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樣形散而神不散?怎樣打造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2025-05-13 21:35:32 字數 3668 閱讀 8148

1樓:匿名使用者

常常聽到有人說「散文、散文,不散不成文,它沒有規定的章法,所以比起其他的文體來,它最容易寫好。」真是這樣的嗎?其實這是對散文的一種誤解,散文之「散」原是相對於古代的「韻文」和「駢文」而言的,並不是散亂的意思。

雖然它比起別的文體來似乎更加自由靈活,可以不拘一格,信筆由之,但唯其如此,要寫好散文就更難了。因為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這「神」既是指貫穿全篇主題和情感脈胳,也是指籠罩全篇的韻味、情趣,它要求放得開、收得攏;表面上「散」,骨子裡緊;要在素樸自由的描寫中透發出一股雋永深長的情味,要做到這一點就很不容易了。所以,真正寫好散文很難。

那麼如何理解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呢?「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形式靈活自由、變化多端,沒有統一固定的格式。主要表現為:

1、「章法」散。行文從容自如,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無所不可,意到筆隨,結構靈活自由。

2、內容散。描寫的題材十分廣泛,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歷史未兆衫來,風土習俗,人文景觀,都可以寫,不受時空侷限,信筆所致,包羅永珍。

3、「筆法」散。可以兼用抒情、議論、描寫、敘述、夾敘夾議等多種表現手譽猜談法。所謂「神不散」,這「神」,首先是指主題思想。

一篇散文題旨要鮮明,集中,意氣要貫穿始終,總是圍繞(或以時間、或以空間、或以整理規律、共患難感情)貫穿始終,總是圍繞乙個主題來,放得開,收得攏。其次,這「神」,又包含著內在的韻慶碰味,情趣。一篇作品總有一種籠罩全篇的神韻,有的清新、有的雋永,有的華美,有的古樸。

當然,這一點是對於優秀散文的要求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欣賞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吧,雖然文章內容很廣,從交代家庭內部瑣事到南京出遊,再到父親叮囑別人送行,最後父親自己親自送行買橘等,這麼多的事都記敘在內,看似很散,但仔細分析其間事件的聯絡會發現,所有的事都是圍鍵皮繞表現父親對稿瞎差我的愛而安排的。父親對我的愛,以及後文表現出來對父親的思念,便是這篇文章的神。內容、結構、取材、範圍散,但是文章的中心(散文主要是表達感情),也就是感情不散,也就達到神稿了形散神不散。

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本人不清楚,呵呵!~~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怎麼理解?

4樓:果果就是愛生活

所謂 「 形散 」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構成篇也比較自由。

所謂 「 神不散 」 主要是說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

散文的主要特徵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現差腔胡在材料的選用、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的運用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蘊涵於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內在的,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神」是文章的靈魂、統帥,駕馭著看似散的「形」,並使之為「神」服務。

散文以材料而言,往往很「散」,譬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記》,文中涉及的材料有「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等,高山虛攔牧場的白天與黃昏等富有特色的「景」,也有「野馬、蘑菇圈、旱獺。

雪蓮」等天山特有的「物」,還有人跡罕至的「天然湖與果子溝。

天上、地下、動物、植物人物、動的、靜的無所不有。又如秦牧的散文《土地》,更是古今中外俱匯筆下,無所不包。除了材料涉及面廣,材料組織也往往很「散」,如郁達夫。

的散文《故都的秋》,從地域上看,文章寫了故鄉北平。

的各處,也寫了南國的廿四橋、錢塘江。

普陀山、荔枝灣。

從事物上看,寫圓蘆了古都的天空、底下的牽牛花。

槐樹的落蕊、秋蟬。

的殘聲、涼颼颼的秋雨以及奇特的棗樹等。其間組織的順序或時間或空間或時空交叉,信筆由之;再從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看,均融抒情、記敘、議論、描寫、說明於一爐,或靈動活潑,或沉鬱莊重,或雋永優美,或恢弘磅礴,五色俱有,風格各異。

5樓:竺禮籍醜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點。所謂「形散」,主要指散文戚畢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方法不拘一格。

而「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談仔前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絡,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乙個有機整體。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您含清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是指什麼?

6樓:漫閱科技

即散文由於其自由靈活的特點,在結構形式上顯得比較「散」,但優秀的散文總是「形散而神不散」,具有深刻的意蘊和凝練的主題。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散文都要借生活中的事件與人物,抒發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這種蘊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刻的思想意蘊,就是散文的「神」。東晉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虛構了乙個美麗而寧靜的理想世界,作者借乙個逐水行舟的漁人的行蹤,將現實與理想境界巧妙地勾通,完全採用記敘的寫法,不夾雜一句議論或抒情,在歷歷陳述桃花源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時,深深蘊藏著作者對世外桃源理想境界的嚮往和追求,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佳作。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背影》,乍一看來似乎只是隨意傾吐家常瑣事,記敘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但透過凝聚著感情的父親的「背影」和自己理解和愧疚的幾次流淚,抒發了真摯的父子之情。作品描寫的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但仔細回味分析,不難從中發現濃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寓意,這篇作品成為以至情傳世的散文名篇。實際上,散文的特點就在於以自由靈活的形式,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色。

散文:形散而神凝

7樓:愛創文化

散文 」 是個複雜的概念。 在中國古代,不論是不是文學,所有的書面文章一分為二,有韻為韻文,無韻則為 「 散文」。

現代的「散文」 是指文學散文,除詩歌、**、戲劇影視、說唱文學而外的所有文學作品都「散文」。在這其中,又將報告文學等敘事類散文和雜文小品文等,議論類散文而外的那種以抒情為主的優美小文單稱為「散文」。

形散而神凝,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廳襲品所應具備的內在品質。

散文之「 散 」—

取材之「 散 」 可以天南地北,古往今來。

文法之「 散」:時而敘述,時而議論,時而抒情,手法變化多端。

章法之「 散 」:可以情之所至,意到必隨。

筆法之「 散 」:可以以虛化實,聲東擊西。

散文的「 散 」,實際上是一種靈活自由、無拘無束,甚至可以說是「寫什麼都行」,「怎麼寫都行」。可以時而天上,時而地下,時而回顧,時而展望,信筆所至,包羅永珍。行文佈局從容自如,如行雲流水,可以娓娓道來,可以大幅跳躍,甚至可以蒙太奇組接。

用筆可夾敘夾埋伏慧議,詩文交叉,變化多端。

由於不受格律限制,散文的抒情比詩歌更自如,又由於不需要人物、彎答情節、環境的特定要求,散文的敘事比**更自由。

散文的「 散 」,不是散亂,不是一盤散沙,而是散而有序,形散神不散,或叫形散而神凝。一篇散文,不論題材和手法有多「 散」,但題旨應是鮮明的,意氣應是貫通的,其中的線索、焦點、立意應該是確定的,它可以以時間為線,也可以以空間為序,可以以事理聯絡為宗,也可以以感情流動為脈。

散文的「 散 」 與 「 不散 」,是形和神的辯證統一。形散,是信筆揮灑,生髮開去,得心應手。神凝,是意氣貫通,一脈相承,畫龍點睛。

優秀的散文寫出的是真、散、美。 所謂 「 真 」 是說寫景敘事中暢言真人、真事、真感情。所謂 「 散 」,就是形散神不散。

所謂 「 美 」,就是寫出內容上的情味之美,形式上的文辭之美。

一篇優美的散文往往在情思、理趣、格調、形神、文辭、氣勢等方面匠心獨運,展現出與眾不同、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形散神不散是什麼意思啊,「形散神不散」是什麼意思?

形散而神不散就是 形散神聚 這是散文的重要特點。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散還指它的表現方法不拘一格。組織材料,結構成篇也比較自由。神不散 主要是說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形和神兩者的關係 散 主要表現在材料的選用 材料的組織和表達方式的運用這些外在的形式上。...

那些甦醒的記憶散文,醒來的抒情散文

醒來散文 今夜的天空月亮不見了,月亮睡覺了。夢裡憂雲。潔白如煙的雲,似染了墨般的凝重。收攬起月亮的憂思,雨雪霏霏,那敲打在窗欞上的雨滴,如柳絮般飄灑的雪花。似在娓娓訴說,可曾記否?我月光的柔波,曾依偎你胸懷的廣闊 今晨的天空太陽出來了,太陽醒了。笑裡喚雲潔白如煙的雲,似擾猜鍵蟬羽翼般的輕靈,沐浴著太...

我打古鎮走過散文,我敲古鎮的門散文

散文隨筆 漫步古鎮 剛步入桃花潭入口,只是一些花紅柳綠的小橋流水罷了,還沒有一絲古鎮的氣息。當我們步行穿桐亮過那步玉公尺地時,那古鎮便映入眼簾,古老的氣味如萬馬奔騰之勢迎面撲來 抬首仰望一旁三公尺多高的小瓦屋,破損的瓦片橫七豎八地碎落在地上,屋頂光禿禿的,白色的石灰牆粉已被歲月的匕首刮落太多的 痕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