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高考二輪複習 地理選修二 海洋地理考綱解讀,分考點詳細剖析,是老師和學生的必備資料。專題一 海洋和海岸帶。
一、海底地形1.海底主要地貌型別大陸架:①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公尺以內。譽念鬧②寬度從低潮線向海洋延伸至坡度顯著增大地方為止,平均75千公尺。
油氣資源、高租漁業資源豐富。大陸坡:①大陸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水深:200—4000公尺、寬度十幾---幾百千公尺。③最綿長最壯觀的斜坡。
島弧:大陸和洋盆之間呈弧形分佈的島嶼,太平洋西部海域最為典型。海溝:
島弧的外圍伴生的狹長而深凹的海溝,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洋盆:大洋底的主體,佔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殼活動穩定;水深:
4000---6000公尺洋中脊:最長的海底山系;海洋地殼的誕生地—板塊的生長邊界;分佈:太平洋慶罩—大洋東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佈大洋中部。
2樓:匿名使用者
在記憶衚衕時結合地球儀,有針對性增強空間想象能力,鞏固記憶。
3樓:匿名使用者
看教科書,自己總結才是可靠的。
關于海洋地理的問題
4樓:愛教育的辛老師
這屬於世界地理的課程: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海水熱量收支的對比關係,即取決於海水的熱平衡。
影響海水溫度的時空分佈規律。
1)海水熱量的收支與平衡。
2)海水溫度的分佈。
表層海水的水平分佈規律。
同一海區,不同季節——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同一季節,不同海區——低緯水溫高,高緯。
水溫低。同一緯度,不同海區——暖流經過海區水溫高。
寒流經過海區水溫低。
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由於太陽輻射。
首先到達海水錶面,海水溫度隨深度而發生變化。從表層向深層,水溫漸低,表層海水以下變化很小,1000公尺以下的深層海水,經常保持低溫狀態。
海水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海洋麵積廣、水量大、熱容量。
大,所以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溫度的變化小得多。這就使海洋上空的氣溫比陸地上空的氣溫變化慢,因此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作用。
關于海洋的地理知識點
5樓:網友
海洋地理知識點歸納。doc
文件名稱:海洋地理知識點歸納。doc
格式:doc 大小:總頁數:23
點選預覽本文件(全文)
**敬告:本站不保證該使用者上傳的文件完整性,不預覽、不比對內容而直接**產生的反悔問題本站不予受理。如果您已付費**過本站文件,您可以點這裡二次**。
文件介紹:高二地理選修2 海洋地理。
一、海洋和海岸帶。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佈規律。
2、海水溫度、鹽度的分佈規律。
3、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4、聖嬰、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型別和特點。
7、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二、海洋開發。
1、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以及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3、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4、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三、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1、風暴潮和海嘯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
2、海洋主要汙染物的**及其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危害,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四、海洋權益。
1、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的區別。
2、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和我國維護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3、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講重點:1.海底地形、海水溫度、鹽度的分佈規律。
2.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4.風暴潮和海嘯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
5.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的區別。
本講難點:1.聖嬰、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2.風暴潮和海嘯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
6樓:翠島花城
海洋(sea),地理名詞,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
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公尺。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公尺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
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
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乙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幾百年。
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整合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海洋地理學的海洋地理學
7樓:玉清秋
海洋地理學研究內容包括海洋資源環境調查及其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經濟、海洋國土及其權益,海洋政治、立法與管理,海洋新技術發展、應用與影響等諸多方面,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
按所研究的物件可分為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經濟地理、海洋政治地理和區域海洋地理等。 1975年英國利物浦大學出版的普雷斯科特(著《海洋政治地理》一書,**了領海、漁區、大陸架和公海劃分的地理依據。美國***的地理專家陸續出版了數十卷《海洋界限》研究文集,幾乎涉及世界各沿海國家。
在海洋自然地理方面,可以法國範內(著《大陸架地貌學》和美國伯德(著《海岸線的變化:全球評述》兩書為代表,反映了這門學科在某些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化和手段、方法的革新。聯邦德國吉爾洛夫-埃姆登(著《海洋地理學》(兩卷本),是研究區域海洋地理學的重要著作。
蘇聯是世界上研究海洋地理學力量較雄厚、成果較系統的國家。1979~1985年,出版了由蘇聯科學院院士馬爾科夫(及通訊院士卡皮察( kapitsa)主編的6卷本「世界海洋地理叢書」,其中前兩卷《世界海洋經濟地理》和《世界海洋自然地理》,**了各自的研究物件,部門海洋經濟和自然地理,世界海洋經濟與自然區劃,以及區域海洋經濟地理和自然地理。後 4卷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與南大洋海洋地理,系區域海洋地理學專著。
地理,地圖和陸地和海洋的問題。
8樓:網友
(1)中東國家行政區劃圖。
2)本市交通旅遊地圖。
3)郊外地形圖。
從半島、島嶼的特點來講,歐洲確實是三面環海,澳大利亞也是四面環海。
但半島和島嶼都有個分界點。
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是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臨近北極的格陵蘭島。
大於二者的都叫大陸。
如果沒按面積分類的話,世界上所有的大陸都是漂浮在海洋上的,都可叫島,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a.亞馬孫河—南美洲 正確。
b.尼羅河—亞洲 錯誤,在非洲。
c.裡海—北美洲 錯誤,在亞洲。
d. 蘇必利爾湖—非洲 錯誤,在北美洲。
4.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不包括( )a.蘇伊士運河 b.土耳其海峽c.馬六甲海峽 d.白令海峽。
答案是c.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沿岸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三國。同屬東南亞,並不是洲界線。
9樓:小玉熊
1、(1)世界地圖。
2)所在城市的交通旅遊圖。
3)所在城市的郊區交通地形圖。
2、(1)半島和島嶼都是大小、面積限定的,而且各大洲的劃分並不是完全是按照地形地貌來劃分的,還要包含地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原因,加之歐亞大陸本是一整體,不適合區分對待,因此,我個人認為,把歐洲說成的亞歐大陸的半島有些牽強附會了。
2)關於澳大利亞是島嶼還是大陸的問題,其實可以說不是個問題,他是大陸是大家公認、約定熟成的問題,加之他的面積是格陵蘭島(現行世界最大島嶼)的三倍有餘,兩者相差甚大,故認為他是大陸,而不認為他是個島嶼。
3、(1)a為正確答案;b尼羅河在非洲;c裡海為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d蘇比利爾湖在北美洲。
2)c為正確答案;a為亞非界河;b為亞歐分界線;d為亞洲與北美洲分界線。
利比亞地理知識利比亞地理知識
資源 以石油為主,也有天然氣。氣候 北部地中海氣候,南部熱帶沙漠氣候 交通 陸,海,空都。比較發達 利比亞的內政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高度關住,原因是他的國家油油多啊。發達國家需要能源以求發展,力圖控制能源從而控制世界。推銷n色革命,推銷自己的民主,建立新的北非秩序。試想 發達國家推行的民主豈能半途而廢...
趣味地理知識,趣味地理知識有什麼關於地理的趣味性知識
一 中國帶州的城市集錦 地級市 1.江蘇省 徐州 蘇州 常州 揚州 泰州2.浙江省 杭州 溫州 湖州 衢州 台州3.廣西區 柳州 梧州 賀州 欽州4.廣東省 廣州 潮州 梅州 惠州5.湖北省 鄂州 隨州 荊州 6.福建省 福州 漳州 泉州 7.安徽省 滁州 毫州 宿州 8.湖南省 永州 郴州 株洲 ...
地理知識詳解
青藏高原的抬起對其周邊及中國乃至全球的氣候的影響 1 青藏高原隆升,海陸變遷,改變了海陸分佈和亞歐大陸的輪廓,使得亞歐大陸成為最大的陸地,其東部瀕臨最大的海洋 太平洋,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東部和南亞成為全球最強盛的季風氣候區。加強了亞洲季風的強度 改變了季風的風向 改變了季風影響的範圍 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