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長的關係中,如何和解?

2025-05-30 02:45:22 字數 1284 閱讀 2351

1樓:帳號已登出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經歷,小的時候父脊御母的一些語言、行為、暴力,曾經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傷害,甚至到了成年仍然覺得是一輩子的傷痛。即使父母開始老去,他們依然不愛自己,在與他們長久的相處中,那些好像早已痊癒的傷口,稍有風吹草動,還是會隱隱作痛。

很多心理諮詢師都認為80%兒童的問題緣於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父母的問題,又有80%緣於他們本人小時候自己父母的問題。難道這個迴圈任誰都無法擺脫嗎?是不是一定要與他們和解,自己才能夠釋懷?

我覺得不一定,真正的和解是跟自己和解,我們不可能讓不愛我們的父母突然愛我們,也不能違心地去縫補與父母之間的裂痕。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不是抱怨,而是面對,然後原諒,這才是真正的和解,與自己的和解。

對於不察爛愛自己的父母,我們可能對於父母的抱怨和隱忍,有說不完的委屈。以至於長大後,每每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櫻沒巖時候,也很有可能會覺得是因為父母對自己太忽視、對自己的教育成長的教養方式的失敗才導致自己的現狀。

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原諒其他傷害過我們的同學、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卻唯獨不肯原諒父母呢?這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擺脫掉「父母就應該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的想法。因為我們與父母之間天然的血緣關係,會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應該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愛,應當得到他們的庇護和物質保障。

但是我們可能忘了,父母都是有缺陷的父母。他們不過只是乙個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具有各種各樣的缺陷與不足。他們在當子女的時候也體驗過痛苦和埋怨,在為人父母之後也已經盡其所能。

實際上,他們做到了能夠做到的最好。為人父母,不可避免地會在孩子面前犯錯誤,甚至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要知道,即使是提出「幼年經驗影響一生」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是乙個被自己的孩子責難批評的父親。

如何與父母和解

2樓:冰藕不知天下知

當我們意識到父母帶著他們那個時代的匱乏和我們生活時,我們能如何做到把父母的傷痛還給父母呢?

這就需要我們練習自己有能力忍受他人受苦,而且當這個他人是我們的父母,是我們從小長到大的權威。在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裡,我們需要去放下這些包袱,我們允許忍受爸爸媽媽也有他們自己肢仿的苦。

我們可以明白的告訴自己告稿:

爸爸媽媽,我不能改變你,但我愛著你。 爸爸媽媽,我沒辦法代替你受苦,但我會理解你抱持你,但同時我會活出我自己的人生。

歷友纖 這樣我們才能共同見到生命的禮物,也能夠分清楚生命的界限,這個界限能夠終止父母的匱乏繼續傳遞下去,能夠讓每一代都要活得比上一代更好,這就是生命最深層的動力。你的父母希望你活得比他們好,你長大了,你作為孩子的父母,你希望你的孩子活的比你更好。這就是生命的真相,我們自己最好的生命就是對原生家庭最好的療愈。

如何理解刑事和解與附帶民事訴訟調解的關係

這些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 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 被害人自願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新 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九條規定 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 人 近親...

大家說說,看待老師與家長的關係?

老師和家長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統一戰線的。老師是學生的朋友,家長同樣也是。我覺得老師與家長之間世罩的關係就應該是一種互相幫助,互相理解的關係。應該一起共同的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且要理解塵慶彼此的難處搜兄鬧與苦忠。老師與學生家長並不伍皮矛盾,這兩者都是同時關心學生的健康和學習的,因此,二者需要...

你如何看待文學中雅與俗的關係?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件事情,有比較風雅的一面,也就肯定有比較低俗的一面,每個人看著乙個事情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所以是不能夠用雅和俗來評判一件東西的,因為每個人都會不一樣。雅與俗是共存的,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這個片段非常的風雅,而有的人卻覺得他很低俗,乙個好的文學作品不能夠以你個人的看法去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