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誰說的?

2025-06-16 09:15:26 字數 1046 閱讀 5808

1樓:殘燭老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鬧亮肆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液轎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鍵隱道理。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公尺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誰提出的?

2樓:芊芊和你說民生

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一、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仔磨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賀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二、譯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援他禪戚飢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援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援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三、出處。先秦《孟子》

孟子》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之、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之、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之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音,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拼音版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73237 m ng z yu ti n sh b r d l d l b r r n h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s n l zh...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譯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速度回。謝謝!!!!!!!!!!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 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 內部團結。原文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詞解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字詞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委而去之 的 委 是 放棄 的意思。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的 域 是 管理 的意思。管理人民不能用國界來管理。另外 劉邦論成敗 中的 子房 指張良 人們常用哪一個成語來評價他的功績?要用成語嗎?運籌帷幄 最早就是讚美說他的。全句是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文言文得道多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