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對比越王勾踐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的不同點是什麼?

2025-07-22 18:30:11 字數 5206 閱讀 8235

1樓:遼北徐某

越王勾踐、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中國曆敬盯史上的幾位重要君主,他們之間存在以下不同點:

所屬亮逗和國家:他們分別統治著不同的國家,越王勾踐統治越國,齊桓公統治齊國,秦穆公統治秦國,晉文公統治晉國,楚莊王統治楚國。

統治時期:他們的統治時期不同,分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例如,越王勾踐屬於春秋時期,齊桓公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屬於春秋晚期,晉文公屬於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楚莊王屬於戰國時期。

政治成就:他們的政治成就和貢獻各不相同。例如,越王勾踐在抵抗吳國侵略中展示了堅毅的意志和反抗精神;齊桓公以其智勇指頃和改革舉措,使齊國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秦穆公奠定了秦國的基礎,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做出了貢獻;晉文公通過推行法家思想和改革,使晉國在戰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實力;楚莊王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對外擴張的政策推動楚國的崛起。

統治方式:他們在統治方式上也有差異,包括治國。

如何講歷史人物比賽中齊桓公和楚莊王

2樓:宦超

的故事。齊桓公和楚莊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兩位人物,他們曾參加過一場歷史上著名的比賽。

這場比賽的背景是,齊桓公和楚莊王彼此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並且各自都想要贏得勝利,因此他們決定舉行一場比賽來決定勝負。

比賽的內容是,齊桓公派出了乙個將軍坐在一艘船上,而楚莊王則派出了乙個將軍坐在一頭大象上,他們要在河邊賽跑,誰先跑到終點就獲勝。

結果,大象行動迅速,齊桓公的船很快就被拋在了後面,最終楚莊王獲勝,他成功震懾住了齊桓公,使其服從楚莊王的統治。

這場比賽對中國歷史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它標誌著楚朝統治的開始,從此中國就開始出現了分封制的政體。

齊桓公姓什麼?晉文公、楚莊王,夫差、勾踐,宋襄公,他們姓什麼

3樓:金色盛典歷史

齊桓公 ,姜姓,呂氏,名小白。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

楚莊王,姓者悉羋,熊氏,名侶。

夫差,姬姓。

勾踐,姓姒。

宋扒豎襄公,子首此乎姓。

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和宋襄公、秦穆公是同乙個人嗎????

4樓:網友

兩種說法都有,甚至還有其他的。

確定是否稱霸不是像一樓所說的,中原霸主還是區域霸主,而是看是否有盟會來作為證據。有人覺得吳越這些國家並沒有跟太多國家發生戰爭,所以似乎是「區域霸主」,這個想法是不對的。當時諸侯國之間的盟會是一項大事件,而且越到後來越不被諸侯重視。

一開始齊桓、晉文時的盟會,參加者很多、很全,後來到吳王、越王時,情況就有了變化。但這並不能說明吳越的實力沒有得到大家承認。這裡面有周王庭威信下降、戰事趨於頻繁等等各種原因。

這兩種說法中,宋襄公的盟會其實算是個笑話,他本人爭霸不成,反而落得惡劣下場,其他諸位都通過實力,在盟會中得到了諸侯的承認。

另外勾踐和吳王是仇人。

勾踐先被吳王打敗 後來勾踐又趁吳王去中原爭霸去打吳王本土詳見臥薪嚐膽。

5樓:繼潤

不是。吳王闔閭(?―西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餘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西元前514年―西元前496年在位。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名茲甫(?-前637年),《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王在多是稱公,如秦穆公,但楚王為什麼都稱王,如楚莊王、楚懷王?

6樓:9點說史

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爵位多為周王分封世襲而來,爵為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公爵的爵位最高、分封土地最多、實力最強,所以公爵們才有能力相互吞併壯大,出現了五霸七雄。

戰國時期隨著王室的沒落,諸侯勢力的壯大,實力雄厚的公爵們開始自我膨脹,公爵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野心與虛榮心,公爵的權利已經滿足不了屬下們的名利心,所以公爵們開始「相王」,也就是稱王。

稱王是合法的,有周天子賜胙肉為祝賀,也是無奈之舉,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開始陸續稱王。秦孝公以商鞅變法強秦,成為了秦國最後乙個「公」,其子,繼承大業,使秦國進一步強大,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

王是統治者稱號的下等,進一步表彰自己豐功偉績、虛榮心與膨脹心的話,還有「帝」、「皇」。並不是秦始皇憑空編造出來的。齊緡王的王號是繼承他祖輩,馬陵之戰後齊國君稱王,號齊威王。

緡王與秦昭襄王曾經互稱「帝」。其實是秦昭王的驕兵之計,使齊緡王膨脹,導致五國滅齊。

7樓:網友

周代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到了秦始皇才有皇帝的稱呼,最高統治者是周王,下屬的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領地稱為「國」。如魯地,最早封給周公,其子孫世襲為公爵,稱號就是「魯x公」,封地是「公國」。而蔡叔度的其子孫世襲為侯爵,稱號就是「蔡x侯」,封地為侯國。

姜子牙的封地是齊,因此姜姓、姬姓便是當時的國姓。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統治力下降,有實力的諸侯都自稱或是被稱作「公」,周王也無可奈何。到了戰國時代,周王基本已名存實亡,各個諸侯也先後稱王,儼然與周王平起平坐了。

無論「公」還是「王」,都是對一國之君的稱謂,區別在於「齊桓公、晉文公」這些是春秋時期的君主,而「燕王」則為戰國了。

惟一乙個例外是楚國,由於當時楚國處於南方偏遠之地,周王朝勢力鞭長莫及,早在西周的時候便開始稱王。

8樓:匿名使用者

西周時,天下只乙個王——周天子。其他的按地位,分封為公侯伯子男五爵。

西周完了,都城東遷後,為東周(春秋+戰國)。此時周的勢力名存實亡,他下面的諸侯國有的實力強的開始自己封自己為「王」,老大周天子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國力已經不行了,也就睜乙隻眼閉乙隻眼了。

秦國一開始國力並不強,而且地處偏西,穆公可能也就比較低調,不稱自己為王,實際與王無異。

而乙個諸侯國一旦有乙個叫王了,他的子孫,即使國力後來變弱了,也叫「王」,門面嘛~比如楚莊王到楚懷王。

齊桓公實力也強,春秋五霸之一,他沒好意思叫王,但到後來比他若的諸侯都稱王了,他的子孫自然也稱王了,比如齊宣王齊緡王~

9樓:網友

春秋前期,周王室雖然勢力不如從前,但大家都還認同周天子,天子在名義上還是天下的共主(雖然實力可能還不如下面的諸侯)。等到下面的諸侯國勢力超過了周王室,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最囂張的就是那個楚莊王,居然問周使王孫滿周廟裡鼎的重量,周王室的地位和威望已經跌至谷底。

到最後誰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的諸侯國都比他強,憑什麼還認他當王。於是,大小諸侯國紛紛稱王。

孔子斥為「禮壞樂崩」。到了西元256年,秦國索性把周王室也給滅了,至此周朝滅亡。

後來大家都稱王,整天你攻我伐,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自稱為皇帝,王的級別才降低了。

10樓:網友

公是天子賜的爵位,春秋的時候周天子還有一些威信,各諸侯還顧忌個名義,都不敢稱王,稱王就是造反,所以只能接受低於天子一級的爵位公,進入戰國以後,周天子的威信幾乎沒有了,各個諸侯就開始稱自己為王了,比如齊威王,燕昭王,魏惠王等等,楚國比較囂張,春秋時就率先稱王,所以春秋時中原強國都打壓它,因為它名不正言不順。當然還有吳越,都稱自己吳王越王,一開始也是沒得到中原各國承認的。

11樓:仗貳和尚

楚是自封為王,其他的都是周王封的。

公是公爵,就是公侯伯子男。

12樓:網友

公,諸侯大國!僅次於天子,當時雖說諸侯實力大增,成為當時或一方之強!但仍尊天子。王,實際上是霸王之意!實力超群,傲視其它諸侯,問鼎天子!為一方或當世之霸!

越王勾踐是春秋末年的越國國君,這一時期其他大國的國君分別是誰?有哪些歷史有名的人物?

13樓:網友

勾踐 西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和他同時期的國君有:

楚國 楚昭王 熊珍 西元前515年—前489年。

楚惠王 熊章 西元前488年—前432年。

齊國齊景公 呂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齊晏孺子 呂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齊悼公 呂陽生 前488年—前485年。

齊簡公 呂壬 前484年—前481年。

齊平公 呂驁 前480年—前456年。

秦國秦惠公 前500年 - 前491年。

秦悼公 前490年 - 前477年。

秦厲共公 前476年 - 前443年。

晉國晉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

晉出公 姬鑿 前474年—前457年。

這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四大強國君主列表(越國除外),至於宋國、鄭國、魯國等,這些二流國家我就不再介紹了。

齊、晉兩國此時是卿大夫爭權時期,國內局勢混亂。國內人才也都流向國外。孫吳也是此時去的吳國。

晏子也是齊景公時期的相國。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晉定公也是「五霸之一」。不過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

楚國從楚莊王死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楚昭王時曾險些亡國。楚昭王死前曾讓位於幾位兄弟,可是他的兄弟不接受,最後擁立他的兒子楚惠王繼任。與其父楚平王殺兄自立形成對比。

墨子救宋勸諫的就是楚惠王。不過時間稍晚。

秦國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夷狄,受中原各國歧視。所以各國人才也不願相投,後世商鞅也是因為東方各國不接受他的施政方針才去的秦國。

吳越兩國此時相對來說政治清明,國內局勢穩定。也是各國人才施展才華的最佳舞臺。也可以說是齊國、楚國兩國的混亂的政治局勢使得本國人才流向國外,成就了吳、越兩國的霸業。

很多和扁鵲有關的故事發生年代都是與魏文王、齊桓公午、秦武王這些戰國時期君主有關。所以我認為扁鵲應該是生活在戰國中前期。

手打好累啊,採納我吧!

14樓:江湖之明

吳國國君夫差,越國國君勾踐,孔子等,顏回,老子等。

15樓:歧0途

多著呢,孔子就是那時候的。

16樓:網友

吳王夫差。歷史名人主要有伍子胥、范蠡。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稱霸的著名戰役

17樓:網友

五分就想我們打這麼多字 您也太摳了吧 告訴你lz 我知道 但就不告訴你 就不告訴你。

表示越王勾踐的成語,形容越王勾踐的成語

忍辱負重。以屈求伸。奮發圖強。救亡圖存。臥薪嚐膽。催人奮進。羽翼豐滿。報仇雪恨 臥薪嚐膽。臥薪嚐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為成語,內形容人刻苦自勵容,立志雪恥圖強。春秋 時,越王 勾踐 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

與越王勾踐有關的成語,與「越王勾踐」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有關勾踐的成語 共20個 有 苦身焦思,臥薪嚐膽,兔死狗烹,嘗膽臥薪,坐薪嘗膽,變名易姓,除惡務盡,獲兔烹狗,為虺弗摧,大名難居,鳥盡弓藏,報仇雪恨,策馬飛輿,諂詞令色,垂名青史,恩若再生,飛土逐宍,否終則泰,謾辭譁說,民富國強 苦身焦思 苦身焦思 成語解釋 焦 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苦身焦思...

越王勾踐精神,越王勾踐有什麼樣的精神!急急急!

忍辱負重 臥薪嚐膽 就是說蓄勢待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那種精神噻 但是勾踐這個人心機深沉一方面他很偉大 一方面他成功後將功臣文仲殺死 所以評價要從正反兩方面出發 伴君如伴虎吶 勾踐就是這樣一個狠角色 你自己看書,我非常熱愛歷史,他是我敬佩的人之一,相傳,春秋年間越王勾踐被吳王打敗,當了吳王的奴隸,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