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經過那階段?代表作是什麼

2021-03-03 23:58:25 字數 4726 閱讀 4372

1樓:瞎起個破名吧

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1.一是50年代到70年代以教化為主的紀錄片,如《話說長江》。

2.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觀再現的理念開始滲透在創作中,從《望長城》開始一大批作品開始在國際上獲獎。

3.到了21世紀,主觀的表現開始出現,認為紀錄片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詮釋,一種創造性的詮釋。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

這個階段的代表作是《英和白》。可以說,《英和白》是對傳統創作理念的一次顛覆性的突破。

中國紀錄片經過了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代表作是什麼?

2樓:東丹子桑

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

1.一是50年代到70年代以教化為主的紀錄片,如《話說長江》。

2.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客觀再現的理念開始滲透在創作中,從《望長城》開始一大批作品開始在國際上獲獎。

3.到了21世紀,主觀的表現開始出現,認為紀錄片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詮釋,一種創造性的詮釋。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

這個階段的代表作是《英和白》。可以說,《英和白》是對傳統創作理念的一次顛覆性的突破。

中國紀錄片發展史個人見解怎麼寫?

3樓:王益俊

中國紀錄片發展史  這是中國第一本全面、系統、詳盡地闡述和總結吾國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的形成歷史、發展過程=獲得成就、現狀和示來發展趨勢的專著。作為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已通過國家鑑定,被專家評定為一級學術成果。

本書以史為主,史論結合,作者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精神,走訪尋找親身經歷的當事人;通過各種途徑搜尋查閱有關形象資料;力圖依靠翔實的資料;力圖依靠翊實的資料,對中國紀錄片歷史上的各個階段作細緻的考證和分析。

中國紀錄片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80年代前紀錄片。

此時的紀錄片還是從電影新聞紀錄片起步的,202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到農村去》拉開了我國紀錄片的序幕。但這個階段的記錄片都是由政治意識起主導作用,紀錄片被當成政治宣傳的工具。(歷史,真正的歷史~~考試也不會考到這個年代了)

第二個階段:80年年代的紀錄片。

隨著改革開放,這時的紀錄片步入了中外合作的模式,無論在技術還是在內容題材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絲綢之路》就是中日合作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相繼出來了《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紀錄片,但這些紀錄片採用的先主題,後期配音的製作模式,所以真實性還有待完善。而《望長城》則是80年代的典範之作,雖然依舊是巨集觀場面,但它卻完善了之前紀錄片的不足,不僅改變了簡單的畫面加配音的製作方式,而採用了同期聲,長鏡頭等手法,而且題材也不再是祖國的錦繡山河,而是通過「人」這一主題表現出長城對於周邊人的影響。

堪稱經典。

由於第三個階段:90年代的記錄片 總結的東西更多

中國戲劇發展大體經過幾個階段?

4樓:漫閱科技

中國戲曲電視劇的發展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2023年以前可稱為「戲曲舞臺紀錄片階段」。它是從2023年開始,同中國電視劇的播出同時出現的。

戲曲舞臺紀錄片多數為現場多機拍攝,然後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如增加字幕說明,緊湊幕間時間或不必要的場次等。戲曲舞臺紀錄片是戲曲與電視最初的結合形式,它為戲曲保留了許多珍貴的藝術資料。

紀錄片應該具備的三點特徵是什麼? 50

5樓:流年染指傾顏

2023年至2023年,對於中國電視紀錄片來說是個豐收期,這兩年裡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2023年的汶川**、奧運會,2023年的國慶60週年等,給紀錄片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加之進入21世紀的中國紀錄片創作理念日趨理性與多元,中國紀錄片呈現出進入主流視野、市場化與藝術化、國際化等特徵。

一、主流性與時代性

2023年至2023年的中國紀錄片,一改以往專注於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個體的取材傾向,把目光投向大事件、大主題,緊跟時代步伐,紀錄當下,體現出紀錄片的時代性、主流性,以及新聞傳播價值和社會責任意識。

1.題材:紀錄當下

既有反映邊緣人群、歷史文化的傳統題材,又有重大題材、現實題材。比較而言,關注重大事件、熱點事件的題材佔主流地位。國慶題材的有《我愛你中國》、《***1949》、《與祖國同行》、《讓祖國檢閱》、《大閱兵回首60年》、《忠貞》、《2009大閱兵》、《敬禮天安門》;奧運題材的有《我們的奧林匹克》、《志願者》、《奠基》、《中國大工程——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汶川**題材的有《生者》、《劫後》、《小乞丐的意外人生》;熱點事件的題材有《飛越塔利班》、《聚焦索馬利亞》等。

透過一個事件、一個建築、一個過程,展示其對國家、人民的影響,體現時代變革和時代精神,是這類題材的主旨和特徵。

2.風格:現代時尚

不同題材風格的作品,都呈現出清晰飽滿的畫面質量、時代變遷的關注視角、明快疏朗的表述風格,不再沉鬱、灰暗,顯得現代、時尚、大氣。

客觀紀錄風格的作品,以理性冷靜的觀察,紀錄正在發生的事件。不加解說詞,只用客觀紀錄的同期聲,傳遞真實客觀的資訊。如《劫後》、《鳥巢》、《小人國》、《孤獨的紀錄》等。

《劫後》創作者在天災之後,用生命去譜寫生命的頑強,用信念去尋找廢墟中的生命之光,拍攝的視角對準劫後重生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沒有慘烈、沒有痛不欲生,也沒有解說詞煽情,卻更震撼心靈。

數字再現風格的作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創造炫目驚奇的影像效果,時尚新潮。如《月球探祕》,表現手法與題材風格相得益彰,形象再現宇宙空間的博大、深遠、變幻莫測與神奇魅力。

系列片型別的作品,跨越歷史時空,總體敘事巨集觀大氣。如《我愛你中國》、《***1949》、《臺北故宮》等。

即使是表現貧困山區生活的《姐弟》、反映身為乞丐的殘疾人命運的《小乞丐的意外人生》,也沒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關注將要發生的事,注入溫暖和亮色。

總體而言,2008—2023年的紀錄片呈現精英品質與大眾審美結合、人文含量與娛樂元素結合、歷史題材與當下熱點結合的特徵,明朗、大氣,是當下中國紀錄片的品質與風貌。

二、國際化

與國際接軌一直是中國紀錄片人的夢想。紀錄片本就是舶來品,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留下過很強的中國印記。從202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誕生之日播出「新聞紀錄片」開始,中國紀錄片曾經30年流行「解說加畫面」的「專題片」模式,現場同期聲缺位,解說詞全知全能割裂畫面敘事,主觀干擾受眾解讀人物與事件。

從2023年《望長城》始,中國紀錄片迴歸紀實本體,也迴歸國際化之路,開始嘗試與世界紀錄片的接觸與對話。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加強,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之路,迎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

1.題材國際化

一是把本民族的題材,用世界通用語言做成能讓世界共同認知與欣賞的作品。如《最後的梯田部落》、《鹽井》、《鳥巢》等;二是主動關注世界題材。如《聚焦索馬利亞》、《飛越塔利班》,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國際事件進行客觀的紀錄呈現,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大考驗,也是一大突破;三是反映在中國的外國人,這也是國際化的一個方面。

如《留不住的一個月》,紀錄四個外國支教青年在青海藏族村落一個月的教書生活,表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相互瞭解與交流。

2.觀點隱藏化

伴隨題材的國際化,紀錄片的創作視角、拍攝手段、製作方式、發行渠道等也呈現國際化趨勢。《劫後》、《澳門十年》、《鳥巢》、《飛躍塔利班》、《聚焦索馬利亞》、《臺北故宮》等,表現手法都呈現去主觀化、去宣傳化的特點,主觀意識隱藏在客觀畫面背後,用國際通用的電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沒有解說詞的作品增多,創作者把認知權、欣賞權更多地交給受眾。

如《鳥巢》,紀錄一個國際化背景下誕生的建築,創作者沒有主觀闡釋什麼內涵意蘊,而是讓參與者的同期聲採訪推進內容的,客觀的立場、當事者真實的聲音、現場環境的同期聲,營造出多角度解讀的空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理解與美感。

三、市場化與藝術化

1.市場化:紀錄片生存之路

紀錄片只有走市場化之路,才能讓更多的受眾接觸到,進而認識它的價值,欣賞它的美。這就對紀錄片製作者要求更高,不僅會拍片,還要會營銷。製播分離將為紀錄片的市場化之路助力。

從2008—2023年獲獎的紀錄片來看,很多都是專家叫好又市場叫座的佳作。如《劫後》,2023年5月30—31日在bbc國際頻道播出,覆蓋全球80多個國家。這些作品的表達角度已經發生變化,由原來的「我說」變為現在的「你說」、「大家說」,充分考慮受眾和市場的需要,不再孤芳自賞。

紀錄片欄目化生存,是體制內主要的生存方式。因為欄目製作週期與紀錄片創作週期之間的衝突、紀錄片精英化與欄目生存大眾化的矛盾等問題,紀錄片欄目一度陷入困境。上海、雲南等地電視臺的探索,說明紀錄片欄目化生存是可行的,也是有市場的。

2023年雲南電視臺創辦紀錄片欄目《經典人文地理》,欄目以大眾為本,以故事化手法注入娛樂元素,打造紀錄片收視高地。不僅系列化、精品化國內選題,也引進大量國外紀錄片作品,按照主題系列打包播出,收視效果超過同時段電視劇。如《中國遠征軍》、《流行歌王邁克爾?

傑克遜》、《不見鬼子不掛弦》、《換個視角看團劇》、《蛇人》、《突變》等,開創了2+1模式,即2集電視劇加1集紀錄片,以時效性、熱點性吸引觀眾。堅持自制與合拍結合、彙編與外購結合、原創與改編結合,擴大紀錄片市場空間。央視的《見證》、《紀事》欄目,也在進行市場化探索。

《見證影像志:時間的重量》配套碟片的出版發行,為受眾提供多次欣賞以及收藏的可能,培養了紀錄片接受群體。《鳥巢》的數字電影版院線發行等措施,都在擴大紀錄片的影響力和影響範圍。

2.藝術化:紀錄片生存之本

市場化並不意味著犧牲質量。市場拒絕粗製濫造、膚淺低俗。2008—2023年的許多作品,都以真實為依據、以理性推理為原則,喚醒創新意識,在確保觀賞性的前提下,注入思想品質與人文含量。

如《失色的天堂》、《萊茵河:人與自然的對決》、《古田會議》等,體現出紀錄作品精品化追求。

總體而言,2008—2023年中國紀錄片呈現出強健的主流化、市場化、國際化勢頭。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人們對優質精神產品的渴求,具有真實品質與人文力量的紀錄片將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及其主要作品,中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都有誰?

田壯壯只拍過一個紀錄片,其他的都是故事片,中國的紀錄片導演分為四個大類,一個主流 的導演,包括中國紀錄片協會的陳漢元和他的 們,這些人的資料在央視 紀錄片欄目裡有專門的介紹,一類是獨立製片的紀錄片導演,包括一些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有很多精彩的紀錄片呈現,比如近幾年比較流行的,runchina。幼兒園...

有哪些關於對旅遊中國描述的優秀紀錄片

我來推薦一部稱得上是經典的紀錄片,由cctv和bbc一起聯合拍攝的紀錄片 美麗中國 這也是第一部展示中國的自然人文景觀和野外動植物之間關係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曾經獲得了包括艾美獎在內的諸多大獎,在題材 剪輯 拍攝 音效上都是紀錄片中堪稱佼佼者的存在,收穫了諸多榮譽。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鏡頭,展...

有沒有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

老廣的味道 共四季,不錯。配樂沿用的 舌尖上的味道 解說也是一個人。內容更專注於美食本身。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人生一串,老廣的味道 尋味中山 人生一串,燒烤愛好者的天堂 尋味順德,街頭美食鬥士,新疆味道,雲南味道,水果傳,都挺好看的 川味 尋味順德 老廣的味道 人生一串 宵夜江湖 風味原產地 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