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能好的品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怎樣講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

2021-03-03 20:30:13 字數 6485 閱讀 7732

1樓:匿名使用者

我很崇拜魯迅的,他的文章很有深度。其實,這與人生經歷有關,閱歷多了,理解起來就會不一樣。小時候看《狂人日記》,就不知所云,可現在看,就能體會一部分了。

就是這個道理。其次,要有一顆正直的心,這樣才能與魯迅的思想走得更近。再有,沒事的時候,多思考一下你自己的人生吧,一個人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好的理解別人。

2樓:匿名使用者

魯迅先生的文章比較深奧,所以品魯迅先生的文章需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學背景和自己要有一定的文學境界哦

3樓:匿名使用者

瞭解時代背景很重要,也需要了解一下他與周圍文人的辯論焦點

4樓:匿名使用者

瞭解當時的社會 知道他要寫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寫

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針對當時的黑暗社會所寫的,對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對的,魯迅先生以前開始是學的醫學,後來發現中國人的心理問題更嚴重,所以才棄醫,從文針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寫了很多文章

怎樣講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

6樓:小小魚丸最厲害

一)這篇長文主要是細

致記述了魯迅生活、工作中的瑣事.從自己閱讀的直接感受出發,說說這樣

偉人魯迅的好處.

1、真實感,偉人和凡人一樣,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

2、直觀感,瑣事五官可感,魯迅的為人、處事躍然紙上.

3、趣味感,許許多多有關魯迅的事實聞所未聞.詳見練習一.

(二)這篇回憶魯迅的「瑣記」類長文為什麼不是流水帳,反而能成為刻畫魯迅的經典之作?

1、記載魯迅最後歲月的日常瑣事,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和文學價值.

2、圍繞魯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風貌和個性特點記述,並非無中心的散漫之作.

3、信筆所至,無雕琢之痕,有自然之趣的更高層次的化境散文.

4、適應瑣記特點,形成短小自然段為主、不斷重現「魯迅先生」的句段開頭、敘述與抒情交錯的獨特

.5、通篇為白描細節,幾乎無一褒詞,而魯迅神貌躍然紙上.詳見練習一答.

(三)品讀「魯迅通宵工作」「明朝會」等小節,以研討1、2觀點分析閱讀感受,說說最動人的片斷或細節.

1、研討l、2觀點在兩小節中均明顯體現,但各有側重.

2、「通宵工作」節「令人震撼」,「明朝會」節「可能是最動人的片斷」.

3、「通宵工作」中毛筆「站」、拖鞋「停」的獨特的擬人韻味.

4、其他節段的類似精讀.詳見練習二解答、詞句品味說明第3點.

(四)選擇文中

一、二則魯迅說的話,領悟其隱含的妙趣或道理.

1、「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了.」此句以正理歪說、裝糊塗的幽默風趣表達揭穿裝神弄鬼者.

2、「你們自己學著做,若沒有我呢!」此句妙在一語點破

,說明「後繼者總要自己開拓前行」的哲理.

7樓:笪安晏書白

這篇散文,2023年10月12日寫於廈門大學。它主要記敘了2023年夏末至2023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

2023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2023年8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

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2023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與藤野先生分別20年後的2023年,正值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的時期,也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飛躍的前夜。這年秋天,在反動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下,魯迅離開北京,來到廈門。他在一封信中曾說:

「我來廈門,雖是為了暫避軍閥官僚『正人君子』們的**,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幾時,使有些準備。」所謂「休息」和「準備」,乃是回顧自己走過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總結鬥爭經驗,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戰鬥。《藤野先生》就是這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的。

讀魯迅文章有感

8樓:匿名使用者

餘生也晚,趕上了魯迅先生未能夢見的新時代。近日重讀《青年必讀書》一文,不免生出新的感受。

魯迅分書為兩大類——「中國書」與「外國書」,他「略說自己的經驗」,也確能道出旁人的體會:讀中國書,就「沉靜下去,與現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但在我們的新時代,兩類的分法遠遠不夠了;書市裡的大宗,既非魯迅所說的「中國書」,亦不是標準的「外國書」,如果只用一個詞兒來概括,我想,沒有比「中國人寫的外國書」更恰當了。

人活著主要應該做事,但也需要休息,因此我現在的感受是讀中國書與讀外國書並不互相排拒。讀外國書,使人想做事,做事久了會疲倦,想休息,於是換讀中國書;中國書使人沉靜,沉靜就休息得好,休息夠了,靜極思動,再去讀外國書,去做事。這樣良性迴圈不是比偏嗜偏食好得多麼?

問題是無論「中國書」、「外國書」,現在都少有人讀。假如請社會學家細心地做一項社會統計,我敢斷言,結論必定是:「中國人寫的外國書」在被讀書中佔絕對的多數。

中國書,外國書,其實俱在,卻彷彿被一道無形的厚實的牆壁障蔽著,使人眼看不見,手夠不到。日前一位朋友喜滋滋地告訴我:「《燕知草》我終於買到了。

」他在舊書店的書架前逡巡,雖然認為架上的書全只配化成紙漿,卻不死心,仍舊上下左右習慣性地掃描。突然眼角一亮,瞥見旁邊一位青年手中翻著的竟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燕知草》,驚喜不已,他一邊期待,一邊擔心,注意著青年的動靜。青年翻了一會,把書扔下了。

朋友畢竟是位謙謙君子,死守「不掠美」的善道,他撿起書,趁青年還未掉頭他顧,殷殷問道:「你不要嗎?這可是本好書啊!

」青年回說:「這種書現在沒人要看了!」朋友如願以償,又不禁感嘆:

「我喜悅之餘,竟覺得一絲悲哀。」這喜悅,是個人的、主觀的,而這悲哀,卻是廣被的、客觀的,難道新時代與「這種書」當真無緣了麼?

外國書使人想做事,同時也教人怎樣做事。「中國人寫的外國書」,在使人想做事的強烈程度上還超過了外國書,但是,卻不告訴人應該怎樣做事。例如關於「科學」,我讀外國書,就知道了科學究竟是-什麼,知道了應該怎樣想,怎樣做,才算是「科學的」,也知道了「不科學」不一定是貶義,等等。

而在「中國人寫的外國書」裡,儘管「科學」受到的讚美崇揚遠過於標準的外國書,但「科學」究竟意味著什麼,卻根本含糊不清。於是舊的如周易算命,新的如氣功療病,更新的如**發財,統統都掛在了「科學」的名下,甚至情場失意,或官運偃蹇,亦歸咎於方法「不科學」,好像只要「科學」一下子,就能運交紅桃,步履青雲。

想做事而不知道怎樣做事,是一種「憋得慌」的狀態,勢必至於不由自主,亂說亂動。能量大的,就像金庸《射鵰英雄傳》裡的西毒歐陽鋒,武功練到入魔,氣機混亂,招式怪異,先施殺著,先刮自己幾個耳光,他雖一舉打敗北丐、東邪、南帝,奪得「天下武功第一」的名號,卻實在很難被人視為真正的英雄。至於現代的歐陽鋒們,可以說在王朔的筆下,最稱惟妙惟肖。

隨便抄一段,是寫一位女的:「她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忙的。這些年總是以一種衝刺速度在交際在創業在破產在上躥下跳。

月餘不見,便不知她是什麼身份。我手裡她的五花八門的名片足可開一個小型的私人收藏展。……我國沿海的每一個特區新建時她都去創過業,親手創辦了數不清的公司、交流中心、工貿大廈和文化城。

她在北京有一家頗具特色的雲南菜館,在那兒你可以遇見形形色色的社會名流:氣功大師、沙漠旅行家、頹廢畫家、搖滾歌手,以及****,影視紅星,大小記者,還有我這樣的寫字師傅。」

因「憋得慌」而做事一旦形成風氣,「做事」的意義就要變。照韋伯的說法,從新教倫理轉出來的資本主義精神,是以理性化的態度和方式「做事」的,雖然目的也是積累財富,卻與許多非新教地區自古而然、於今為烈、貪得無厭、劫奪聚斂的發財狂,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等到資本主義普及到其他廣大地區,宗教的臍帶自然不必去追索了,只要能發得財,也就算做成了事。

魯迅說:「少看中國書,其結果不過不能作文而已。」魯迅是將「做事」看得比「作文」更重要的。

但在文化已經成為製造業的今天,「作文」就是「做事」。「不讀中國書不能作文」的老話業已過時。即使是中國人,不讀中國書也照樣能「作文」。

今天的書市,「中國人寫的外國書」蔚為大觀,反令地道的中國書和外國書成為附庸,就是明證。

9樓:我鑫飛翔

初讀魯迅還是在小學時代,只是讀過,卻難懂其中真正的精妙,只是抬起頭遠遠的望著,敬仰著,卻難以接近這樣一位偉人的偉大。

最初的記憶並非魯迅最著名的雜文,而是《秋夜》中那樣一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只覺得有些奇怪,這不就是兩株棗樹麼?我所讀到的只是詩意的筆觸,卻毫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偉大的作品該是要一遍遍的品讀的,是能從每個句子中不斷髮現新的瑰寶的。魯迅的文章便是這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魯迅的敬意愈加的加深了,除去文章表層的描寫,我看見的是魯迅的,一個革命者的精神、一個鬥士的精神,這也許這正是使魯迅永垂不朽的原因吧。

開始瞭解「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中棗樹所代表的戰士形象;開始瞭解它的孤獨、倔強;開始從詩意的筆觸後,感受到魯迅堅韌的精神;開始從秋夜的景物中,讀到那曲韌性戰鬥精神的頌歌。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只是這樣一句,就已然成就了魯迅無數經典中的一句;只是這樣一句,就已然足以使人深深品味。這便是魯迅吧,傑出的文學家。

雜文,魯迅所創造的新型文體。有人說它是詩與政治的結合,是史筆與詩情的結晶,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是戰士和詩人的一致產物。是魯迅成就了雜文。

也有人悲天憫人的說,魯迅如果不把時間耗費在雜文寫作方面,也許可以成為托爾斯泰,成為福樓拜。而魯迅對此並不在意,他說:「如果藝術職工有這麼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還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也未必不及著中國的文士們去陪莎士比亞吃黃油麵包有趣。

」這些具有論戰性的文字,同樣在文學史,甚至政治革命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記。魯迅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有的人遺憾,但魯迅或許不會吧。他是人民的戰士,他寫作,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

就如托爾斯泰難道是因為知道寫〈戰爭與和平〉能得獎而寫的麼?這也是就是魯迅。

我不敢說我讀懂魯迅,或許連一篇文章都沒有。我只是努力著,一步步地接近這位偉人,而愈加的發現它的高大。

魯迅《明天》之我見

——**魯迅《明天》人物取名的藝術

之所以要擬這麼一個題目,我想硬要追溯起根柢來,那可能要算到高二時語文老師給我們講《紅樓夢》時賈雨村的名字的由來。他說,賈雨村實則「假語存」,說明了人物性格的某一側面。推而論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的取名也都是很有講究的,一個優秀的文學家總是力圖通過其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為讀者提供一定的資訊,如果他/她能夠慧眼識珠的話。

廢話少說,暫且來論《明天》吧。

單四嫂子是一個寡婦。寡婦,顧名思義,身單影只也。故又以一單姓冠之,甚是妙也(雖然單在表姓氏時讀音為shan)。為什麼要用單四嫂子,而不用其他的諸如單

一、單二乃至單三嫂子呢?剛開始時我以為是四音同死,但若確究起來這點也是說不通的。讀者會問,單四嫂子為何同死聯絡在一起了?

僅僅是因為她死了寶兒麼?或由此推之她的心也死了;她的生活也死了麼?我們不能沒有根據地妄自推測,雖然作品留給我們的想像空間很大。

我以為,四音近「痴」,所以單四嫂子又音單痴嫂子,這樣一來好像稍微說得通了。魯迅不是在作品中反覆強調:「我早說過她是一人粗笨女人」麼?

如果單憑這一點還不能將她的性格拘囿於痴的話,那麼,請問,為什麼她反反覆覆地像祥林嫂一樣傻傻地認為她的寶兒會有一天覆活呢?你要說她神經錯亂麼?這好像有點一棒子打得太狠了。

持此種說法的人,會認為她的紡紗養子,抱子求醫是出於母性的本質使然。這,也說點通。但這毫無疑問對我們作品本身的研究無意義,倒有點鑽牛角尖的嫌疑。

另外,單四嫂子的「單」又音近善良的「善」,說明她是一個善良但不失愚笨的女人。我想到了一句話,麻木不仁,這是魯迅作品中眾多看客(《明天》中單四嫂子也是一個看客,對腐糜生活的一種無助的表態)性格中最集中的點。麻木不體,具體到單四嫂子身上就是痴,死守婦道,迷信權威,反應遲緩,都表現了她的痴。

不是情痴而是對強大生活洪流無力抗掙的一種近乎絕望的姿態。

再看看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這兩個在作品中佔據一定份量的人物。有印象的人一定記得在《藥》中有一個紅眼睛阿義。我們農村講人的嫉妒心理,就說到某某某紅了眼睛,例如,一個女人對於另外一個搶走了她老公的比她飄亮的女人是狠到了骨子裡,那背地裡就有人說她「紅了眼」。

阿義是一介監獄小卒,也那麼放肆,不僅剝光了夏瑜的最後資產,還可能起了挖她的骨,扒她的皮子的毒妒心理。魯迅就是魯迅,不僅文風特立獨行,而且給作品中人物取綽號也別具一套。紅眼睛的人我見過,紅鼻子的人當然就更多了。

大凡有紅鼻子的人,都是長相粗陋、談吐不端之人。且那紅鼻子奇醜極大。我們要想:

老拱為什麼是紅鼻子?魯迅是當過醫的,雖然在**科上不曾涉及,但亦頗通。我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酒槽鼻。

酒槽鼻鼻尖碩大,毛孔粗放,膿胞叢生,和今天我們講的粉刺有點相通,或胞疹。這是由於作習不規律,又加以抽菸酗酒,放浪形骸所致。所以當一個人挺著一個大紅鼻子,滿臉膿胞在你面前時,你有八成的把握推測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了。

另外,老拱,他的鼻子由於極端扭曲變形,色素渣滓沉澱於鼻尖,使得從某一側面看,成了拱形,這是畫家的任務。更妙的是魯迅,通過這些看客的外形醜進而鞭撻他們的內心醜。有讀者會問,在單四嫂子死了寶兒以後,他和藍皮阿五還幫了她呢!

其實這在本質上不能說是幫助,他們充其量只能是一具俠客形象的舊時充當者。通過這種扭曲異化的憐憫達到使自己地位高尚起來的庸俗目的。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魯迅是個怎樣的人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來來往往 說明前來悼念魯迅先生的人很多,也說明他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

魯迅先生的文章到底是怎麼樣的風格

很難一句話概括他的文風 魯迅的 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孔乙己 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 則那麼逶迤曲折 情深意切。魯迅的 是這樣,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魯迅的作品具有凝練,簡潔,頓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語言風格,郁達夫說 魯...

該怎樣讀魯迅的書,想讀魯迅先生的書,應該讀哪些?從哪裡入手?

魯迅的書分為 雜文等,每篇文章都有它獨到的深意。讀書也在讀人,如果你想要全面理解魯迅的書,首先需要的便是瞭解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處於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之下。當時,中國的國情又是怎麼樣的,魯迅不僅僅是一個聞名的作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的文章影響了很多當時的青年人,鼓舞著他們,讓大家看清國情。每個人對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