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貪吃的原因,佛說不要貪食,這句話怎麼解?

2025-05-05 01:25:10 字數 3209 閱讀 4430

1樓:塞光輝

乙個人的妄想心越重 就越能吃 也能消化 當然這樣他也就會比較昏沉 因為五穀雜糧的的濁氣 都會使人昏沉 除非你修行的非常好 吃多一點也能夠氣化掉。

最根本的方法是多在修行上坦團下手 誦經持咒 唸佛拜佛 隨著你的定力增長 自然就會少吃 也會厭離食物 乙個好的修行人 他的內心對任何耐銷食物 水果 美味 都一樣沒有興趣 吃飯極為簡單 只為充飢和資身養道 在乙個就是多瞭解一些佛經關於食物過患的開示 佛經裡很多 比如佛在遺教經裡說 若比丘生病 當減食 食不知量 是修行者成就的極昌信遊大障礙 先在理論上苛責飲食 另外也可以經常思維觀想食物如同糞便 擺放在盤子裡 冒著熱氣。。。這個方法的效果對於很多人 都非常有效 可以試一試!

佛說不要貪食,這句話怎麼解?

2樓:每日修一善

貪吃貪睡貪色,都不利於身體健康,也不利於修行。

飲食,要適可而止,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挑食。

佛教中的貪念?

3樓:張三**

分類: 社會/文化 >>宗教。

問題描述:出家人都要求不要有貪念,這是人所共知的事。而且出家人都向往西方極樂世界(聽乙個和尚說,在極樂世界裡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麼在這裡我想問,這不算貪嗎?如果有人跟我說這不是貪,而是理想,那請你不要在這裡留言。

因為我覺得從某種方面來說理想=貪,而且出家人本身就是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他們追求的不是個人幸福而是要大眾脫離苦海。

解析: 打比方說我現在在上知道,很餓。我祈求佛祖中午讓我有乙個饅頭青菜吃。

為了有這個福報,我開始多問題,去幫助那些求知的人。到中午我肯定有饅頭青菜。然而如果我祈求中午有隻龍蝦,有牛排。

這就是貪您說佛祖會給我麼?既然在極樂世界中你想要什麼就要什麼,這也是相對的呀,換句話說我們都跳出輪迴,榮登極樂證明我們修行已圓滿,也不會要龍蝦牛排。

佛家如何對治貪吃?

4樓:匿名使用者

請看完,記載在雜啊含部。

三。七。一、食經:本經敘述由於四食而生純大苦聚,四食之因,乃由愛而來,愛之因,為受,受之因,為觸,觸之因,為六入處。六入處滅故,觸會滅,乃至純大苦聚會滅。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乙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四種食,會資助利益眾生,使眾生能得住在於世間,攝受而長養。那四種呢?所謂。

一、粗摶食(以物質為食,可分多少餐次段落而食,故屬段食)。第二為:細觸食(感觸喜樂等事,以長養身,故屬觸食)。

第三為: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願,也就是思心所相應之意欲由之而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故屬思食)。第四為:

識食(識為執取身心與愛染相應之識。此識會執取身心,使眾生身得以維持,故為識食)。

此四種食到底是以甚麼為原因?為甚麼會集?為甚麼會生起?

為甚麼會有感觸呢?(為甚麼會有相互關係而生起的呢?)這些諸食,就是所謂由於愛之因,愛之集,愛之生,愛之觸而生起的。

而此愛,到底是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觸的呢?所謂愛,乃由於受之因,受之集,受之生,受之觸而生起的。此受到底是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觸的呢?

所謂受,乃由於觸之因,觸之集,觸之生,觸之觸而生起的。此觸到底是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觸呢?所謂觸,乃由於六入處之因,六入處之集,六入處之生,六入處之觸而生起的。

六入處之集,就是觸之集,觸之集就是受之集,受之集就是愛之集,愛之集就是食之集。由於食之集之故,會有未來世之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之集。像如是的,純大苦聚,於是會彙集,反之如這六入處之滅,則觸就會滅,觸滅,則受會滅,受滅,則愛會滅,愛滅,則食會滅。由於食之滅之故,對於未來世之所謂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均會消滅。像如是的,那些純大苦聚都會告滅。

佛說此經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5樓:青蓮荷花藕

貪吃一定就會貪睡的。看看《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有教導怎麼對治。

佛教說的貪怎麼理解

6樓:潛川如斯

貪嗔痴出處於佛教,稱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7樓:極地綠洲與故事

佛教說的貪比我們平常所說的貪範圍更廣一些,它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過分慾望。

8樓:網友

佛教說的貪,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自己可以接納,不是自己的,不要伸手去拿,拿了就屬於,貪。

佛說的貪念是什麼

9樓:黑色

只有「貪瞋痴」,沒有恨。

貪,就是貪婪,貪吃、貪財、貪戀權色,都是貪。

瞋,就是恨,包括嫉妒、怨恨、憤怒等類似情緒。

痴,就是「邪見,把不正確的當做正確,把正確當做錯誤,按佛經的話就是「顛倒眾生」

佛經所說的邪見,主要指2個,1是,不知道有輪迴就認為沒有。2是不知道有佛性(常樂我淨、菩提心。

般若、彼岸等)就認為沒有。

貪佛法的後果。

10樓:匿名使用者

理解精進與貪佛法之間的區別區別:貪佛法裡面帶著有煩惱,要有目的,有企圖,有好處,如果什麼好處都沒有就不幹了,都是附帶名聞利養在裡頭才肯幹;而精進是什麼都沒有,還拼命努力幹,所作所為真的是犧牲奉獻,是為利益眾生,為成就自己真實智慧,成就自己德行,絕對沒有名利在裡面,絕對沒有企圖在裡頭。兩者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首先要斷煩惱,貪瞋痴慢是煩惱,不但學佛從這兒下手,儒家教人也從這下手。看儒家教學,《大學》裡面講的「格物致知」,這是講真正用功,從**下手?格物,然後再進入致知,再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順序不能亂。

什麼叫格物?司馬光說得好,印光大師也說得好,印光大師的說法是跟司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慾望,對物質享受的慾望;格是什麼?

格是革除,要把物質慾望要把它革除掉,這就是斷煩惱!然後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

真正智慧現前,意就誠了,意誠之後,心就正了,看看儒家講這套功夫,也從斷煩惱下手。佛法更講的清楚,破煩惱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煩惱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講沒有差別,要能夠懂得。

佛說緊張的原因,緊張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緊張多少因為有恐懼,是一種情緒,佛教叫心所,是心識的一種所有法。恐懼的原因是來自我執,對自我的執著。佛講無我,其實我是人類的一種錯覺,僅僅是一種概念。人錯誤地把,身體,感受,思想,情緒和意識誤認為我。當通過修行,從錯覺中甦醒,證得了無我,那就不會再有恐懼,也就不會再有緊張。自心不淨,還未徹悟,還被境...

佛說幾次相遇才能有同學緣分,佛說今生遇見的人都是有緣的人,愛人同學親人還有友伴!

你還是參照這首 bai膾炙人口的民謠du吧 百年 修得zhi同船渡,千年修得dao共枕眠 回在一起坐船,彼此不說答話,尚且需要百年的緣分,那麼在一起唸書,耳鬢廝磨,又不產生愛情,只是同窗情誼,那麼至少也是300年以上的緣分吧!佛說今生遇見的人都是有緣的人,愛人 同學 親人還有友伴!每個人來這世間都是...

佛說慈悲那什麼是慈悲心呢,佛說的慈悲到底是什麼意思

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慈悲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說的 慈悲 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教語。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悲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菩薩的境界。一切眾生皆是我父,一切眾生皆是我母。這個觀點並非是假想出來要求自己的,而是宇宙本來的真實,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的緣分。如果看過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