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讀《論語鄉黨》,總結一下孔子所遵循的生活禮儀有哪些

2021-03-03 22:14:54 字數 4978 閱讀 6616

1樓:小家不碧玉之歌

孔子的生活當中最新一些他的一些理念當時的理念也就是要用儒家的思想來治國

孔子所主張的禮儀包括什麼?

2樓:猴航復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時代。孔子對於中國政治思想貢獻在於,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範疇1、關於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

他的**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

"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係,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

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

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覆**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裡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

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

"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

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裡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

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裡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範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

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係,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

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係;禮,主要是規範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

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絡,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

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

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絡,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準,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準。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關於孔子的禮儀故事 5

3樓:大寶貝小寧

1、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春秋戰國,《論語·學而》(對待行人的禮儀)

看見穿孝服的,雖然平日很親密,也一定改變容顏。看見戴著正式禮帽的人和瞎子,雖然經常遇到,也一定表示禮貌。遇到穿喪服的,在車上俯身表敬意,同樣那些為國家修築城門、城牆之人,我們也要躬身行禮。

2、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春秋戰國,《論語·子罕》(對待朋友的儀禮)

朋友死了,沒有人收殮,孔子便說:「由我來負責喪事。」朋友送禮物,即使是車馬,如果不是祭肉,不行拜禮。

朋友有通財之義,故雖車馬之重不拜,祭肉則拜者,敬其祖考,同於己親也。這裡點出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講原則。

禮物重意義的重輕而非財物之厚薄;祭肉涉及祖先,禮重,故拜。

3、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春秋戰國,《論語·雍也》(孔子對各個階層的禮儀)

孔子在老鄉中間,從來恭順謙遜,好像不會說話。但是他在宗廟和朝廷中,講話卻雄辯,但很謹慎。在朝廷中,他與同級說話,直率暢快;與上級說話,溫和恭順;國君在的時候,敬畏不安,態度嚴肅。

可見孔子會對不同人行不同禮儀。

4、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春秋戰國,《論語·雍也》(孔子對外賓的禮儀)

國君命孔子迎接外賓,他面色馬上變得莊重,起步快速。向站著的人們作揖行禮,或左或右,他的衣服前後飄動,都很整齊。很快地行走,像鳥翅膀一樣。

賓客走後,一定回來報告君王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意思是說,一直等賓客走遠不再回頭作別時,自己才回來,以示慎重和禮貌。

5、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春秋戰國,《論語·為政》(孔子對於祭祀的禮儀)

孔子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一定改變飲食,改變住房。古代齋戒一定要洗澡,所以有浴衣。

這些都是為了節制自己的享受和快樂,以表示忠誠、崇敬和畏懼。儒家的「敬」、「畏」一直儲存這種宗教性的禁慾特徵,發展為宋明理學的「滅人慾存天理」的著名理論。

4樓:純純的我的純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裡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

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

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

老子,其猶龍邪! 」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作為社會的一員,難免要面對紛擾的社會與生活。在生活方面,孔子是一個近情近理重情重義的人。

5樓:匿名使用者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幫忙總結一下高中生物的名詞,幫忙總結一下高中生物選修1的概念

很好的 幫忙總結一下高中生物選修1的概念 幫忙解析幾個高中生物名詞,謝謝 脫氧核糖核酸就是dna,核糖核酸就是rna,都是一種遺傳物質。脫氧核苷酸是dna的單體,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單體。不懂請追問,望採納。核糖核酸 rna全稱 核糖核苷酸 rna的組成單位 脫氧核糖核酸 dna全稱 脫氧核苷酸 d...

總結一下中幾種最該鄙視的人

top1.回答問題時給 還有毒有木馬.top2.問題解決了不給分.直接關閉問題的人top3.罵人的.鄙視人的,起鬨的人 top4.回答問題時給的東西牛頭不對馬嘴 top5.複製貼上了一大堆,讓我好難找啊.或者就是大眾化的東西,我自己不會搜啊?top6.拿兩分走人的人 先總結這麼多吧.我自己只遇過這麼...

請高手幫忙解答一下英語作業,謝謝

b c d d d c c c c a 31 那麼我在這裡逗留了幾個小時?不,你 您可以隨時離開。絕不能字母a.灣不需要 角不能d.不會 滿分 2.5分 32 對不起,你能告訴我嗎?答 是的,我可以。b.它的星期日。角很抱歉,我的手錶是從秩序。d.除非,我不知道。滿分 2.5分 33 對不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