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曲禮上》原文閱讀及翻譯
1樓:聊電子數碼
原文,賢者物稿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臨財毋苟得,臨難如螞譁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譯文,比我善良而能幹的人要和他親密而且敬重他,承認而又愛慕他。對於自己所愛的人,要能分辨出其短處;對於厭惡的人,也要能看出他的好處。能積聚財富就要能分派財富以遷福於全民。
雖然適應於安樂顯榮的地位,但也要能適應不同的地位。
遇到財物不渣行隨便取得,遇到危難也不隨便逃避。意見相反的,不要**壓服人家;分派東西,不可要求多得。自己也不肯定的事,不要亂作證明。已經明白的事理,也不要自誇早已知道。
禮記二則原文及翻譯
2樓:小謝法律問答
《禮記二則》翻譯及原文如下:
一、原文:
1、《雖有嘉餚》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碧知宴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二、翻譯:
1、《雖有嘉餚》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導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後能夠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這樣以後就能自我勉勵。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2、《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終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使老而無妻猛掘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厭惡不一定是因為想要據為己有。
力氣,厭惡它不出於自己,但願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之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裡面閂上,這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的主題思想
此文在闡明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這裡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且各盡所能,這裡寄託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悔銀想。
文中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乙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禮記 大學》翻譯全文,《大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 2 當其可之謂時 3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4 相觀而善之謂摩 5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6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 7 燕闢廢其學 8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
察今的原文及譯文
來這看看 察今 的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
禮記一則雖有佳餚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 教學相長也。兌命 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 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