩的境界。當中國陶瓷,特別是景德鎮陶瓷風行歐洲之日,也正是羅可可藝術勃興之時,意匠自然、飄逸、瀟灑,是法國傳統藝術充分咀嚼中國藝術精髓並加以消化吸收的產物。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質地堅硬、青白雅緻、細潤光滑,形體規整、轉折明確、細部處理清楚,具有明快、秀麗、嚴謹、精巧、光挺的藝術風格,這給沉悶的歐洲藝術帶來了一陣清涼的東風。

四、生活方面:中國茶文化在歐洲

茶 ,最初是由16世紀的海上強國荷蘭從爪哇來澳門運去的。。大約在 1610 年 ,荷蘭人從中國運去的第一批茶葉到達了歐洲。從此 ,中國的茶葉文化開始影響歐洲。

中國茶文化首先影響的是荷蘭的社會生活。茶葉傳入荷蘭之初 ,**是很貴的 ,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有能力享用 ,是上流社會的時髦飲料 ,且茶葉與藥品一同銷售。在明清時期 ,荷蘭在世界茶葉**中長期佔重要位置 ,在很長的時間裡 ,荷蘭是歐洲最重要的茶葉轉運國 ,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古老的茶葉市場 ,以公開拍賣茶葉著名。

繼荷蘭之後 ,受中國茶文化影響久遠、 深刻、 廣泛的是英國。在17世紀 30 年代 ,中國茶葉和飲茶習尚曾從荷蘭傳入了法、 德、 意、 英等國 ,但沒有戰勝法國和義大利的葡萄酒和得德國的啤酒 ,卻戰勝了傳入英國的咖啡和可可 ,促使英國形成了新的社會生活習慣和社會風尚。中國飲茶習尚對英國社會影響的深刻則表現在飲茶成為英國人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

早在17世紀中期(克倫威爾時期)英王查爾斯二世的妻子凱瑟林(catherine)嫁給查爾斯二世時 ,把葡萄牙的飲茶和茶會習俗傳入了英國王室 , 此外 ,早在18世紀 ,茶會還成為了人們交往或招待友人的聚會 ,這也是飲茶傳入英國後形成的新的社會生活形式。

從上述可知 ,明清時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西方傳教士將西方的科技和精神文化傳入了中國 ,對中國影響不大 ,但畢竟還是有一定影響。中國文化通過中西**和傳教士傳入歐洲後曾風靡歐洲很長的一段時期 ,但對歐洲社會生活影響最廣泛、 最深刻和最久長的還是中國的飲茶習尚 ,因而中國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毫無疑問的。

明清之際 ,我國和歐洲的文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這次交流中 ,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了橋樑和紐帶。一方面 ,為了傳教的需要 ,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 ,使中國知識界對 「西學」 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另一方面 ,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 ,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 ,使歐洲出現了 「中國熱」 。

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 ,對於各自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起著不小的作用。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的接觸碰撞,互攝互融,對中國和歐洲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簡述明清時期中西方的基本情況

2樓:帝國與風

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經濟持續發展,但封建制度已經達到頂峰,封建**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經濟上,雖然江南一帶也有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生產關係仍以封建的小農經濟為主。文化上則採取高壓政策,多次實行***,導致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各方面向發展緩慢,甚至陷入停滯,並開始落後於西方。

而統治者仍然在做著『**帝國』的大夢,不思進取,殊不知世界形勢已經在悄然變化。

同一時期,西方正經歷文藝復興和文化啟蒙,這段時期被稱為『航海時代』和『啟蒙時代』,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並獲得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便是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軍事技術更是開始遙遙領先於東方。尤其英國、荷蘭資本主義發展最為成熟,其他大國如法國、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等國雖然仍處於君主**的統治之下,但其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亦是非常迅猛,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成為只要方式。與中國統治者相反,歐洲各大國的君主也是精圖勵志增強國力,力圖在國際上取得競爭優勢,例如奧地利女皇特蕾莎瑪麗亞、**沙皇彼得一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都是一代明君。

從此歐洲逐漸領先於東方,併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

純手打。望採納~

對比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思想,科技發展的差異

政治 中國來是封建時 自期末期,君主 空前加強 西方 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 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 西方商品經濟 外交 中國式閉關鎖國 西方是開放外交,地理大發現科技 中國在科技上還是領先於西方,但是已經漸漸喪失發展活力 西方是科技發展的新時期,像日心說等 介紹一本 給你 回到明朝做王爺 裡面中後期部...

明清時期中西方政治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何不同歷史影響

變化 中國 集權 君主 不斷加強,明廢丞相 設內閣,地方設三司,並有錦衣衛 東廠等特務機構 清沿明舊制,從議政王大臣會議 南書房到軍機處,君主 達到頂峰。西方 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代議制開始確立。英國17世紀君主立憲制,美國18世紀 制民主共和制 法國19世紀議會制民主共和制 德國19世紀二元制君...

明清時期中國是世界上強大的帝國,為什麼屢屢受到外來的侵犯

明清時期是中華王朝繁盛時期不假,不過比起大唐朝來講,還是遜色許多,雖然軍事力量和科技強大了許多,不過跟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還是稍遜幾分。根據斯塔夫裡阿諾斯教授在 全球通史 中的理論,中國在唐朝時期與外界的的關聯非常之緊密,因此能從其他的文明那裡獲益。然而明朝時期,亞洲的諸王朝就較為與世隔絕。中華文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