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本經典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書籍,推薦幾本經典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書籍。

2021-03-03 21:05:32 字數 4833 閱讀 7151

1樓:藍調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華生 、斯金納 華生:《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 斯金納:《沃爾登第二》

記得采納啊

求推薦一些「行為心理學」經典書籍?

2樓:青鳥非飛

有就叫《行為心理學》的書,我是學心理學的,但是我們的課程裡沒有行為心理學,所以涉獵的很少,要是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心理學與生活》是國外寫的書,翻譯過來的,但找翻譯的好一點的版本,這本屬於入門的書。還有一些銷售心理學,推銷心理學,廣告心理學的書其實都是屬於行為心理學的範疇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行為  心理學

臺長今天給大家講「一念心性」

。什麼叫「一念心性」呢?一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到了心的時候,就開始散亂 了,這是由何而起的呢?這些散亂是由人間的貪嗔痴引起的。

當一個人貪得多、恨得多,愚痴地做事情的時候,他的本性已經不存在了。為什麼有些人會犯法、會殺 人、會偷竊?因為不好的理念已經遮住了他最善良的本性。

猶如一塊鑽石被泥土、黃沙覆蓋汙染了,表面上看就像一塊石頭,根本不像一塊鑽石。我們修心修行,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性擦亮,因為人的心會散亂,會想出各種各樣好的和不好的東西。

有一句話叫「萬物唯心造」,一切萬物都是由你的心所造的,用佛法講,叫心理行為。你的心裡想著好的,你的世界就充滿美好;你心裡想著惡,你就充滿惡氣。

我們唸經也好,修心也好,要把心和性合在一起,這樣心和性就不生不滅了,非色非空了,似有似無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懂得怎樣來修和來調你的心。調心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一件事情,可以讓你開心,也可以讓你不開心,這完全取決於你本身的意志力和調節力。簡單地講,如果你想得通,你的心就會比較舒暢;想不通,你的心就會增加煩惱。

一個人開悟了,就是想得通;當你不開悟,就是想不通。

大家知道,我們在修心當中,心是體現人的本性的,但是為什麼同樣是體現本性,很多人的心還不好呢?這是因為你的心沒有體現你的本性,你的心被人間的貪嗔痴慢所遮住。所以我們要學會證佛。

證佛就是你證實、你明白和你認證佛菩薩是光 明的道路,我們修心學佛是一條光   明的大道。我們不要隨著緣來變化,我們又要隨著緣來變化,這就是辯證 法。為什麼呢?

當緣來的時候,我們要隨緣。但我們又要改變隨緣,就是說,我們不要去改變緣分。

然而我們要隨緣改變,也就是說,緣分來了,我們改動,那緣分就拿你沒有辦法了。舉個例子,一個人命中算出來,做生意會賺大錢,但是最後跟合夥人鬧翻了,產生滅頂之禍。這類事情很多。

緣來了,這個人覺得命運改變了,我可以拿錢了,我可以合作賺大錢了。殊不知,在賺 錢的背後,產生著惡緣,這惡緣是你前世所為。你很不當心地去做這些事情,當你在隨緣的時候,在隨著惡緣走的時候,接著,滅 頂 之 災就來了。

為了一筆大錢,雙方大打出手,這就叫隨緣不變。我們要把它變成改變地隨緣,要有光 明的洞察力,能夠心中有光、有明亮,能夠洞察一切,受用自在。

當你明白佛 法是無邊無際的,並用之指導你的思維和思想,使得你的本性發出來的光芒和佛菩薩的光芒融合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就是佛菩薩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因為你在人間,你能夠隨緣,而且你又能夠不變隨緣。你又能隨緣而變化。

雖然緣分不會變掉的,但是你隨著緣的變化向好的方向變,那你就在洞察光 明瞭,你可以把緣分受用自在了,你又可以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別了。

所以我們學佛要一心一意。如果學的法 門太多,學的經 文太多,又不能理會,又沒有開悟,這樣不但不能受用自在,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包袱。

人在人間,經常會「迷真逐妄」,對真正的人生、對真正的東西是迷惑的。也就是說,你不能把人的本性看透,比如,人最早來自於何方?當人間這段旅程走完了,我們將要到**去?

你對這些真的東西全部是迷惑不解的。追逐妄念,天天在人間追逐名利,試想一下,追求到的東西都是曇花一現,有哪個你追逐到的名利能夠跟隨你一輩子的?名利均屬虛妄,今天你可以當選為**,明天你就可以下 臺。

今年你可以有錢,明年你說不定就是一個窮人。

一個人什麼東西都可以有,什麼東西都可以無,但是真正需要有的必須要有。所以,我們學佛的時候,要心念純正,要一門心思學佛。雖然我們生佛懸殊,但我們能苦樂合一。

就是說,像我們學佛的人,我們眾生和佛菩薩的懸殊要慢慢接近,我們對苦樂的感覺要慢慢地變得是相同的。

雖然苦樂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是苦樂又是相同的,所以叫苦樂異同。學佛要一心一意,如果三心,就會生出二意,學不好真正的佛法。

中 國自古以來以儒家教育為主,實際上,佛法和儒家兩者的本體沒有二字,叫故無二字。儒家講究的和佛法講究的功夫實際上也頗相同。如果深而論之,那又有懸殊了。

為什麼呢?儒家講以誠為本,佛法講的是以覺為終。實際上道理是一樣的。

儒家所講的誠是什麼呢?本心、本意,以誠為本,我們對人要忠誠,要信任對方。佛法講的以覺為終,就是以覺 悟為你的終止。

一個人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白,他當然會以誠為本,當然會對人家好。當一個人明白了,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有覺 悟的時候,他能做出很多的善事、能救 度很多的眾生啊。

儒家提倡的「誠」,在佛法上講,就是「明德」,就是聰明和德性,明白德性。由誠啟因,也是由誠啟明,因為你心誠了以後,你才會明白很多道理。

舉個例子,當你坐在教室裡面,因為你心誠,你讀書就會讀得明白,因為你真誠地向老 師請教,你就會學得專心致志。因明致誠,因為你明白了,所以你才知道要誠懇啊。因為我們相信菩薩,因為我們相信神明,所以我們才會越來越心誠。

這就是為什麼過年的時候,中 國人有很多傳統,大家都在遵守著。為什麼一到清明節,大家都懂得要給祖上上墳呢?因為你明白,祖上能夠庇廕後代,所以你的心才會誠,這就是說,由誠啟明,因明致誠啊。

如果你把誠懇和明白合二為一,那你將會得到的是明明德,你非常地明白。你明白了,你得到了。你明白了,你才會有這個德啊。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人要有德性。當你明白之後,你才會有德性;當你大徹大悟的時候,你才會有明明德。

佛法講,覺有本覺和始覺。有本覺而啟始覺,有始覺以證本覺。臺長可能講深了一點,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

覺 悟有本覺和始覺。有些人從小就知道尊重人、不能做壞事和騙人,這就叫本覺,他本來就很覺 悟,他本來就懂很多事情。始覺是什麼呢?

就是當你在學習後,當你碰到災 難、碰到困難的時候,你才開始明白,哦,做人要先為人家著想,人家才會為你著想啊。始覺就是你開始覺 悟了,你開始明白了。有本覺而啟始覺,因為你有這個本性,你知道做人要講良心,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才會講良心。

你知道這個世界所有東西當你求得到的時候,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是本來就知道的事情,而當你開始做的時候,你就是開始覺 悟了。所以由本覺而啟始覺,又由始覺以證本覺。因為你知道不能違背良心去做事情,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真的是這樣,原來我的良心好、對人家好,人家也會對我好的。

始覺以證本覺,當你剛剛明白了道理,你的心和性才會合二為一。

心裡本來就知道的事情,你才開始覺得,所以知本合一,就是說開始和你本來的面目,合則一,那你才能修成佛。你的良心、你的行為和你現在所有做的事情合在一起,你才能慢慢地成為佛菩薩。

聽眾朋友們,臺長今天和大家講的是,人的心要誠肯,要心明眼亮。心裡明白,眼睛才能夠看出好人和壞人。很多人被人家挑 撥離間了,看上去是個好人,但聽人挑 撥後心裡又充滿仇  恨,他這個時候就是心不明,眼就不亮。

我們學佛要懂得由心而啟明,要有覺 悟。我們學佛一定要以覺為終。當你覺 悟了,你什麼事情都沒有了;當你不覺 悟的時候,你覺得天地都要塌下來。

我們就是要以平等心去待人,就是要看得起人,我們不能功高我慢,我們不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實際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菩薩給的,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本來就有的,只不過因為我們的迷惑,我們不能夠發覺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猶如一個人一直戴著手套在做事情,戴著手套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有一天,他把迷惑去除了,猶如他把手套摘掉一樣,他才知道他的手指是這麼的靈活。

如果他戴一副棉手套的話,就好比孽障深重,已經把他靈活的手指完全遮住了,使得他動彈不得,這就是人間所為。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試想一下,什麼叫身不由己?身是由你自己造的,你如果不能控 制自己,就猶如動物一樣,被孽障所困,你就失去了一個開悟人生的機會。

如果不能讓你自己真正地開悟,你就失去了一個以自己的智慧來接通佛菩薩智慧的機會。你的身不由你自己控 制了,所以你才會去做貪 髒 枉法、淫 亂等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會控 制自己的身 體、控 制自己的靈魂、控 制自己的思維,讓它遠離貪嗔痴慢。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取,我們才能把自己的境界提高到更理想的位置,這個位置就是佛菩薩的位置。學菩薩要把人先做好,這是我們修學最重要的第一步。

行為心理學有哪些書籍推薦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心理學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心理學的書也

分不同層次的,適合不同程度的人看。因為不清楚你在這方面的基礎,所以很難有針對性的推薦適合你閱讀水平的書給你,因為絕大多數心理學領域最優秀的著作,在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眼裡,是根本看不下去的,因為基本不知所云。先假設你目前尚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依次推薦你一些吧(如果你已經有相應基礎,前面這些可以忽略)。

首先推薦一本比較通俗的入門讀物——《心理學改變生活》(注意不是市面上流傳更廣的那本《心理學與生活》哦!),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很容易讓先前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的人短時間內瞭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學概念與原理。 然後,如果你確實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打算系統學習的話,一般應該從《普通心理學》開始學習。

國內高校用的普心教材有好幾個版本,北師大彭聃齡版的和華師大葉奕乾/何存道/樑寧建版的都不錯。 等你已經具備一些心理學基礎,如果還希望繼續深入學習的話,則建議你根據流派選擇國外大師的原著閱讀學習,而不要看國內學者的書(因為國內好的實在太少),以下這些都是經典名著了: 如果你對精神分析感興趣,可以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夢的解析》、《性慾三論》、《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學與藝術》……榮格的《自我和無意識的關係》、《無意識結構》、《**教的時代》、《變形的象徵》、《回答約伯》、《神祕結合》……阿德勒的《人性的研究》、《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健全的社

滿意請採納

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觀點,簡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用模擬計算機的程式來建立人的認知模型,並以此作為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途徑。當前,認知心理學開始與認知神經科學相結合,把行為水平的研究與相應的大腦神經過程的研究結合起來,深入 認知過程的機制。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傑斯 馬斯洛。他們認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於...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對心理學的意義(可多談,結合自身實際)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 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隨之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習得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儘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強化...

幾本關於人類行為方式的心理學的書籍

最佳答案人的心理是個很微妙的東西,所以過去才會有人將人的大腦比作暗箱,所謂知人知面難知心,但如今,透過 行為心理學 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認識它 瞭解它。人快樂,是因為笑 人傷心,是因為哭 人恐懼,是因為戰慄 行為心理學 的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左右人的行為的人們頭腦中的各種詭譎,由此我們得以卓有成效地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