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的哪些食品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

2021-03-03 22:42:57 字數 6288 閱讀 3225

1樓:愛耶穌的門徒

像胡蘿蔔,土豆,洋蔥都是從絲綢之路傳來的。另外還有佛教,繪畫也是從那邊傳來的。

由古代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國的食物有哪些?

2樓:山東省飛飛

1、中國輸出的是:絲綢、瓷器、茶葉、鐵器等,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也是由此路傳過去的。

引進: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石榴、琉璃、香料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教、伊斯蘭教也傳入了我國。

2、簡介

「絲綢之路」是連線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通過絲綢之路,哪些東西從中國傳入西方,又有哪些東西從西方傳入中國?

3樓:花開丶丁肖灣

除了絲綢以外,造紙、印刷、漆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等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物產和技術的西傳卻是難以統計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2023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通過絲綢之路帶給中國的東西有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從絲綢之路傳入西域的商品有:

商品:紡織品、鐵器、漆器等。

(2)、中國傳入歐洲的技術有:

技術:冶鐵、鑿井技術、及文化思想等。

(3)、從歐洲傳入中國的東西有:

佛教、魔術、樂舞、雕塑等。

5樓:大頭妹頭耶

通過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葡萄、核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

獅子、犀牛、良馬等動物。

6樓:薇薇の星星

有葡萄,核桃,黃瓜,蠶豆,無花果,獅子,犀牛……

哪些食物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

7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絲綢之路打通以後,西域的物產開始傳入中原,我們熟悉的芝麻、葡萄、無花果、甜瓜、石榴、綠豆、黃瓜、蒜、香菜、核桃都是經由絲綢之路陸續傳入中原。

1、香菜

香菜,又名芫荽,原產於中亞地區,是一種有獨特氣味的蔬菜。漢朝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

2、芝麻

芝麻,又叫胡麻,漢朝時從西域傳到中原,芝麻的種子富含油脂,是榨油的原料之一。

3、無花果

無花果,漢朝時從西域傳到中原,可以食用鮮果,還可以製成果脯食用。

4、黃瓜

黃瓜,又叫胡瓜,原產於中亞地區,富含維生素c,西漢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

5、葡萄

葡萄,原產於地中海及中亞地區,葡萄的果實富含大量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漢朝時,葡萄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中原。

6、核桃

核桃是一種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堅果,原產於中亞地區,漢朝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當時稱為「胡桃」。

7、石榴

石榴,又叫「安石榴」,根據歷史記載,西漢時期,張騫從西域安石國將石榴種子帶回中原,所以石榴又叫安石榴。

8、大蒜

大蒜,原產於中亞地區,西漢時期從西域傳到中原。

通過絲綢之路 中國有哪些東西西傳

8樓:歲月就這麼說

除了絲綢以外,造紙、印刷、漆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等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物產和技術的西傳卻是難以統計的,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紛紛傳來,中亞、西亞的穿著、飲食等生活方式,**、舞蹈等文化娛樂活動都源源進入中原,佛教進一步盛行的同時,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興的伊斯蘭教都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我們今天所常見的一些植物,並非都是中國的土產,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蔥、胡荽、胡椒、胡桐淚、胡羅卜等等,十有**是來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獻中往往把這些植物的移植中國,歸功於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張騫。實際上,現在可以確指為張騫帶回來的物產,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產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亞(media),後者是西亞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種植物。

漢初以來,西來的不僅僅有植物,還有羅馬的玻璃器、西域的樂舞、雜技,到了東漢末年,史書記載:"靈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為之。"(《續漢書五行志》)

從魏晉到隋唐,隨著屬於伊朗文化系統的粟特人的大批遷入中國,西亞、中亞的**、舞蹈、飲食、服飾等等,大量傳入中國。

9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繪畫!繅絲!冶鐵!等技術

通過絲路傳入中國的食物除了西紅柿、馬鈴薯、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2023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菸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2023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在歐洲開始普及,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2023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2023年歐洲爆發馬鈴薯枯萎病,完全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經濟受影響最大,面臨大饑荒,幾乎有一百萬人餓死,幾百萬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玉米(亦稱玉蜀黍;粵語稱為粟米,臺灣話稱作番麥),是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喜高溫,17世紀時傳入中國,由於氣候適宜,產量高,迅速普及開來,主要在中國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來這些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粟。又由於它的生長期和冬小麥交錯,在黃河流域附近,無霜期較長的北方地區,可以和冬小麥輪作,達到一年兩熟,增加糧食產量,成為下層人口的主要糧食,是使18世紀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原產地美洲以外,中國是玉米種植最為普及的地區。玉米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

11樓:手機使用者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2023年前後)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裡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

所謂御麥面,不過是**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於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

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2023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2023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202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誌中儲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2023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202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2023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2023年為止,又增加了臺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2023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讓我們把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按照年代先後來觀察一下:廣西2023年,河南2023年,江蘇2023年,甘肅2023年,雲南2023年,浙江2023年,福建2023年,廣東2023年,山東2023年,陝西2023年,河北2023年,湖北2023年,山西2023年,江西2023年,遼寧2023年,湖南2023年,四川2023年,臺灣2023年,貴州2023年。上述年代次序,並不能代表實際引種的先後,因為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常有漏載和晚載的。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廣西的記載早於甘肅或雲南三十年左右,早於陝西六十多年,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另外,江蘇也早於甘肅和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於陝西,四川、貴州二十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這就很難想象玉米先由陸路傳到我國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後再向東傳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於2023年就到爪哇,2023年就來到中國,同時中國人那時僑居南洋群島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傳入我國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傳入我國後一二百年都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有一種顯然不同的現象。關於甘薯的傳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關於玉米的就沒有。甘薯一開始就吸引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的特別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農政全書》裡詳細地論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對於玉米,僅僅在高粱條下附註說:

「蓋亦從他方得種」,一點也沒有談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誌中關於玉米的記載雖然多,一般都很簡單,大都只是提到了物產中有玉米,或者記敘了一些玉米的異名、性狀等,關於推廣情況及其重要性的記述也只有少數幾條。總之,玉米沒有受到知識分子對甘薯那樣的重視。

儘管如此,玉米卻在默默無聞中早就傳入中國,比甘薯早了半個世紀,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廣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這個現象反映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於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

例如安徽《霍山縣誌》(乾隆41年,2023年)說:「四十年前,人們只在菜圃裡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又如河北《遵化縣誌》(光緒12年,2023年)記載嘉慶年間(1796—2023年)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來到遵化,開始也只是種在菜園裡,可到了光緒年間(1875—2023年)就成為全縣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

可見發展的迅速。我國本來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農業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所以引種以後能夠結合作物特性和當地條件,很快地掌握並提高栽培技術,並且培育出適合於當地的許多品種,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發展,是在十八世紀下半葉以後。

現在全國各省區都有栽培,產量遠遠超過穀子,往往僅次於小麥,而居糧食作物的第三位。

野生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2023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菸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2023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在歐洲開始普及,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2023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2023年歐洲爆發馬鈴薯枯萎病,完全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經濟受影響最大,面臨大饑荒,幾乎有一百萬人餓死,幾百萬移民逃往美洲。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哪些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另一方面,域外文明也經絲綢之路,被匯入中國,對我國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如中亞遊牧民族的養馬法 騎兵戰術 西方的傢俱桌椅等。絲路也傳進了西方的 繪畫 雜技等藝術。而中西文化交流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絲路將西方的宗教傳入中國。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傳入的還有祆教 景教 摩尼教...

什麼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意義,絲綢之路的起點

在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 連線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在現代,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 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瞭解的視窗。絲綢之路形成以後,我國的絲織品開始出現在歐洲,自此之後開始享有...

古代現代絲綢之路的路線,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在哪裡

古代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 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 路線回 從運輸方式上答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 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海上絲綢之路則以中國東南沿海為起點,經東南亞 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