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望月描寫的是哪裡的風景,杜甫的 望嶽 描寫的是哪座山

2023-01-23 22:10:06 字數 6366 閱讀 5091

1樓:

望 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

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首句「岱宗夫如何?

「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

「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

「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

山的熱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

「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是萬家團聚,天下團圓的日子,可是,處於兵荒馬亂年代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他的一次中秋節卻過得異常艱辛、悲慘。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

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唐王朝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適逢中秋,詩人陷身囹圄,望月思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依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人陷身長安,擔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身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刻骨銘心的相思和憂心忡忡的顧慮。妻子寄居鄜州,望月懷人,今夜無眠;自己陷身囹圄,憂心如焚,一籌莫展:兩地相思,一樣離愁!

「今夜」暗示往日的「同看」,以樂襯哀,倍顯悽清。

小兒女涉世未深,不諳世事,當然不會懂得母親「憶長安」的辛酸、苦楚。一個「憐」字,有慈父對兒女的思念、憐愛和擔憂,更有對小兒女天真幼稚,不能為母分憂的惋惜和遺憾。「憶」字更是含意深遠,耐人尋味。

安史之亂以前,詩人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受飢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憶長安」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

詩人想象,妻子憶念長安,望月懷人,望月愈久,憶念愈深,及至夜生寒露,霧氣氤氳,浸溼雲鬟;月照中天,清輝四射,玉臂寒涼。妻子在擔心、在憂慮丈夫處境如何,是否還活著……近乎凝固的步月懷人形象,演繹出一段辛酸悽美的情思。同時,「雲鬟香霧」、「玉臂清輝」又見妻子形象的清麗悽美、楚楚動人,更烘托出詩人的懷想、眷戀。

詩人企盼團圓,企盼安寧。「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什麼時候夫妻才能並倚「虛幌」(薄帷),團聚敘舊,對月舒愁呢?寄希望於茫不可知的「未來」,更顯惆悵。

全詩借月抒情,不是抒發一般的夫婦離別之情。詩人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不難看出,杜甫「獨看」的淚痕裡滲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昇平的理想。

他的相思苦情浸潤了天下苦人的辛酸,具有濃郁的時代色彩.

3樓:繽紛大千人文

應該是《望嶽》

描寫的是泰山的風景。

杜甫的"望嶽"描寫的是哪座山??

4樓:你好嘛

杜甫的《望嶽》描寫的是泰山。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白話翻譯: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原文:《望嶽》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擴充套件資料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5樓:法國波爾多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

杜甫的《望月》全詩怎麼寫? 30

6樓:合夥人金林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所著: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白話文:東嶽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白話文: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白話文: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白話文: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擴充套件資料賞析:二十歲後,杜甫開始了漫遊生活。他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並在洛陽與李白等同時代的著名詩人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

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

《望嶽》表現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抱負,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望嶽》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7樓:不會飛的肥豬

《望嶽》——唐代詩人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挾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彷彿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譯文東嶽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8樓:匿名使用者

《望月》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9樓:寒瑾落兮

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以自照

杜甫的望月詩

10樓:三國之長空

一、杜甫沒有題為《望月》的詩,與之相應的,選取如下兩首,請選用:

1、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2、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二、擴充套件知識:

1、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歷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閒,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

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2、作品特點: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 。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

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

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3、藝術影響: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杜甫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

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描寫天狗望月的句子怎麼寫,描寫天狗望月的句子20個字

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隻可愛又神奇的天狗,落在平坦的山頂上,目不轉睛地看著月亮。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哈哈。記得采納 哦 巨大的陰影籠罩在了山峰的上空,明亮的月球形成了一個血色的光環,而那黑暗如一隻巨犬,向著月光吞噬而去!只見月亮的血亮光芒瞬間缺了一個小邊,像被吞吃一樣逐漸被蠶食,黑暗越來越盛,大地...

絕句描寫的季節是春季嗎,絕句 杜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

杜甫的那個嗎?春天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絕句 杜甫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描寫的是初春之景,兩隻黃鸝鳴翠柳,翠柳是初春之景 窗含西嶺千秋雪,山上雪還沒有融化,也3是初春。拓展資料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

描寫石林風景的詞語,描寫風景兩字的詞語

山清水秀 煙波浩淼 山高水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陡峭險峻 氣勢雄渾 魚翔淺底 鳥語花香 鬱郁蒼蒼 無限風光在險峰 山花爛漫 五嶽歸來不看山 溪水潺潺 水光漣豔 山色空朦 夜靜春山空,鳥鳴春澗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煙鎖長河 群山疊形容四季特點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