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全書中的邏輯學是小邏輯嗎
1樓:驚奇船長
是的。大部頭的《邏輯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邏輯」,是黑格爾在寫作《哲學全書》之前所寫成的。大邏輯裡面的闡述,引用材料較多,但思想並不成熟;並且內容分佈不均勻。
而哲學全書中的邏輯學部分,也就是「小邏輯」,代表了黑格爾哲學中比較成熟的邏輯思想。小邏輯中,精簡了大部分材料,但其哲學思想卻是更成熟的。故而一般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中,都以小邏輯為準。
具體可參見中文版《小邏輯》的序言。
2樓:張拾伍
是兩本書,《小邏輯》算是《邏輯學》增進版吧。
黑格爾的小邏輯和精神現象學那個更難讀懂
3樓:網友
理解黑格爾寫的內容,要建立兩個觀念:
1、他沒有準確定義乙個概念,而是大段的詮釋概念,如同乙個人進入了夢境,也看到了很多現象,然後這些現象留存的感覺表達出來,所以,按照現代哲學的高標準來衡量沒有任何價值。
2、符合市場需要的辭藻、句式堆積。如同現在很多玄幻**有市場一樣。黑格爾把夢境般的精神實質從各種角度進行詮釋,本身是一種現象,構造了表象的多樣性與一種複雜性,這種複雜性給讀者提供了理解力的挑戰。
所以要理解黑格爾的學說,必要建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領略最高的哲學成就,在理性的高度上反觀他的學說,例如掌握了聯絡理論,能夠運用聯絡理論去分析,會清晰的認知到,黑格爾的學說是一種病態的存在,越讀讓人越迷惘。
例如在精神現象學的第二章:「一、事物的簡單概念 在知覺裡,"這乙個"就被設定為非這乙個或者為被揚棄了的,因而它就不是無,而是乙個特定的無,或者乙個具有內容之無,亦即這乙個無。在這裡感覺成分仍然存在著。
但是已經不象在直接確定性那裡,作為被意謂的個別東西,而是作為共相或者作為特質而存在著。揚棄在這裡表明它所包含的真正的雙重意義,這種雙重意義是我們在否定物裡所經常看見的,即:揚棄是否定並且同時又是儲存;無,作為這乙個的無,儲存著直接性,並且本身是感性的,但卻是乙個具有普遍性的直接性
經聯絡理論分析,其實這段話試圖表達一種極空統一關係,從聯絡的最直接的具象表達出來,而具象從抽象衍生,所以具備普遍性。然而在黑格爾的意識中,精神沒有分化,所以採用了自己感性的、經驗式的語言表達成普遍性的直接性。而「無。
本身是感性的」,無非是說有機空元素能夠被感知,通過統一關係確認的意思。
從高度理性的標準來評價的話,垃圾學仍是垃圾。各種各樣的垃圾包含了足夠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也許這是許多人神往的原因。
這樣的評價應該在完全掌握了聯絡理論之後發表,請勿模仿,否則非理性的評價有詆譭嫌疑。
黑格爾的哲學怎麼那麼難學,幾乎沒什麼看
黑格爾難學其實是公認的。相比較於康德結構清晰 層次分明的三大批判體系,黑格爾的哲學確實難。學習康德看很多導論性質的書就瞭解得差不多了,在這方面鄧曉芒做的普及工作很好。而黑格爾就很難像康德那樣將主要內容濃縮,然後將體系予以羅列。因為黑格爾本人是很強調歷程的,他認為概括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 都是僵死和無生...
100分的哲學問題 如何讀懂哲學家黑格爾的著作
我想讀黑格爾的話,最好先從小邏輯開始讀,雖然精神現象學是他最早的作品,但是其是作為他本人預設好的整個自己的哲學大廈的序言而寫的,而且原著中涉及較多當是時代背景 如當時正是拿破崙騎在馬背上的精神象徵時代,順便說一下,而當黑格爾得知拿破崙 之後極為痛苦 所以難度較大。既然如此,讀小邏輯,有三塊東西,存在...
解讀黑格爾的說的一句話,急
在黑bai格爾的時期,中國正處於乾 du隆和道zhi 光的交替期,dao儒家文化在版最後的時光中,中國封建社權會以三綱五常為綱,所有的律例和制度都圍繞著所謂的道德進行,在上層階級中,中國的封建統治階級堅守了最嚴格的道德,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傳統中國觀念的詮釋,在另一個意義上,為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