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發展史,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是什麼?

2021-03-03 22:13:25 字數 5546 閱讀 3777

1樓:阪田送水

(一)對聯的起源: 對聯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藝術形式,具體起源於何時,這個問題至今在我國楹聯學術界依然沒有定論,造成研究和定論困難一方面是歷史上中國的文化界對其重視不足,很少記載收錄,專門研究對聯的學者和著述就更加是鳳毛麟角了,另一方面歷史文獻資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所以要準確定論對聯起源的具體時間是相當困難的。

但是我們可以從一些對聯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對聯本身的分支**、以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點來了解一下。 從對聯分支**以及其證據來看。對聯包括對句和聯語,兩者在發展成為對聯的過程中相互獨立又交叉進行。

兩者的區別標準在於上下句有無圍繞一個主題,上下句能否接續、有無關聯,如有則是聯,如無則為對。沒有圍繞一個統一的中心或主題的對句往往是由兩個人以上互相應對完成的,對句只要求結構聲韻屬對工整,意思內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對、無情對等;而聯語多是一人獨立完成,除了對聯中的對句要求外,聯語上下句之間還要求「既對且聯」,有統一主題中心,起碼是可以接續的,如大量的楹聯都是有主題的聯語。 對句主要**於民間的口頭應對或者文人之間的相互遊戲,現據專家考證最早的對句是《晉書·列傳第二十四·陸雲》記載的陸雲(字士龍)與荀隱(字鳴鶴)的對句:

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鳴鶴 兩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間。故所以有證可考的最早對句出現於這段時間。 聯語主要是由文人書面創作,是脫離了詩歌、辭賦而「獨立懸掛出來,作為聯用」的一種文學體裁,沒有脫離詩歌、辭賦等不能算為對聯。

現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聯語是東漢末年孔融(153--208)從他原詩中抽出,懸於客室「已經起到對聯作用的」一聯: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 比較對聯中對句與聯語的特點和範疇,我們邏輯上應該認為對句的出現早於聯語,但是從已有的資料和研究來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於陸、荀兩人(262—303)由於暫時無法找到對句早於聯語的其他有力證據,我們暫時存疑。 此後,對聯的對句和聯語雖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獨立分開的。

對聯這個術語真正出現是在明代萬曆年間(1574—1619),此間有個叫沈德符的人,寫了一本《野獲篇》,其中一則說到:「張江陵(居正)盛時,有送對聯者……」這才是對聯真正開始定名,從而把對子、聯語統一起來;此後對句與聯語不在獨立分開,而是作為統一在對聯名下的一部分。 從對聯的藝術美學和發展邏輯來看,對句應該早於聯語。

和一切藝術的萌芽與發展歷程一樣,對聯的萌芽首先應該在於民間,而後才為文人和統治階層運用,成為一種文字型裁,進而推廣而為社會接受,最終成為一種文化與風俗現象。對稱以及平衡,是中國哲學文化與藝術美學一向追求的特點,這點在早期先民的有意無意的模糊美學觀中已經是最為特出的一點了,從出土的各種生產工具的打製、生活用品的裝飾,到漢字創造都鮮明體現了結構對稱與平衡的特點;道家文化的大極、兩儀、四相、八卦的對稱平衡推演更是突出強調了此點。對稱與平衡的審美取向,滲入文學便表現為對偶句,進而發駢賦,也孕育對聯。

劉勰在其《文心雕龍·麗辭》中說:「造化賦形,支(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聲文辭,運裁為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

」他從人畜形體特點悟出事物對稱平衡的「必雙」的特點,如人分左右手,左右眼等,認為這是自然賦予的,由此推及辭章,也必然體現「上下相須、自然成對」的特點。 富含對稱及平衡這個審美取向的對偶句,是從民間萌發而後為文人研究,進而推廣到社會的。而以為對偶句為核心軀幹的對聯,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為突出對稱審美取的一種,其發展過程也應該是從民間的口頭對句開始的。

而在民間對句萌芽起始階段,應該在先秦時期了,這個時期詩歌、辭賦尚不成熟,自然沒有為特定目的而寫的聯語。據此邏輯,有不少學者認為對句應該早於聯語。

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是什麼?

2樓:大大的

對聯的起源: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的發展: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對聯的特點: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

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

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五、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3樓:北方的北方

對聯的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

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1.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

2.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

3.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對聯的特點:

字數相等,斷句一致。

詞性相對,位置相同。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

內容相關,上下銜接。

一種認為對聯起源於桃符。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桃符也就是我們古時掛在大門上的兩塊畫著門神或寫著門神名字,用於避邪的桃木板或紙,相當於門神像。後人往往也把春聯一塊貼在桃符上,於是後人以「桃符」借指「春聯」。

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後蜀君主 孟昶 於除夕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誌喜,蜀主對學士所題詞語不滿意,即揮毫書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對聯的起源: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的發展:

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辭賦中的對偶句逐漸演化、發展而來。這個發展過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駢偶階段——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律偶階段——形成於唐代。

對聯的特點: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

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關於對聯的發展歷史

5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發展: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 相提並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係。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 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 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於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 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

在我國古建築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 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 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並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分類:按用途類分

春聯: 新年專用之門聯。

楹聯: 住宅、機關、廟宇、古蹟等處所用。

賀聯: 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

輓聯: 哀悼死者用。

贈聯: 頌揚或勸勉他人用。

中堂聯:掛於客廳、居室醒目處配合字畫的對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同一個字連續出現。

復字聯:同一個字非連續重複出現。

頂針聯:前一個分句的句腳字,作為後一個分句的句頭字。

嵌字聯:包括嵌入序數、方位、節氣、年號、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藥名)等。

拆字聯:將聯中某一合體字拆成幾個獨體字;有人細分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韻聯:包括同音異字、同字異音和疊韻。

諧趣聯:取詼諧幽默之意。

無情對:上下聯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個字詞卻對仗工整。多數無情對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時歸入諧趣聯。

迴文聯:順讀,倒讀,意思完全一樣。

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是什麼,對聯的發展史及其特點

對聯的起源 對聯又稱楹聯 對偶 門對 春貼 春聯 對子 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 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桃符板上的題詞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

紙的發展史,紙的發展史

紙是蔡倫發明的。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早期的造紙方法 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

光源的發展史,人類光源的發展史

一 概論 照明的最佳光源是太陽光。太陽以可見的光譜提供光線,千百年來,人們的眼睛已經熟悉了這種光譜。現在人類已經開始重視對日光源的應用,一些創新的技術如側窗 天窗 光柵板和光線管道等,可將日光引入大樓內部,作為主要的照明光源。人工光源分物理光源與電光源 物理光源主要是從人工取火開始,人工取火是一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