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孔子說的禮指什麼,為使禮得到保護和鞏固,應該

2021-03-03 22:14:54 字數 5389 閱讀 5319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以當時人們最為敬畏的「天」為載體,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論,他認為「天」是人世間的最高主宰,禮是「本於天」的,先王要順應天意加以運用,用來管理「人情」,剋制人的不合理慾望。離開了禮,聖人也無法治理社會,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從。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禮」,其實就是孔子主張的一套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推而廣之,在社會生活中,「禮」可以表現為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禮節」。

孔子十分重視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對統治者來說,「上好禮,**易使」(《憲問》),「上好禮,**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但孔子對於禮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曾說:

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

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的內涵。那麼,這個更本質的內涵是什麼呢?《論語·陽貨》中的一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很珍貴的啟示: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顏淵問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回答說:

「克己復禮為仁。」

「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什麼?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吾從周。」他對於周的崇仰之情溢於言表。又說,「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現在衰老了,長時間沒有夢見周公,能夠經常進入夢中的,必定是生活中結下了深厚感情的人或事,孔子沒有機會見到過周公,長得什麼樣子,這個老男人自己也不清楚,如果有一個形象,那也是他想象中的,絕對不是事實中的周公。要想夢見一個想象中的形象,而且是前後都保持一致的周公,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這麼說,似乎他過去就經常夢見周公,這是一個十足的謊言!

孔子用謊言的形式,表述的意思是對周公的崇拜仰慕,周公何以成為一個男人的偶像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制定了周禮,孔子一生推銷的就是禮,如果周公身上沒有這個因素,孔子也不會在年老時仍然對他念念不忘。與其說孔子希望夢見周公,還不如說孔子希望實現周公制定的禮——尊卑的等級制度和行為規範。

有人堅持否認孔子的等級思想,把他打扮成平民思想家,那麼,就看看他所推崇的禮吧。

《周禮》:「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於造。」(《周禮譯註》,46頁,呂友仁譯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

)《禮記》:「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上),1987.

10.天津古籍出版社)

這些是對「禮」的直接說明,作為一種思想,「禮」滲透於各種規定之中,它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必須要從語言的直觀通過思維才能把握住「禮」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認「禮」的精神的浸透,他們擅長於直觀思維,形象化的思維,凡是表象的東西,他們都能夠觀察到,表象內部的實質、規律性的東西,卻是這些人體悟不到的。

一般的崇儒者只有感覺的能力,卻缺少思維的能力,這一點不奇怪,孔子的學生尚且如此,後世單憑語言認識孔子的人,能夠殘存一點思考力也值得慶幸了。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教給了你們思想,按照我的思想去說話做事呀!

孔子給學生的是他的思想,是思維成品,他沒有也不可能像蘇格拉底那樣引導學生思維,所以,有天分的人還可以發揮他的思想,愚笨者只能按照「禮」的原則做事和說話,在「禮」達不到的地方,這些人便茫然四顧,不知東西南北,呆若木雞。

孔子之「禮」,其目的要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各各細節。一般以為,季氏舞八佾,只是在人的數量上超過了本分,孰不知,在日常生活用品上,「禮」也有嚴格的規定,不然,孔子忍受了季氏之舞,對觚的形狀改變,他怎麼會大加感嘆呢?

最能夠懂得孔子心思的是最高統治者。齊景公問政於孔子,等到孔子回答以後,他馬上說,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美國的州長可以乘地鐵,乘公交,倘使孔子看到,必然遭到一陣痛罵,**才能乘專機,州長乘專機是僭越,平民才是乘地鐵,乘公交的,州長乘地鐵乘公交降低了身份,孔子同樣會罵人的。

總之,從人性看,生活方式應該豐富多彩的,但是,孔子之「禮」要統一人們的行為,超出了「禮」的規範,孔子是不能忍受的。孔子的道德實在最不人道的道德。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

2樓:吀窵竊

《于丹〈論語〉心得》的第47頁,引用了《論語·子罕》中的一段話:「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于丹這樣解釋: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並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一種自我修養。

孔子禮 含義孔子所主張的「禮」實際指的是什麼

3樓:曦月

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通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後,而對一切事物所採用的一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一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從歷史來分析「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古人指出禮的特徵為「別異」(《荀子·樂論》)或「辨異」(《禮記·樂記》).

春秋、戰國和漢代論禮的人,一致強調禮的作用在於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係上的社會差異,這點最能說明禮的涵義和本質.荀子(見荀況)雲:「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

」又云:「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禮記》雲:

「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云:「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韓非子(見韓非)雲:「禮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董仲舒雲:

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外內遠近新故之級者也.」《白虎通德論》雲:禮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

」這些話都證明禮是有差別性的行為規範,決非普遍適用於一切人的一般規範.

「禮」既是富於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範,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於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舉例來說,八佾舞是天子的禮,卿大夫只許使用四佾,魯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孔子認為非禮,憤慨地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樹塞門和反坫是國君所用的禮,管仲採用,孔子批評他不知禮.歷代冠、婚、喪、祭、鄉飲等禮,都是按照當事人的爵位、品級、有官、無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對於所用衣飾器物以及儀式都有繁瑣的規定,不能僭用.

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蓆,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面告,回來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便是此意.

統治階級內部和庶人都受禮的約束.所謂「禮不下庶人」,並非庶人無禮,只是說庶人限於財力、物力和時間,不能備禮,更重要的是貴族和大夫的禮不適用於庶人.例如庶人無廟祭而祭於寢.

儒家的禮是什麼

4樓:米格戰鬥機

儒家宣傳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

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範,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5樓:張為臻老師

儒家的禮,有三個層面:

一、禮是自然法

孔穎達《禮記正義》說,「禮者,理也。其用以治,則與天地俱興。」這裡的禮,乃是指永恆、普世的天道,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即自然法。

禮是體現自然法的規則體系。

《白虎通·情性》說:「禮者,履也,履道成文也。」從規則體系的角度,這裡禮又可以分為兩類:

1、禮法。

禮法,在中國封建制時代,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法的約束之內,君若不君,諸侯可發兵征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是也。君臣關係也是禮法關係,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係。顯然禮治更接近現代法治之精義。

2、禮俗

禮,又是禮俗,即習慣法、社會自發秩序。禮不是君王所立,而是來自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來自聖賢對自然法的發現。英國政治學家埃德蒙·柏克說,「如果民間社會是習俗慣例的產物,那麼習俗慣例便是它的法律。

」如果你承認他說出了法治的精義,那麼你應知道儒家也這麼說過——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說:「夫法令之必本人情,猶政事之必因風俗也。」此語可與柏克的話互為參注。

從這個角度來說,合宜的法律,不是「發明」出來的,而是「發現」出來的。用儒家的話來說,這叫做「因俗制禮」、「則天垂法」,即從習慣法與自然法中發現人間法;用哈耶克的話來說,叫做「法律先於立法」。這是涵義非常深刻的憲政學命題,其要旨在於,它宣告了即使是掌握著最高權力的國王,也不能成為專斷、全能的立法者。

而法家的「人主為法於上」主張,則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君主**的來臨。

三、禮為禮儀

作為天道、天理、自然法的禮是看不見的,作為規劃體系的禮也是半可見半不可見的,禮還需要有一套完全可見的儀式來體現、來表達、來強化,這套儀式就是禮儀。

儒家的禮儀是無所不包的,用《曲禮》中的話來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附:何謂「君臣之禮」

我們以「君臣之禮」為例,來看看儒家主張的君臣關係:

儒家認為「君臣以義合」。這是儒家的理。這個「理」需要有一套體制(即規則體系)來保障,歷代儒家政治發展出來的「共治」體制,就是制度層面的禮,包括宰相的副署權等。

但僅此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禮儀來表達,比如拜相的禮儀,比如從前臣拜君,君要還拜,宰相的尊貴地位是通過這些禮儀表現出來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傳統君主**的強化,也可以從君相的禮儀變化看出來。——常識禮儀篇

《太史公自序》中的《禮》是指《禮記》嗎

禮 禮經 的簡稱。指的是儒家經典 士禮 又稱 儀禮 是先秦六經之一,亦是十三經之一。秦火之後,禮經失傳。漢初只有高堂生能夠傳 禮 漢書 藝文志 說 漢興,魯高堂生傳 士禮 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 戴聖 慶普皆其 三家立於學官。士禮 就是 儀禮 我們所說的禮經。琴棋書畫分別指什麼?琴棋書畫,...

古禮中的六禮指的是什麼,修四德行六禮指的是什麼

忠,孝,仁義,禮,智,信 祝您生活愉快!求個採納 o o謝謝!修四德行六禮指的是什麼 四德 為 社會公德 職業道德 家庭美德 個人品德 六禮 為 言談舉止文明有禮 公共場所文明有禮 鄰里相處文明有禮 行路駕車文明有禮 旅遊觀光文明有禮 網上交流文明有禮 黃道吉日陰將陽將是什麼意思 黃道吉日是中國古代...

孔子提倡的禮仁和誠信思想對當今社會有什麼作用

這些是當今最缺的,因此才要大力發揚。如何理解孔子的禮和仁,在現代社會它的意義和價值在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但是按照孔子自己的說法,禮和仁是一體的.禮只不過是仁的表現形式.仁就是愛人,用慈善之心去待人接物.禮,簡言之就是分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超越自己的位置,否則就是越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