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人格修養的積極意義是什麼,論語對當今社會中的人格修養有什麼積極的借鑑意義

2021-03-03 21:09:45 字數 5257 閱讀 8702

1樓:a雪影娃娃

孔子的道德修養理論

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相應改造主觀世界,即處理好人類自身的內在矛盾

才能使個體的思想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要。這就不僅要求進行社會教化,即通過教師傳道來使人們接受「仁」的思想和「禮」

的約束;而且也要求每個人進行自我修養,使「仁」逐漸成為每個人的潛在意識

,使「禮」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這樣,才能使人人都成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

子,達到大同世界的要求。為此,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據「為仁由已」的

思想精心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養理論與方法,以便每個人隨時瞭解和克

制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情緒,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這種自我實施的道德修養理論

與方法由以下六個環節組成:

1、自省

是指通過自我反省隨時瞭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意識、情緒與態度[1]。孔子教導**說,能否堅持這樣做是區別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誌:「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衛靈公》),又說: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公冶長》)。「內自訟」即內心自責,自我反省。孟子進一步發揚孔子的「求

諸已」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

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孟子 離婁上》)[2]。意思是說,我愛別人

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

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地對待人而得不到迴應,要反問自己態度夠

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孔門大**曾參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

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學而》)。曾參每日三省是

從另外三個方面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謀事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

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二是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三是反省自己是

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內容身體力行。總之,通過自省是要從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關於「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

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衝動情緒和不正

確的言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即「禮」的規定)。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

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

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

多次批評感情用事,不能剋制衝動的鹵莽行為。他對學生說:「一朝之忿,忘其

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 顏淵》)指出不能剋制一時衝動往往會幹出

傷害自己和親人的蠢事,這是很不明智的。他還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論語 陽貨》)意思是說,只好武勇,不愛學習就不能以禮馭情,容易感情

用事,難免闖禍。在自我修養的六個環節中,孔子對「克己」看得比較重,認為

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

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

下歸仁焉。」(《論語 顏淵》)

3、忠恕

忠恕要求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達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

的,併為恕下過這樣的定義:「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 衛靈公》)。這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一個提問時說的。

子貢的問題是:「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句話?

)孔子在《論語 雍也》篇中還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有相似

的含義,但是後一句話較為消極些,而前一句顯得主動、積極。

關於「忠」,則和曾子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有關。這裡的「忠」是指

盡己之力為人謀事,忠於職守。據此,宋代朱熹在四書集註中提出[3]:「盡己之

謂忠,推己之謂恕。」後世儒家對忠恕的解釋不盡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將

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之意。以後「忠恕」二字逐漸被連在一起作為一個

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開。上述兩句話:「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作為「忠恕」一詞的具體內涵或解釋。兩千多年來

,「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並且至今對於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

仍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4、慎獨

慎獨是儒家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意識、情緒進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種修

養方式。它是孔門後學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為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

界而提出的一種修養方式[1]。它最早出現於《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對於「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動

,人雖不知而己獨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謹言慎行,追

求道德規範」[4]。換句話說,慎獨就是在個人獨處,沒有別人看見的場合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警惕內心深處尚處於萌芽狀態、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錯誤意識、不正當的私慾或不正常的情緒,並自覺地用禮(社會道德規範)加以約束,使之回覆到正常狀態,作到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可見,這是一種比「克己」的自覺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養方式。

5、中庸

中庸既是儒家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認識,也是維持人際關係和諧的一種態

度,所以它既屬於哲學範疇又屬於道德範疇。在道德的自我修養中,儒家歷來把

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選賢任能的一條重要標準。因

為能把握中庸之道就意味著他能恰到好處地掌握各種事物的分寸(即「度」),既

不過也無不及;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這種「度」的掌握尤為困難和複雜,稍有

不慎就會傷害他人感情或挫傷下級的積極性。中庸之道的修養實在是維繫人際關

系和諧的一門重要學問,也是作為領導幹部的一項基本功。這裡應特別強調的是

,中庸的本質是適度與和諧而絕對不要把它理解為調和與折中(那是一種誤解甚至歪曲),我們應當為中庸正名。

6、力行

孔孟所主張的自我修養,並非象*****所批判的那樣是脫離群眾、脫離

實踐的「閉門思過」。相反,孔孟這套道德修養理論在強調「自省」、「克己」

和「慎獨」的同時,還非常強調「忠恕」和「中庸」。如上所述,忠恕的出發點

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中庸則是要和諧人際關係,這兩

方面的修養都不能脫離周圍的人群,不能脫離社會。除此以外,孔孟還非常強調

身體力行,躬行踐履,強調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境中去鍛鍊成長,去完善自己的

人格。《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

」「時習」就是經常練習、經常實踐的意思。孔子一貫重「行」,在言與行的關

繫上,他明確主張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他告誡學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

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他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行道」:「君子學以致遠

」(《論語 子張》),「行義以達其道」(《論語 季氏》)。只有「行」才能使

「道」變為現實。孔子所說的「道」就是他的仁學或稱仁道(即通過向全社會播

仁愛思想來實現人人相互敬愛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為了做到躬行踐履,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要以「言過其實」及「躬之不逮」為恥。在孔子的嚴格教誨下,孔門終於形成崇尚力行的風氣。

孟子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力行」思想,進一步指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說,要想擔當大任開創偉大的事業,對於道德的修養不僅要身體力行,還要能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

這樣才可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這一光輝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它不僅成為儒家學者自我修養的座右銘,而且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力量。千百年來,多少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在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撓,艱苦磨練,終於成就了無數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業。

孔孟所提倡的堅持力行的道德修養方法(即其實踐性)是孔孟道德修養理論的最鮮明特色之一;這種道德修養理論的另外一個鮮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為標誌的「群體性」或「社會性」。正是這兩點使孔孟的道德修養理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精神,也是它區別於西方一切資產階級道德修養理論的根本標誌。

論語對當今社會中的人格修養有什麼積極的借鑑意義

2樓:半路遇到狗

論語中講【為人修養】的句子,借鑑意義就是每句的意思,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對當今社會中的人格修養有什麼積極

3樓:

論語中講【為人修養】的句子,借鑑意義就是每句的意思,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關人格修養的10則

4樓:半路遇到狗

【道德修養】

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4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精神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答 1.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能夠促進人生目的的達到。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就能為實現崇高的人生目的而拼搏,闖出一條閃光的人生之路 反之,抱著消極無為的人生態度,就會導致上進心失落,或者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消極悲觀 畏難退縮,進而遁入歧途 一事無成。2.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有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抱有積極進取人...

教育公平的含義,教育公平有什麼積極意義

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不公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焦點就在小學 中學。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對於中國教育來講是在前階段強弄到不公平位置。我讀小學那會我父母要把我弄到城市讀書,可是當時沒有買房就無法上戶口結果我讀小學是每學期都交借讀費的,到現在我都搞不懂同是中國人,為什麼我不在老家讀書卻要交借讀費...

求有積極意義的含有「雲」字的詩句

海為龍世界 雲是鶴家鄉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風起兮雲飛揚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畫羅織扇總如雲,細草如泥簇蝶裙。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