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思想對後代哪些文人的影響,表現在什麼地方

2021-03-03 20:41:39 字數 5544 閱讀 4101

1樓:若雲水華

其實很多詩人的思想都源於陶淵明,比較突出的麼,王維吧,王維十九歲時寫過一首桃源行,就是在他看過桃花源記和詩後有感而發。之後也有人分析過和他後來的嚮往「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生活的思想觀念脫不了干係。歷代學陶者不乏其人,我擅自忖度,大約也與文人都在仕途上不怎麼得志有關係吧,陶淵明說過「吾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大抵也與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幾分相像,大概都源於文人雖不得志卻也難改骨子裡的那份清高吧,陶淵明選擇了歸隱,李白選擇了縱情山水,對他們來說,也總好過虛與委蛇。

總的來說,讀讀他的詩吧,有一些東西不好說,陶淵明亦有一篇《乞食》呢,也不能說就背離其思想。後代文人也是一樣,或者說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主要是一種精神和氣節。

2樓:匿名使用者

像李太白,蘇東坡,...

陶淵明詩歌對後世文人的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對後代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他蔑視富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給後代有進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樣。他們在反抗權貴和腐朽政治的鬥爭中從陶詩中汲取了力量。

另一方面,陶淵明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現實鬥爭的態度,也給後代詩人以消極的思想。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4樓:霓脦那些

影響一、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且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二、陶淵明詩歌表現出蔑視權貴、遺世獨立的氣節,樸實自然的詩風,對後世詩歌的創作影響大而深遠。

個性分明,情感真摯,平淡質樸,不大用典,簡潔含蓄,「質而實綺,臞而實腴」,富有意境和哲理,主觀寫意,雜有儒、道各家思想。除了傳統儒家思想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陶詩「通篇渾厚,難以句摘」,不致力於錘鍊,寫來天真自然。

三、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詩品》雖列之為中品,卻推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後世對陶詩評價甚高,唐宋以後對陶詩更推崇備至。

認為其詩「其源出於應璩」。

樑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

四、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又云:「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且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性詩人孟浩然非常崇拜陶潛,風格與其極為相似。

五、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因仰慕陶淵明而自號「東籬」,後人輯散曲集為《東籬樂府》。

擴充套件資料:

一、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二、思想

陶淵明在青年時期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入世抱負。

三十歲時陶淵明先後入了桓玄(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勤王的僚屬,但是後來桓玄篡晉,他又加入了劉裕討伐桓玄的義軍幕府(公元404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他意識到了劉裕也非真心匡復晉室,遂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辭去彭澤令以避覆滅之禍,作《歸去來兮辭》。

以明志(見《歸去來兮辭》第一段最後一句為「撫孤鬆而盤桓」,第二段最後一句為「樂夫天命復奚疑」,各綴最後一字成桓疑)。 公元420年劉裕篡晉後,在貧困躬耕中隱居的陶淵明,以隱喻手法寫下了《桃花源記》

表達對此事最大的譴責,「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感嘆暴秦雖然酷虐,此時尤過於秦亂,所以聞者皆嘆惋,在《桃花源詩》首即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點明其意。

進入劉宋之後,陶淵明貧病加劇,江州刺史檀道濟去勸他棄隱出仕,但是他不受饋贈,不為所動,就是不放棄他隱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風範(因為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父親及自身俱在東晉為官,如同張良其家五世相韓,之後一生為韓報仇)。

正如他詩作:「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他的後半生,正實踐著他入劉宋後所改的名—潛,一生遂潛龍勿用了!

陶潛《桃花源記》對現實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

桃花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

陶淵明曾經說過:「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千字文》中也有「尺璧非寶,寸陰是競」的格言。

三、後世紀念

1、墓地

陶淵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北依漢陽峰,南為黃龍山,既滿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的意願,又呈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

2、五柳廣場

位於重慶市酉陽桃花源二酉山五柳廣場,設定有一雕塑,重200噸,淨高9.9米,底座1.28米,總高度達11.

18米,陶淵明雕像現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桃花源景區景點之一,雕像是採用江西省星子縣的芝麻白花崗石為原材料,在當地加工而成,總耗材500噸,由江西省星子縣的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對此進行安裝。

世界上最高的陶淵明雕像,比陶淵明故鄉江西省星子縣陶淵明雕像還高出1.28米,成為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的標誌性景點。

3、紀念館

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廬山西麓的九江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佔地1600平方米,為紀念東晉詩人陶淵明而建立。2023年7月30日開館。館址原是陶靖節祠。

祠的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磚木結構,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側配有廂房。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淵明身像,頭部扎漉酒巾,手握著一卷《山海經》。

兩壁鐫刻陶淵明四十一代孫、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節祠祀文》,又清翰林劉延琛所題書的匾額:「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有明嘉靖年間進士薛應旗為題書的「陶靖節祠」石匾,兩耳門分別通向菊圃和柳巷。

5樓:黛妮

一、影響:

陶淵明在當時只以隱士著稱,他平淡自然的風格與當時崇尚華麗的文風不合。蕭統是第一問發現陶淵明文學價值的人。到了宋朝,特別是通過蘇軾、朱熹的弘揚,以及湯漢對其作品的詮釋,陶淵明才真正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歸宿,不為五斗米折腰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個堡壘。而平淡自然成了他們心中崇高的藝術境地。

菊和酒已經成了陶淵明的象徵。他追求酒鑄成的物我兩忘境界;而菊成了他的化身,象徵著高情遠致的意向。除二者之外,還有「孤雲」。

他的詩歌是一個孤獨者的自白。其詩歌將日常生活詩化,情景事理渾融,平淡中警策,樸素中見綺麗。

二、人物簡介:

陶淵明(約352年—427年),字元亮,或雲名潛,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我國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沖淡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

6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影響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擴大的。在他生活的當時,他只是作為一個合於雅道的隱士而引起人們的注意。他雖然曾和周續之、劉遺民一起被稱為「潯陽三隱」,但這並不能說明人們對陶淵明有所認識。

至於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學佔統治地位的當時,是與貴族文壇格格不入的。在宋齊山水詩盛行的時代,他的淳樸淡泊的田園風光也不合於貴族欣賞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風格同樣和當時「富豔難蹤」的文風大相徑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視。到了樑陳時期,鍾嶸、蕭統才開始重視他,但還是十分有限的。

鍾嶸《詩品》將他列為中品,蕭統《文選》選錄他的作品也不過寥寥數篇。可是從唐以後,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文學史上發生了深廣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歌,內容是複雜的。

因此不同方面的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不同的作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他詩歌中所表現的光明峻潔的人格和堅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教育了後代文人不屈服於權貴,不與庸俗之流為伍。唐代大詩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岸不屈的性格,與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

詩人高適在做封丘尉時,對「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現實無法容忍,也「轉憶陶潛歸去來」,要學陶淵明那樣與汙濁的現實一刀兩斷。在強敵壓境或政治十分黑暗、社會變革即將到來的時候,他的「金剛怒目式」的作品,他的疾惡除暴的精神,也給作家以巨大的支援與鼓舞。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在一首《水龍吟》詞中高聲唱道:

「須信此翁(指陶淵明)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長在。」處於從封建社會末期轉向舊民主主義革命初期轉折點上的詩人龔自珍也曾讚許陶淵明說:「陶潛詩喜詠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

」(《舟中讀陶詩三首》)他的桃花源理想對後代也有積極的影響。北宋進步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曾歌頌這個社會是「雖有父子無君臣」,對「聞道長安吹戰塵」的現實表現了深沉的感慨。康與之的《昨夢錄》寫一出世人世界,顯然是模擬《桃花源記》,其中也提出「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臺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均之。

」「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衣食於他人耳。」這是封建社會裡決不能有的。另一方面,陶淵明詩中平靜安謐的境界,逃避現實的思想也對一些作家起了消極的作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隱生活中,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謫居海南時期,都酷愛陶淵明,實際是在他那超脫現實的態度中尋求精神的安慰。雖然白、蘇在一定時期內對現實態度消極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自己,但這種影響作用無疑也是存在的。宋以後許多過閒居安逸生活的地主,喜愛陶淵明,也都是從這一方面出發的。

陶淵明的藝術影響同樣是廣泛的。從南朝文人鮑照、江淹作了學陶體的詩歌以後,歷代「擬陶」「和陶」相沿成風。我國曆代有成就的詩人很少沒有表示過對他的創作的企羨和受到他的藝術的薰陶的。

李白說:「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說:

「焉得思如陶謝手。」白居易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游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清人沈德潛謂:

「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朴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閒遠,儲太祝(光羲)有其樸實,韋左司(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宗元)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說詩碎語》)僅從陶詩對盛唐、中唐一些詩人的影響中,便可以體會到陶詩藝術影響的廣泛了。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他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

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祖墳對後代有哪些影響,祖墳對後代有什麼樣的影響

一 對男女影響不一樣 首先要說明的是,祖墳風水對後代子 女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我接觸過這樣一個例項 有一戶人家,三代了都是女兒很好,不僅能嫁個好丈夫,自己各方面也發展的不錯,子女也很好 而每一代的兒子,都只是平平常常,沒多大出息不說,還大多短壽,都活不過六十歲,有的還遭遇橫禍。最後我判定他家的問題出在...

對陶淵明出世入世的看法,對陶淵明隱居的看法

出世與入世最初 於儒家跟道家兩派的學說觀念,儒家提倡積極入世,幫助世人,貢獻社會 而道家則提倡隱居山林,譬如老子的 老死不相往來 後來,這種觀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著不同的兩種人生觀,入世是積極向上的融入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出世則是消極的逃避社會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譬如,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裡面...

莊子思想是消極還是積極的,陶淵明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 天道無為 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 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