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相馬說明了什麼道理

2021-03-03 20:32:47 字數 4153 閱讀 9701

1樓:易書科技

人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來來往往,有的萍水相逢,有的一見如故。其中有一類,人們總是會對他們特別的尊重和感激,因為他們的知遇之恩。古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過為了報答劉備那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伯樂相馬,若然沒有伯樂,再好的千里馬也枉然。

「伯樂相馬」語出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代韓愈《雜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真切地描述了伯樂的重要。

伯樂相馬,這個成語指伯樂觀察、品評馬的優劣。伯樂又喻指有眼力者發現、薦舉人才。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管天馬的星名叫伯樂,人們為了表示對孫陽的尊敬,便也稱他伯樂。關於伯樂,《列子》、《莊子》、《戰國策》等古籍都記載了他的故事。如《戰國策·燕策二》中的故事說:

有一人要賣駿馬,連續三個早晨站在市場上,卻不見有人來問價。這人便求伯樂幫忙。伯樂答應了他。

第二天,伯樂到市場上,繞著那匹馬看了看,離開時又回頭看了看,一個早晨馬價竟**了十倍相馬,其實是古代獸醫學和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根據馬的外形特徵和生理學等特點來鑑別馬的優劣,從而衡量它們的使用價值。掌握科學的相馬知識,有助於挑選各種不同用途的良馬,尤其是馬術運動用馬。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已被我們的祖先馴養成為家畜。

隨著社會的發展,馬由食用逐漸轉向役用和軍用。養馬業興起,促進了對動物形態結構的認識和生理學知識的積累。在養馬的實踐過程中,古人認識到馬的形態生理和生產機能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絡,逐漸形成了相馬的知識。

相畜是古代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伯樂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相馬專家,他運用機體結構與功能密切相關的原理相馬,比歐洲人提出的比較外形學說要早兩千多年。歷代相馬術的發展,皆源自伯樂的相馬理論。我國曆代養馬者和求馬者都崇尚伯樂和千里馬。

伯樂總結了過去以及當時各地相馬專家的經驗,加上自己實踐中的體會,寫成了《相馬經》,奠定了中國相畜學的基礎。這部著作後來失傳,但相馬的基本知識卻世代相傳,延續至今。伯樂除相馬外,還善治馬病。

據《莊子·馬蹄篇》記載,「燒、剔、刻、雒,僅落四下」始自伯樂。「燒」指燒烙治馬病和在馬蹄上打火印,「剔」指剔除鬃鬣和梳刷馬體,「刻」指削刻蹄甲或修蹄,「雒」指維絡,即加籠頭、口勒。

後人根據伯樂的業績,託其名寫成了《伯樂相馬經》、《伯樂針經》、《孫陽集》、《伯樂遺書》、《伯樂新書》、《伯樂明唐論》及《伯樂畫烙圖歌》等。因此,伯樂被譽為中國相馬學和治馬病的鼻祖。

漢代出現了「以相馬立名天下」的著名相馬家黃直、陳君夫等,並有相馬專著問世。這在202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相馬帛書可以得到佐證。這部書總共52000字,用「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來概括相馬的經驗,也就是對良馬的外形提出了具體要求:

「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與脯。」特別是對相眼更重視,「欲目上轅晨(環)如半月」,即形容上眼眶或眼盂部須豐滿如半月;《帛書·相馬經》特別用專段講馬眼睛的相法,一連提出15個相互連貫的問答,開始是:「眼,大盈大走,小盈小走,大盈而不走,何也?

」聯絡眼的盈滿程度、光澤和活動性、睫毛跟眼部肌肉的功能等因素,進而又聯絡馬是否善走,甚至把馬體和目力能否適應環境的變化,歸因於生活條件和消化代謝是否適宜,最後到鑑別目光和神情的表現,充分反映了古代相馬家的精湛知識和察驗事物的認真精神。

由此我們可看出,漢代時古人對馬的形態學、解剖生理學的知識已經很精確了。《帛書·相馬經》的科學價值在於:它使今人見到了長期失傳而重現於世的最古的畜牧著作,證實了我國古代相馬的悠久歷史,使我們瞭解到古代相馬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深厚程度。

東漢初年,傑出的養馬家和相馬家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繼承西漢東漢四代名師子輿、儀長孺、丁君都、楊子阿的相馬經驗,採取先輩相馬家儀氏、中帛氏、謝氏、丁氏確定相馬部位的特長,並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認為:「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今欲形於生馬,則骨法難具備,又不可不傳後世。」在西漢相馬家東門京銅馬的基礎上,約於公元45年重新創制銅馬立於洛陽宮中。

該銅馬高三尺五寸,周(從頭到尾)四尺五寸。由此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銅馬相法,其要點是:「水火欲分明,水在鼻兩孔間也;上脣欲急而方,口中欲紅而有光,此馬千里;腹下欲平滿,汗溝欲深長,而膝本欲起,肘腋欲開,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堅如石。

」馬援的銅馬模型,相當於近代馬匹外形學上的良馬標準型。它不僅是中國相馬學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世界相畜術發展史的一件大事。歐洲直到18世紀才有類似的銅質良馬模型問世。

後漢以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處於動盪的**局面。當時馬政很少建設,但相馬術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北魏時代(530~540),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闡述了對馬的外形鑑定,先是淘汰嚴重失格和外形不良的「三羸五駑」,再相其餘。所謂「三羸」,即「大頭小頸一羸,弱脊大腹二羸,小頸大蹄三羸」;所謂「五駑」,就是「大頭緩耳一駑,長頸不折二駑,短上長下三駑,大骨短脅四駑,淺髖薄髀五駑」。

從解剖學上看,「三羸五駑」的馬都是整體失調有嚴重缺陷的,當然在騎乘和負重上不能合格,理應淘汰。繼之,《相馬經》就馬的形態整體和區域性鑑定提出了明確要求,整體是:「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腹脅為城郭,欲得長;四下為令,欲得長。

」這五句很生動形象地概括了良馬的標準形象。其中王、侯、將、相、城、郭、令是比喻說明各部分作用及重要性的。區域性要求依次是:

「頭欲得高得重少肉」,「眼欲高、眼如鈴、光亮」,「耳欲相近前豎、小而厚」、「鼻欲廣方、孔大」,「脣欲上急而方下、緩厚多理」,「齒周密、滿厚、左右不蹉」,「頸長、胍肉發達」,「胸寬、腔大」,「背平廣、腹大垂」,「兩髂及中骨齊,肩骨深、臂骨長、膝有力、股骨短、脛骨長」和「四蹄厚而大」。這些外形鑑定的要求都是從實用出發,鑑定要領達到相當精深完備的程度。

《相馬經》還提出了相馬五臟法:「肝欲得小;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

心欲得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利不驚,目四滿則朝暮健。腎欲得小;腸欲得厚且長,腸厚則腹下廣方而平。脾欲得小;賺腹小則脾小,脾小則易養。

」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瞭解動物外部形態與內部器官之間、內外各器官之間、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關性;注意從外表聯絡到內部,以判斷馬的生產效能,給予科學的評價。《相馬經》還提出了利用口色鑑定牛質健康狀況和生產效能,提出筋骨和馬的華質分類差異。

《相馬經》最後用十二個字概括指出千里馬的典型是:「龍顱突目,平脊大腹、(股)重多肉」。此標準集頭顱、中軀和後軀三大主要部分的良型要求於一馬,真是既複雜又簡單,既全面又精要,既形象又生動,體現了很高的認識水平。

唐代的相馬術,在歷代相馬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更有顯著進步。李白著的《司牧安驥集·相良馬論》提出了相馬的總綱:「馬有駑驥,善相者乃能別其類。

相有能否,善學者乃能造其微。而善相者掉手飛縻,指毛命物,其質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無遺質;自非由外以知內,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於形器之近,終遂臻於無機之妙哉!」《司牧安驥集·相良馬寶金篇》指出:

「三十二相眼為光,次觀頭面要方圓。」意為強調相馬的要領是掌握相眼的技術,若系「龍頭突目」,則屬好相,一定是良驥。

《司牧安驥集·相良馬論》對馬匹各部位的相法提到:「馬頭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剝兔頭;馬眼欲得高,又欲得滿而澤,大而光,又欲得長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而不驚;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小而厚,又欲得小而促,狀如削竹,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馬鼻欲得廣大而方,鼻中色慾得紅,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馬也。

」以上說明馬體各部位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內外聯絡,具有統一的整體觀。

《司牧安驥集》還指出:「相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傳。」按現代的說法,是看本馬的同時,還要了解該馬上代的情況如何,把外形鑑定和遺傳結合起來。

唐代相馬學的進步,還表現在對一些迷信的說法開始採取批評的態度。如《司牧安驥集·旅毛論》闡述:「如其旋毛之生,或在其左,或在其右,或在其前,或在其後,而命之以名,因其名而遂有吉凶之說。

大抵相馬之法,當以形骨為先,旋毛排其一端耳。且馬之有旋,未必果為凶也,而畜之者,事或不祥,則歸咎於馬,以謂馬致然也,豈理也哉!昔人固嘗有議其居處者,而日人凶非宅凶,茲誠通達之論也。

」馬的旋毛,本不足奇,根據旋毛的位置、方向判斷凶吉,顯然是迷信的說法。《旋毛論》在一千多年前就能對這種謬論給予嚴正的批判,並指出相馬「當以形骨為先」,其科學精神是了不起的。

唐代以後,五代十國,直到宋元明清各個朝代,中國的相馬理論和實踐,基本上不超出《伯樂相馬經》、《齊民要術》、《司牧安驥集》有關篇章的範疇。總體上說,相馬術是發展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獸醫學分支,有著一定的經驗和成果,反應了古人在這一方面的成就。

伯樂相馬,若無千里馬,伯樂無用武之地;若無伯樂,千里馬可能被埋沒。若有選擇,你願意做千里馬還是伯樂?

知道類似伯樂相馬的故事嗎,知道類似伯樂相馬的故事嗎

故事簡介 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 尾巴下垂著,也受了傷 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

伯樂相馬的故事縮小到字,伯樂相馬的故事縮小到250個字

從前有個人叫伯樂,有一天到馬市買馬,看一群馬同在一個馬廄吃食,但是他一眼就看就中了一匹瘦小的馬,並說這匹馬可以日行千里,別人都不信,還笑他,結果他一氣之下買下了那匹馬,並給馬吃了一匹威哥,結果那馬真的日行千里了,這就是伯樂相馬的濃縮精華版 伯樂相馬成語故事 伯樂相馬 成語解釋 拼音 b l xi n...

壯漢斷棘說明了什麼道理,壯漢斷棘說明了什麼道理?

翻譯 終南山上,荊棘撲滿道路,碰上荊棘的人總是被荊棘纏住,無法擺脫。人們害怕荊棘上的刺,就都改變路線,繞過撲滿荊棘的道路。有一個壯漢,滿臉的義憤之色,說 你們害怕膽怯,這個又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手拿刀,想要一步步砍斷那些荊棘。誰料到左邊的被手掐斷,右邊的卻拽住了自己的右手,下面的荊棘鉤住了自己的衣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