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為什麼多次在《人間詞話》裡黑姜夔?

2025-06-19 22:20:16 字數 3250 閱讀 7175

1樓:散盼

王國維不是看不起姜夔,事實上,姜夔,吳文英已經是南宋少數幾個能讓王國維覺得值得評論一下的詞家了,他也始終承認姜夔的詞「有格」。

只是王國維個人對於詞的審美比較偏重於基於內心興發感動,自然流暢的風格寬碼,也就是他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不隔」,換句話說,王國維是比較不喜歡那種刻意安排,講究技巧,從而造成理解上的疏離感,以產生距離美的作品的。因此他喜歡北宋詞,不喜歡南宋詞,喜歡蘇軾秦觀李後主,不那麼喜歡姜白石吳夢窗。襪源這是一種基於個人審美趣味的取捨,談不上是孜孜不倦的黑。

同樣的,浙西詞派這些審告巧態美趣味側重構思安排,聲律結構,遣詞用句的詞學流派,就比較推崇南宋詞,推重姜白石吳夢窗。

《人間詞話》——王國維之死

2樓:吃瓜小能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何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難不成所有的徹悟要以死明生?還是太鍾情於一件事情,執著一種情感,偏執一片純淨,死對於這樣的純粹恰恰是殊榮與歸宿?

在眾說紛紜的死因中,王國維先生的朋友陳寅恪的說法似乎更合情理,於眾多功利世俗的猜測之中,我更願意贊成陳寅恪的。

陳寅恪先生是王國維先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認為王國維是死於自己的學術信仰。人生之苦聚,「無慾」以求「解脫」,如此死法,似乎更合乎他在《人間詞話》中的「壯美」一說。王國維先生「死於文化」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於在想到先生死的慘景時不會太過悲哀。

遺書之中的「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又是什麼意思呢?靜安先生所害怕的應該是時局的變化,這些變化對自己的精返拿神會有所侮辱,這樣的感覺是世人不曾有的。

而王國維之精神世界,是唯美的,傾近於完美主義漏和搭。他的情感總是因為溫情而細膩,他在清華任教的時候,還時常擔心著溥儀的生死,也僅僅就是老師對自己學生的關心,再無其他。

靜安先生之情真,情真乃出,情真乃為。

王國維深受叔本華哲學的影響,加上骨子裡的悲觀主義,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的原罪,這些懂得,叫他在精神中步步退讓。

叔本華就曾說過:「人是自食的狼。」恰似中國有句老話棚巧:「自作孽,不可活。」王國維的步步退讓,是讓自己完全地站在利益紛爭之外,他的學術研究便是他精神的棲息地。

他曾說過:「我們自己消失在空無之中,如同水珠消失在大海里。」人生繁雜,應以靜觀之。

人是無法脫離人自身這個特殊的身份的。

不管你再超脫,再大徹大悟,人的慾望總是叫你逃不出這樣的桎梏。不管如何,最終都是空無﹣黑暗。

靜安先生醉心於自身純潔、內心的乾淨,所以受不了世道變遷的侮辱。

清室被推翻,新**一樣教王國維失望,「義無再辱」就是不願意再改變自己的原則,不願意再受到精神上的羞辱。

他的堅持,正是他脫離苦海的方式,而殊不知,他的方式也恰是他的苦海。

他的純料正是促成他自沉的主觀原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哪些重要影響?

3樓:北京創典文化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因此,他的《人間詞話》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影響深遠。

王國維人間詞話解釋

4樓:ok小蔥拌豆腐

王國維《人間詞話》白話翻譯。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詞是要以境界為最高標準。有境界的詞,就自然而然會有很高的格調品位,自然而然出現著名的詩句。五代、北宋的詞之所以那麼獨創絕世的原因就在這裡。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詞中既有詩人想象造出的虛擬意境,又有描寫現實的真實意境,這就是理想派和寫實派這兩個詞派相互區分的地方。但是這兩個詞派很難完全區分開,這是因為大詩人所想象出的虛擬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規律,而描寫的現實意境同樣必然接近詩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

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的詩詞表達出詩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詩詞表現出詩人忘我的境界。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就是寫出的景物帶有詩人自己的情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沒有寫到自己的情感經歷,純粹寫景物。

寫有我境界的詩人,從主觀去看事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都帶有作者情感的主觀色彩。寫忘我境界的詩人,客觀地看待事物,所以詩詞中分不出哪句抒寫自我感情,哪句描寫事物。以前的詩人作詞,寫有我境界的主觀詩比較多,卻不一定有能力寫出無我境界的客觀詩,所以能寫出無我境界的詩人在眾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獨樹一幟。

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巨集壯也。

無我境界只有在詩人心境澄明、自由靜穆、超越慾念之時才能獲得。有我境界,需要詩人在強烈感情衝突經自然迸發過後再靜靜回想和深切感受時,構思創作得到。所以將有我境界和無我境界分別形容為優美和巨集壯。

王國維為何能寫出《人間詞話》這本力作

5樓:大愚若智

《人間詞話》的創作背景:王國維生活在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外族入侵,清**沒落崩潰,社會失控,價值體系紊亂,人們的思想觀念經歷著劇烈動盪,個體生命在精神上處於迷茫和苦痛。王國維的人生也經歷著時代痛苦的洗禮。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回國,他說自己的身體是如此的虛弱,而性格又是如此的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胸臆,自是始決計從事於哲學的研究」。人生問題的困擾使他走向了哲學。在哲學之中他涉足到康德、叔本華哲學,希望通過哲學能夠揭示人生的真理,擺脫人生的痛苦與無奈。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07年,他又感嘆:「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對於王國維來說,「可信」與「不可愛」的哲學是以現象界為物件,可以得到確切的實證科學知識,這種知識可信,不過這種知識只是陳述經驗事實,並不能滿足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所以他覺得不可愛。

他追求的是「可愛」與「可信「的統一,這就便他陷入學術界自近代以來形上學與科學實證的內在緊張,非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衝突、對峙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王國維本以為研究哲學可以解決「人生之問題」,從中尋覓人生解脫之途。但事與願違,倒使王國維陷入了「可愛」與「可信」兩難境地的煩悶之中,他不得不放棄哲學的研究,另尋解脫之路。

他的學術注意力由哲學移於文學,以期在文學中能夠尋覓到人生痛苦的慰藉,找到自己的人生境界與目標。在文學研究中,文學本身的非功利給他帶來了審美的愉悅,於是在1906—1908年之間他撰寫了《人間詞話》。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表達的是什麼,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表達的是什麼

拓展 1.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詞句出晏殊的 蝶戀花 原意是說,我 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該如何理解

這三種境界是循序漸進的,適用於讀書,亦適用於人生。第一種境界,孤獨中透露著新生。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種這樣的感受 人是群居性動物,我們曾經一直試圖努力融入別人的圈子,一旦離開群體,就感覺無所適從。或者說,我們已經忘記了人生本來的意義和目標。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讓我們淨化內心吧。尋找一片安靜的地方,用...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境界」是什麼?該如何理解

第一境界以西風颳得綠樹落葉凋謝,表示當前形勢相當惡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版高樓,居高臨下 權 遠矚,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說明他能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鬥爭的主要矛盾。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這一境界是立志 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