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普及漢語拼音,那58年以前的人是怎麼認識字的

2021-03-04 04:08:05 字數 5799 閱讀 4464

1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字典上應該有看到一種很陌生的拼音符號 就是那個來拼的

請問:2023年前,沒有拼音時,人們是什麼來知道漢字的發音的?謝謝

2樓:【抽水馬桶

1.反切: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

是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有時單稱反或切。漢語本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某字,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宣告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

可參考

2.注音符號: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202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2023年由北洋**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2023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

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可參考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最初採用直音的方法來

在沒有普及漢語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漢字是如何注音的?

4樓:新蘭

原來沒有拼音字母的時候,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

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5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你」字,注音時就是「那乙」用另外兩個字注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的韻母。基本上就是這種方法,不過我局的例子不專業啊。

漢語拼音是從啥時候開始有的,發明者都有誰?

6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拼音(chinese pho***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2023年—2023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2023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

2023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由於古代沒有標準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

給中華民族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采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

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準。公元2023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2023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

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徵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蹟》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彙。

編輯本段漢語拼音運動

漢民族標準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

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準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係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係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

其後,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2023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

甲午戰爭後,清**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鉅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臺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

「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曏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

」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範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

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

「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佔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援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

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之後,清**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

一是拼合國語,二是範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

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

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

即便如此,清**學部也仍然因「**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編輯本段漢語拼音方案歷史淵源

2023年,**成立後,**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準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併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範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臺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範的高階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佈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準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2023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範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係。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

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係。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年間,**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

現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

聯合國也承認的。

編輯本段漢語拼音方案的出籠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2023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2023年的國語羅馬字和2023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2023年,吳玉章給***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2023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2023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2023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佈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2023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 2023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iso7098號檔案,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漢語拼音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的,中國的學校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普及學習漢語拼音,為什麼有的同事拼音一點不會?

1958年2月11日,第一bai屆全國人民du代表大會第 zhi五次會議批准頒佈 漢語dao 拼音方案 專 1955年來,漢語拼音的推行取屬得了豐碩的成果。漢語拼音已經成為識讀漢字 學習普通話 培養和提高閱讀及寫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成為改革和創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重要依據,成為編制盲文 手語 旗語 燈...

我58年參加工作,2023年參保,22023年退休這裡面有醫保嗎

社保中就包含醫療保險,只要你住院,就可以報銷,住院時交上醫療卡與身份證 1 2千元不等的押金 出院時,你只需要交付自己承擔的那部分就可。未必有啊。要看你的單位有沒有給職工參保醫保。社保肯定有,醫保未必。因為我就是國企的,2003年辭職,職工醫保就是沒有,五險一金裡面唯一沒有醫保。所以我現在用的是城鎮...

請教高人 蒙古語有文字嗎?用的是漢語拼音的那種形式嗎

蒙文屬於拼音文字,即一個詞由多個表音字母連線,形成詞的讀音,和漢語拼音的方式相似,但不是用漢語拼音。內蒙古的蒙古族用老懞文,這種文字是在維吾爾字母的基礎上拼寫的,大概在元代建立,它的書寫方向是從上向下豎向書寫,你把人民幣上蒙語橫過來看,會發現它和維吾爾文很相似。而維吾爾字母的基礎應該是阿拉伯字母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