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劉學長
**摘要:古人關於科舉制對唐詩影響的兩派觀點皆不全面,他們忽視了詩擾攔啟歌創作技巧以外的層面。科舉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注人真實的情感,科舉影響著他們的詩風,豐富了讀書人的生活,開闊其眼界,增長其見識,還提高、鞏固了文人的地位。
古人在論述科舉制對唐詩的影響時主要有兩派觀點:嚴羽等人持肯定意見:「唐以詩取士。
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王世貞、楊慎等則不以為然,認為唐省試詩鮮有佳作,因而難以將以詩取士與唐詩之工掛起鉤來。兩者衡梁孰是孰非呢?
首先,嚴羽的觀點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因為進士科中雜文一項形成只考一詩一賦這個不成文的規定要到開元中後期,而唐詩在「開元十五年後」即「聲律風骨兼備矣」。因此歷史的真相應該是唐詩繁榮的現象投射到了科舉考試的內容中。
但詩歌這一專門之學的普及受益於科舉考試卻為的論。省試詩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律詩,且對聲韻的要求極嚴,歷來指責進士試的奏議往往指出「進士以聲韻為學」、「以聲病為是非」,這恰恰說明士子們至少可以通過練習作這類詩而熟悉詩的格律。省試詩的詞藻則要求「麗」而「新」,以「齊梁體格」為標準,那麼,語言的清新豔麗也就為士子們必須掌握的技巧了。
這兩項雖然遠遠不能構成優秀的唐詩,但卻不捨為學作詩的敲門磚。唐詩中五言律詩的數量最多就與省試詩的固定格式有直接關係。首聯、尾聯點明題旨,中間兩聯對仗工整,這似乎成了唐人運用最為自如的詩體。
有了這一基礎,哪怕作不出好詩,詩歌的鑑賞水平至少可以得到提高。元棋在《白氏長慶集序》中也記述其在浙東見到鄉村學校的學童競習歌詠,學習他和白居易的詩歌。這些都顯示了科舉為肥沃唐詩發展的土壤所作出的貢獻。
這種社會文化氛圍在漢魏六朝封閉壟斷的選舉制度下是難以產生的。
然而正如王世貞、楊慎所言,省試詩又有與講究風骨興味、異彩紛呈的唐詩背道而馳的地方。詩者,吟詠惰性也,自有別材別趣。而省試詩題目呆板迂腐、規則死板繁瑣,又有諸多禁忌,當然難以展現詩人的真才實學和生動真實的性情,於是就出現了全部唐代省試詩中只有一首半好詩的說法。
但嚴羽、王世貞、楊慎的視野畢竟都太狹窄了,他們皆忽視了科舉對詩歌創作技巧以外的影響。
科舉作為唐代知識分子生活的重要內容,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緩如注人了真實的情感。簡單地區分士子們因科舉而產生的情感無非是喜和憂。但或許是「窮而後工」的藝術規律的。
杜甫的科舉考試結果如何?
2樓:中地數媒
到長安後,杜甫參加了科舉考試,想通過科考走上仕途,從而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可憐生不逢時,當時朝廷的權相李林甫是乙個忌賢妒能的人,他向皇帝報告說參加考試的人沒有乙個稱得上是人才的。並大拍皇帝馬屁,說「野無遺賢」。
不得已,杜甫只好找其他的途徑。
文采出眾的「詩聖」杜甫,為何在科舉上會屢考不中?
3樓:阿陌陪你學文化
杜甫科舉屢考不中,非要說乙個原因的話大概只能解釋為造化弄人,多次栽在當朝宰相李林甫手上。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被譽為「詩聖」,其詩被成為「詩史」。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京兆杜氏乃北方大族。由於出身環境較好,杜甫年少時「不知愁為何物」。自幼聰慧,但生性頑皮,不喜在學堂讀書識字。
杜甫十八歲時,其父寫信要求杜甫參加科舉,入朝為官。杜甫認真思索後,竟留書一封便離家出走了。
開元二十三年,杜甫決定回家。開元二十四年,杜甫返鄉路過長安,參加了進士考試,但由於未經過系統練習,落榜。但杜甫由於志不在為官,並不在乎此次落榜。
西元741年,杜甫父親杜閒去世,由於杜甫沒有穩定收入,無法支撐家族,杜氏迅速衰弱,杜甫昔日「至交好友」也都與其斷了聯絡。在體會到人走茶涼之後,杜甫決心入朝為官,在官場為國效力。
天寶六載,杜甫三十三歲,因其年齡過大,身後又無家族支援,杜甫選擇參加制舉。制舉不同於科舉,其由當朝皇上參與,「不看年齡背景,只看品行文采」。
以杜甫的文采,入朝為官綽綽有餘。但不巧的是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勢力,硬生生讓所有參加制舉的考生落榜,用「野無遺珠」來搪塞皇帝。杜甫無奈只能另尋他法。
天寶十年,唐玄宗舉行祭祀,杜甫於天寶九年進獻的《大禮賦》得到唐玄宗賞識,唐玄宗命他待制集賢院,等候選拔。但不巧的是,主試官又是李林甫,杜甫再次失敗。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任命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本來杜甫不喜認為官職太小,但因生機問題只能無奈接受。好不容易入朝為官,沒當多久,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離京避難,失去官職。
4樓:一簾風絮
雖然杜甫文采出眾,但是一山還比一山高,肯定還有比他更出眾的文人存在的。
5樓:輕靈觸動
因為科舉主要考驗的是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思想,所以很多著名詩人都考不上科舉。
6樓:zero天秤
這和他的人脈關係有一定的影響,雖然杜甫很有才華,但是無人對他進行舉薦,這也是他屢考不中的原因,也說不定正是在這屢考不中的原因下,成就了杜甫這位「詩聖」之名。
在李杜之間,宋人為什麼選擇杜甫作為學習詩歌的典範?
7樓:網友
歷史背景,崇尚質實
文學角度,技高一籌
不管是杜甫還是李白,都是傑出的詩人,也正是由於兩個偉人的成就,為宋朝乃至當今產生了很多重要影響。杜甫這位憂國憂民充滿情懷的詩人,不管是在文學技術方面還是在方面都受到了宋人的一致推崇,他的影響力將一直延續!
8樓:小黑鍋
宋代文人的政治道德觀念十分濃厚,文學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選擇一位道德崇高的詩人來自作為學習典範是非常重要的。
9樓:小南學長
因為李白的詩歌太過張狂,相反杜甫的詩歌卻更加的沉穩內斂,道德品質更加的高尚,因此宋代人才會推崇杜甫。
10樓:王同學說球
宋人之所以學習杜詩是因為杜詩更加規整,更有章法可尋,反觀李白的詩則以想象、才情稱著,這些是學詩者無法學得的。
11樓:科普小星球
李白詩歌代表了浪漫主義,而杜甫則是寫實,造句、謀篇等方面都有空前的成就,宋人就把杜詩當做典範學習。
李杜之間,宋人為什麼會選擇杜甫作為學習詩歌的典範?
12樓:左眼看歷史
這樣的環境下,宋朝的軍事實力只會越來越差,最後只有被別人暴打的份。後來的皇帝想改變都沒法了,士人當道了,想去當武官的基本就沒有了,能當文官幹嘛當武官。而且宋朝商人地位也慢慢高了起來,當兵還不如當個私營企業家呢。
追捧杜甫的詩也只不過是文人安慰自己罷了。
13樓:秋風體育
因為宋朝當時被外敵侵擾,被壓著打,杜甫的詩是憂國憂民的,更符合現實。
14樓:忻燁華
李白的詩屬於浪漫主義,都是那種自由大氣的風格,不適合普通大眾,而杜甫都是現實體裁,更能契合大眾心聲。
15樓:難掩的喜
因為他的作品很完美,韻律性很強,通俗易懂還不失文雅,是一種完美範本。
有許多著名詩文的誕生與科舉考試有關唐朝詩人張繼落榜後就曾因觸景生情寫下過
16樓:不曾明瞭
楓橋冊絕謹夜泊》。
相傳,張繼落榜後非常鬱悶,便前往蘇州散心,投宿於寒山寺旁的客船。從傍晚到夜裡張繼一直站在船州基頭望著巨集棚蘇州城,心境悽清,隨口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不但讓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讓後人記住了懷才不遇的詩人張繼。
臺灣新文學發展期的詩歌創作有哪些
從30年代初到日本人無條件投降,大約15年的時間,為臺灣新詩在日本法西斯殘酷的高壓和 下頑強地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學與日本的 皇民化文學 逆流,進行了生死搏鬥。尤其是1937年6月15日,日本 下令在臺灣廢止中文,宣佈一切中文報刊全都停廢,改用日文。對中國文學進行了致命摧殘。但是具有反侵略傳...
隋煬帝讀什麼音,隋煬帝詩歌創作的文學史意義何在
隋煬帝讀音 su y ng d su y ng d 569 618 即楊廣。公元604年殺父楊堅自立為帝。後徵集大量民工,修成大運河,修建宮殿和西苑,修築長城,開闢馳道。公元618年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縊殺。sui yang di sui 隋 yang 煬 di 帝 隋煬帝楊廣,隋朝第二任皇帝,他是...
陸游的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哪幾個時期?各有什麼風格特點
陸游是一位創作 來特別豐富的詩人,自集中存詩共約9300餘首。學者多將他的詩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46歲入蜀以前,這一 時期集中現存詩約200首左右。據其 跋詩稿 他曾將42歲以前的詩 去十之九 故早期詩刪去頗多。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淳熙十六年 1189 65歲被劾罷官時,前後近20年,存詩240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