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文學的問題 恆星演化成為黑洞的極限質量?

2025-07-18 05:55:20 字數 1372 閱讀 7559

1樓:匿名使用者

好久不答題了,發現答這個題的小盆友們很有意思:1樓假裝很理解霍金,2樓杜撰資料,3樓很好學的說,4樓聳人聽聞,5,6,7樓是同學或者來找親戚的。。。一般說來,在大質量天體演化末期,坍縮核心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倍(托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時,由於沒有能夠對抗引力的迅散蔽斥力,核心坍塌將無限進行下去,從而形成黑洞。

核心小於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會變成白矮星,最終成為黑矮星;介於兩者之間的,形成中子星。 大質量恆星(大約20倍太陽質量,但未證實)引力坍塌後將形成恆星黑洞。目畝州前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黑洞是約15倍太陽質量。

另外,也有證據證明有乙個擁有24至3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黑洞。一般認為恆星質量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0至20倍,即超新星**以後所留下掘握的核心質量是太陽的至15倍就會形成黑洞。 另一方面來說,最終形成的黑洞質量肯定小於原恆星的質量,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r136a1誕生時的質量是320太陽質量,現在估計約265太陽質量,但極大質量恆星有可能完全毀滅,不留核心或殘骸。

也有可能氫融合的核心產生大量的電子-正電子對,減弱熱壓力,造成區域性性坍縮。如果r136a1經歷了不穩定對超新星這樣的**,將無法留下黑洞。當然也不排除光致蛻變等機制。

因此,恆星演化成為黑洞的極限質量總結如下:坍塌後核心質量應當大於倍太陽質量,小於40倍太陽質量(這是觀測事實)。原來恆星應該大於8倍太陽質量,而小於320倍太陽質量(目前已知恆星質量上限)。

2樓:匿名使用者

至少要有10個太陽質量才能變成中子星,黑洞就不知道了,不過變成中子星離黑洞就不遠了。

3樓:網友

托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純核極限的原理可以推斷出至少20倍以上的太陽的質量可以形成黑洞外,其餘恆星體的終點一般是矮星。

中子星和數量稀少的磁星,至於黑洞,至少人類沒有推斷出**有黑洞,一般的方法是引力探測:有一定達到搜褲茄流體靜力平衡的星體引力足夠時會對周圍光線施加扭曲,可以藉此推世察斷星體大小和引力大小,不過人類現階段無法實現。

4樓:匿名使用者

霍金的黑洞理論是很豐富的,看看《走進霍金的宇宙世界》,你應該很明白了。

黑洞是由恆星變成的嗎 黑洞是恆星變的嗎

5樓:華源網路

1、黑洞的確是由恆星演變出來的,不過通常只有質量較大的恆星才有變成黑洞的可能,那些像太陽一樣的小質量的恆星一般都會在最後成為黑矮星並逐漸消失。

2、恆星之所以會變成黑洞,是因為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變得衰老,從而不再有力量可以將它龐大的外殼支撐起來,這樣恆星就會在外殼的壓力之下逐漸坍縮從而形成黑洞。

3、黑洞有非常大的引力,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還曾證明黑洞都是有一定的溫度的,通常質量較大的黑洞內的溫度都比較低,而且它的蒸發也比較微弱。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對人類安全會造成影響嗎?

我們生活的地球其實在宇宙中是乙個十分渺小的個體,可能我們自己並沒有瞭解到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相對於地球來講,我們人類個體有多麼渺小,這個我們可以知道也可以想象的出。那麼相對於宇宙來講,可能地球只是相當於人類身上的乙個細胞,甚至連細胞都算不上。這時候你就可以想象地球在宇宙中到底是乙個怎樣的存在。中國的...

天文學宇宙和哲學宇宙有何區別,天文學的宇宙和哲學宇宙有何聯絡

宇 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宙 指的是一切的時間,所以宇宙就是時空。哲學上,空間和時間的依存關係表達著事物的演化秩序。涉及的發散性概念有周易裡的 乾坤 道家的 道 以及孔孟之道的大成智慧。天文學上宇宙是一切空間 物質 能量的總稱。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進化中。天文學的宇宙和哲學宇宙有...

天文學是物理還是地理的,為什麼天文學是地理的

地球上的叫地理,天文學的應該叫天理。好多學科內容之間是有交叉的,沒有嚴格的界限劃分!為什麼天文學是地理的 我覺得,那個所 bai謂的歸du 屬人文的天文學課,其zhi實質大概是 dao古代專天文學 換句話說就屬是教你怎麼認星座認行星,也許再補充點太陽系銀河系基本結構之類的。如果是這樣,那麼歸成文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