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學形成了什麼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

2021-03-03 21:09:45 字數 4973 閱讀 4572

1樓:最愛秋天的傳說

學前教育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教師通過教學、觀摩、見習等方式,使學生了解學前教育的發展歷史,熟知教育、學前教育、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課程、活動、評價等學前教育學基本原理,使學生具備學前教育專業的基本常識,為其今後各門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教育學原理 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2樓:中公教育

正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應該有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學生觀呢?

一、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第一,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作為人就有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人格和教師的人格是平等的。

人格需要尊重和保護,做教師的往往受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影響,容易形成盲目自尊、無視學生的人格、不容許學生有絲毫挑戰的畸形心理。所以,教師應該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具有現代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這是做好教師的基礎。

3樓:鞠楠

老師既要把孩子當成學生,又要把孩子當成朋友。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

4樓:草祭玉語

教師觀:

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教師在基礎教育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體現在:(教師不再只是一個課程知識的被動傳遞者,而是一個主動地除錯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再是一個真理的壟斷者和宣傳者,而是一個促進者、幫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積極能動的教師形象取代了消極被動的教師形象。

學生觀:

學生觀,是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學生的身心特點、發展潛能、素質目標及評價標準等問題的中的看法和觀點。怎樣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採取什麼態度,一直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問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課改的學生觀包涵一下三點:

一、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出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二、學生是獨特的人

1.學生是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與**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學生是權責主體。

教學觀:教學是一個資訊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不可想象。

教學是語言文化與溝通文化的創造過程,也是奠定每個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基礎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觀也發生變革,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教學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

3.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二、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課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係: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四、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侷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念:(1)整合教學與課程。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發展,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

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係是平等、雙向、理解的人與人關係,是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

結構與過程的統

一、認識與情誼的統一;(4)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行體系;(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創新**的學習方式)

ps: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貼上複製過來的答案,是我自己從書上搜集整理出來一個個字打上去的。有關第一個學生觀的問題,因為相關的書和資料上,基本上是沒有提及或者很少提及,所以只能給出這點答案。

括號裡文字是學生觀問題的要點和標準答案。

5樓:中公教育

一、學生觀

新的學生

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

二、教師觀

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課程構成與建構的參與者、創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師在學生學習和紛繁複雜的世界與火熱的時代生活之間建立起血肉的聯絡,要求教師育人的工作,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種極為專業化的要求下教師勢必自覺地實現自身角色定位的轉變。

三、教學觀

對於教學觀,《綱要》中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摘自《綱要》

6樓:中國教師資格網

教師資****必考考點,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觀和學生觀!

7樓:匿名使用者

教師觀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說是個教育家學生觀的版本有很多,只要點出學生是主體,意思對就可以教學觀樓上的答案是錯誤的!

你去買一本新課程的書,裡面就有,是分3點的。

如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8樓:花梔丨

學生觀是教師對學生的權利、地位及其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的認識。多年來,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困擾,教師對自己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學生觀缺乏深刻思考,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大多停留在一般層面上。如果老師沒有正確的學生觀、將很難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也難以緩和師生之間「警察」與「小偷」、「貓」與「老鼠」的緊張關係。

如果教師不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不能為學生創設平等、寬鬆的學習氛圍,不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使那些「學習困難學生」和「特殊需要學生」走向「絕境」。這與「面向全體」、「生活活潑」、「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大相徑庭的。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學生雖然不是**,但他們有感情、有個性、有獨立人格,同樣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理解。而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有意或無意傷害學生人格的事並非少見。如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女教師,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教育時,指著一名男孩說:

「瞧,他的手多髒啊!如果這樣就不能入學校」。小男孩的臉由紅轉為蒼白,第二天他沒上學,第三天入學時,他把小手洗得很乾淨,頭髮剪得很短。

可是他在課堂上顯得無比慌亂,不能正眼看老師,始終低著頭,常常數錯10個小木棒,他總覺得全班在看他的手,老師始終在看他的手,他總想把手藏起來。而老師只注意到他的手乾淨了,頭髮短了,卻沒觀察到小男孩的其他變化,還常常不負責任的指責他「沒有學數學的天分」,「學習差是因為懶惰」。小男孩將自己心中的委屈告訴給了母親。

第二學期在母親的支援下,小男孩轉到了另一個班。沒多久,學習成績提高了,到小學畢業時,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再比如,我在某小學聽課時,發現全班學生42名,而在光榮榜(實際是成績排名榜)上是40名。

我在課間向學生調查原因時,學生回答:「兩個瓤蛋蛋嘛,老師沒讓上。」我在其它班也發現了類似的事,學生的回答也是非常相似。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師無意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隨意剝奪了學生的基本權利。這樣不僅對學生的成長不利,而且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不能將學生當作自己手中的麵糰,想怎麼捏就怎麼捏,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有過這樣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滾落下去,就會破碎,不復存在。

二、不能將學生當作知識和道德的容器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和途徑越來越多,學生接受的資訊量也越來越大。所以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逐漸開始動搖。教師必須重新調整自己,不能以「知識的化身」自居。

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無止境地往裡灌。教師「要蹲下身來」,與學生平等相處,將自己從「警察」、領導的角色調整為朋友、組織者、引導者,努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學習機會,創設寬鬆、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激勵中不斷總結自我,反省自我,從而認識自我,鞭策和激勵自我。古羅馬有則諺語:

所見所聞雖好,但我仍按壞樣子做。學生可以懂得善惡,並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但未必能夠把它轉化成自覺行為。所以,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說教是難以實現其目標的,而要植根於火熱的現實生活,從政治化的、抽象的、空洞的說教王國裡走出來,迴歸生活。

要關注、指導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從衣、食、住、行、玩等具體活動著手,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我校在進行「愛心助殘」教育時,讓學生扮演殘疾人。有的蒙上眼睛扮演盲人,有的睹住耳朵扮演耳聾人,有的捆住手腳或坐上輪椅扮演肢體殘疾人,讓「殘疾人」與好人一起參加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殘疾人的種種感受。

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憾,從情感上,價值觀上發生變化,使他們不再嘲笑殘疾人,而且從內心產生幫助殘疾人的強烈願望。

三、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學生年幼、可塑性強、潛力大,是不斷髮展變化的。如果我們用靜止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眼光或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那就看不到學生的可變性和發展性,有可能把學生看「扁」了。

甚至得出「此子不可教也」的定論。古今中外,許多事實給我們不少啟示,如愛迪生小時候常常成績不及格,馬克思在中學時代以極端調皮而聞名全校,臺灣女作家三毛,小時候常遭老師岐視,後來他們都成就非凡。教師要深入調查、全面瞭解每個孩子,不能憑表面現象主觀臆斷,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可能,要用變化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研究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長處,看到學生的未來。

求學前比較教育試卷及答案,求文件《學前教育學》綜合複習題及參考答案

一 填空題 每空1分,共15分 1.比較教育借鑑時代開始於朱利安1817年發表的 2.結構功能主義認為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是使個體 和對學生進行甄選。3.進行比較教育研究要遵循聯絡性 發展性 和實踐性等基本原則。4.科學量化法 的七個步驟是 界定問題 提出假說 選擇個案 收集資料資料 處理資料資料 說...

學前教育學對比國內外學前教育發展的不同

國內講的是強化型教育,就是在學前灌輸一些知識強制性接受,只為九年制義務教育服務。而國外大都將就自由發展,更多的是給孩子一個瞭解世界,發現自我的過程,對於只是的供求也只是孩子自身的要與不要。國內外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20 在美國,3 4 5歲的幼兒入園率分別為43 64 和92 在德國,3歲 5...

怎麼學好學前教育學,淺談如何做好學前教育工作

我只是提點意見!1.學習學前教育專業的一名本科生,光是學理論是不行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我覺得你可以在課餘時間多看介紹學前教育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書 比如怎麼樣講故事生動活潑,如何用手語,瞭解下哪些書,兒歌,詩歌等適合小朋友,懂得一些簡單的遊戲.懂得怎麼樣啟發學生學習,怎麼樣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