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監察機構和監察制度

2021-03-03 21:22:31 字數 6944 閱讀 4687

1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西漢:⑴**:由御史大夫屬下**承擔⑵地方: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唐代:御史臺定期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情況

宋朝: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刑獄的**

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臺,由監察御史覆按明清:由都察院負責

機構不明確

2樓:蒼洱白子

漢武帝時,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每個區設定1名刺史,這種巡查制度為歷代沿用。2023年,明洪武帝改御史臺為都察院。監察御史若巡按地方,即稱為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位高權重,且「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明永樂年間,「遣御史分巡天下,為定製」。

至清朝,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雍正年間還曾置巡察各省御史。之後不再常設巡按御史,遇事由皇帝臨時差遣,民間稱之為「欽差」。

中國古代有哪些主要的監察機構和監察制度

3樓:匿名使用者

1、春秋戰國:設御史一職,兼著糾察功用,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

2、秦:**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其下設御史中丞,輔助皇帝執行**之權;在地方設定監郡御史,監察郡內。(正式出現完善的監察制度)

3、漢:**設御史府,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監察地方長吏。(古代監察制度系統建立)

4、魏晉南北朝:**御史臺脫離少府,直接受命於皇帝,監察機構初步統一,監察權擴大。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

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諫官系統開始規範化、系統化。)

5、隋:**設御史臺;地方設司隸臺,專掌州縣監察,並建謁者臺,持節察授。

6、唐:**御史臺下設臺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後增至十五道)監察區。諫官組織分隸中書、門下兩省,形成臺諫並立局面。

7、宋:**沿襲唐制,御史臺仍設三院;地方監察設監司和通判,直隸皇帝。

8、元:**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統轄二十二道監察區,每道設肅政廉訪使(提刑按察司)。

9、明:**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設六科給事中,成為六部的獨立監察機構;地方設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時設督撫,形成地方三重臨察網路。

10、清:**六科給事中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監察沿用明制。清朝還制定了我國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典《欽定合規》。

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發展歷程

4樓:一槓青年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發展歷程:

戰國

戰國時期,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顯監察職能。

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在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封建**主義的**集權制度,並建立了相對獨立的監察制度。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 西漢,**仍設 御史大夫作為長官, 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祕書和**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 監御史,由 丞相 隨時委派「 丞相史」,分刺諸州。

 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 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 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 丞相府設 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

隋唐時期

隋代時,**的監察機構仍為 御史臺,改長官 御史中丞為 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 檢校御史為 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設 御史臺,由正三品 御史大夫為臺長,設 正四品 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

御史臺稱 憲臺,大夫稱 大司憲。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 封建**主義的發展而加強。**沿襲唐制, 御史臺仍設三院。地方如設 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 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

元代**設御史臺, 御史大夫秩高 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 陝西特設 行御史臺,其組織與**御史臺相同,作為**御史臺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

全國分為22道 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 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 君主** **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將 御史臺改為 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 都察院設 左右都御史、 副都御史和 僉都御史。

下設13 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 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之權。

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仍設 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 皇太極即下詔:

「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 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 都察院監督之下。

清代 都察院以 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 六部尚書、通政使、 大理寺卿等重要**共同參與朝廷大議。 都察院下設15 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 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併入 都察院。

六科給事中和各 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唐代的臺、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監察****,維護統治秩序,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設立的制度。監督法律、法令的實施,維護國家法律、法令的統一,參與並監督**和地方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活動,是中國古代監察機構及監官的主要職責。

沿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起源甚早。戰國時,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秦代開始形成制度,之後便成為歷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經過長期的發展,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備。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起**主義的**集權制度,並建立了監察制度。**設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貳丞相,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駐郡縣,稱「監御史」,負責監察郡內各項工作。

漢承秦制,但較秦制更嚴密。在西漢,**仍設御史大夫作為長官,御史中丞為副,兼掌皇帝機要祕書和**監察之職。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廢監御史,由丞相隨時委派「丞相史」,分刺諸州。

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叫州部,每個州部設刺史1人,為專職監察官,以「六條問事」,對州部內所屬各郡進行監督。丞相府設司直,掌佐丞相舉不法。朝官如諫大夫加官給事中,皆有監察劾舉之權。

郡一級有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帝時,會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書,也有評斷決獄是非之權。因特別使命而設的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監軍御史、繡衣御史(亦稱繡衣直指)等,分別行使御史的職權。

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臺,由御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東漢時,御史臺稱憲臺,仍以御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御史臺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

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檯、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臺,同稱「三臺」。東漢侍御史,掌糾察;治書侍御史,察疑獄。把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包括1個司隸(**直轄區)和12個州。

司隸設司隸校尉1人,地位極為顯赫,朝會時,與尚書檯、御史中丞一樣平起平坐,號曰「三獨坐」。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每州置1刺史,用以監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

由於事權混雜,後來刺史逐漸變為凌駕於郡之上的一級地方行政長官,失去監察作用,故改稱州牧,州也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地方監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基本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各朝的監察機構名目不一,但體制與漢代相同,亦有部分變化。魏晉時,御史臺不再隸屬少府,而成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南樑、後魏、北齊的御史臺(亦稱南臺)和後周的憲臺,仍以御史中丞為主官,北魏稱御史中尉。由於監察長官權勢日大,出現了防範監察**犯法瀆職的規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糾,也要罷官。

魏晉以後,為防止監察機構徇私舞弊,以發揮其監察效能,明確規定大士族不得為御史中丞。晉以後,御史中丞下設殿中御史、檢校御史、督運御史等,分掌內外監察之權。此時,地方上不再設定固定的監察機構,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監察地方**。

此外,御史「聞風奏事」的制度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隋唐時期隋代時,**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臺,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代發展了隋代的監察制度,使監察機構更趨完備。唐初,**設御史臺,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臺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

御史臺稱憲臺,大夫稱大司憲。武則天時,改御史臺為左右肅政臺。中宗後又改為左右御史臺。

御史臺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臺下設三院:①臺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前)。

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後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後稱為按察史、採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迴按察所屬州縣。唐代進一步擴大了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御史臺享有一部分司法權,有權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審判案件。

諫官系統在唐朝也趨於完備。諫官的設定,秦漢時已有,魏晉南北朝時有較大發展。至唐代,**朝廷實行三省制,其中門下省的主要職責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諫諍為任。

門下省置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其中右補闕、右拾遺隸中書省)、給事中等職,舉凡主德缺違、國家決策,皆得諫正。其中給事中掌封駁(即複審之意)詔制,權力更重。

宋代監察機構隨著封建**主義的發展而加強。**沿襲唐制,御史臺仍設三院。地方如設通判,與知州平列,號稱監州,有權隨時向皇帝報奏,成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級的轉運使、提點刑獄公事等,也負有監察州縣的責任。為保證監察御史具有較多的從政經驗,宋代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後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臺錢」。

從此開御史濫用職權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宰相,亦有勸諫之責。御史臺還有權分派御史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

元代**設御史臺,御史大夫秩高從一品,「非國姓(蒙古貴族)不以授」(《元史·太平傳》)。還在江南和陝西特設行御史臺,其組織與**御史臺相同,作為**御史臺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

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

明代監察制度隨著君主****集權的強化而得到充分發展和完備。**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主糾察內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

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監察御史雖為都御史下屬,但直接受命於皇帝,有獨立進行糾舉**之權。明代還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務。擔任總督和巡撫的**,其權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從事」之權。都察院除執行監察權外,還握有對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

戰時,御史監軍,隨同出征。

明代還將地方分割槽監察和**按系統監察相結合,專設六科給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強皇帝對六部的控制。禮、戶、吏、兵、刑、工六科,各設都給事中1人,左右都給事中各1人,給事中若干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須交給事中審查,若有不妥,即行駁回;皇帝交給六部的任務也由給事中監督按期完成。

六科給事中與各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科道官雖然官秩不高,但權力很大,活動範圍極廣。因此,對科道官的選用十分嚴格。

同時還規定,對監官犯罪的處分比一般官吏要重,「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明史·職官志》)。

清代清代監察機構沿襲明代,又有所發展。在**,仍設都察院。早在入關之前,皇太極即下詔:

「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倘知情蒙弊,以誤國論」(《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各級官吏均置於都察院監督之下。

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他與六部尚書、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都察院下設15道監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專司糾察之事。雍正年間,專察六部的六科給事中併入都察院。

六科給事中和各道監察御史共同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唐代的臺、諫並列,明代的科、道分設,清代的科、道則在組織上完全統一。監察權的集中,是清代監察制度的一大特點。

清代,一方面允許監察官風聞言事,直言不諱;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監察官權力過大,規定御史對百官**要經皇帝裁決。到宣統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作用與特點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的監察制度,對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清□除害,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強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它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密切關係。同時,由於封建政權和封建官吏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監官本身因貪贓枉法而獲罪者也不乏其人。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組織獨立,自成系統。自兩漢後,監察機構基本上從行政系統中獨立出來,從**到地方都有專門機構和職官,自成體系。

地方監察官直接由**監察機構統領,由**任免;作為「天子耳目」的監官有相對的獨立性,從而為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和監察效能的發揮提供了組織保證。②歷代對官吏的監察滲透於考核、獎懲制度之中,並實行重獎重罰。③以輕制重,對監官採用秩卑、權重、厚賞、重罰的政策,給級別低的監官以監察級別高的官吏的權力。

④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集權的加強,皇權的膨脹,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如元代的監察制度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元世祖時明確規定:

「凡有官守不勤於職者,勿問漢人回回,皆以論誅之,且沒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紀》),但蒙古人不在此限。明代除了公開的監察機構六科和都察院外,廠衛等祕密的特務機構也成為監察網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才女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哪些才女

1 卓文君 漢代才女,善鼓琴。家中富貴的卓文君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並且夫唱婦隨,當壚賣酒,而司馬相如在得卓文君幫助後也終得成名天下。2 蔡文姬 大文學家 大書法家蔡邕之女,字昭姬 因避諱司馬昭改為文姬 自幼博學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東衛家,被擄至南匈奴後再嫁給匈奴左賢王。後被曹操贖回,在 ...

中國古代的稱謂有哪些,中國古代的稱謂有哪些?

從夏到清各朝的國號也都是中國古代的稱謂 垂髫是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十一二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 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

中國古代神鳥名字,中國古代的神鳥有哪些?

鳳凰 朱雀,畢方 九頭鳥 獅鷲 不死鳥,三足鳥,亞倫。有 火災之兆。木神 西遊記。三鳥 射死那些 朱雀 的,中國。獸之一 鳳凰 龍鳳劫的主角,傳說是孔雀和。的母親 被周公射死那個 中國古代的神鳥有哪些?有畢方 火災之兆。火神。木神 金翅大鵬 西遊記大鵬 三足金鳥 后羿射死那些 朱雀 四象的南方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