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苦短,唯歡喜是依歸

2023-01-01 12:50:12 字數 5658 閱讀 2036

1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2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註解——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 以萬物為芻狗:

此句有兩種解說。一說,天地視萬物,如芻草狗畜。另一說,「芻狗」是古代祭祀時使用所用茅草紮成的狗,祭後則棄去。

《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說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為輕賤。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

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3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吧: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義,它把世間萬物都當成無所謂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眾生平等。

5樓:牛寶寶啊翻滾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具體釋義如下:

1、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商務印書館2023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2、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

"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

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3、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

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4、2023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下一句是什麼啊?

6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道德經·第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時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悲憫,對待百姓也像芻狗一樣,聽其自然。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7樓:小荷才露尖尖角

天地不用智慧萬物只是虛設聖人不用智

百姓順其自然

8樓:time張政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凡人不仁,以萬物為奴僕

9樓:匿名使用者

我記得《誅仙》上面也有怎麼一句話的~!那上面好象說的是個厲害的祕籍什麼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11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

全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囗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2樓:匿名使用者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13樓:龍傲天屠宰者

眾生有罪,盡你我皆同謀。這句不是《道德經》的原話,而是出自電影《武俠》。但我喜歡把這兩句話合在一塊。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按照佛教思想,老子說的對嗎?

14樓:aaa**王

說的對! 宇宙真相就是這樣的 大道是寬巨集的,同時也是冷酷的。佛家的大慈大悲說的亦是如此。

慈,仁慈寬厚。悲,指宇宙不斷誕生生命,同時又不斷淘汰生命的特性。宇宙能容納萬物,同時又對萬物置之冷漠,任其生滅,這也是大道的個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下一句是?

15樓:僪元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16樓: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到底是什麼意思?

17樓:進前向

首先咱們要知道,人屬於天地,就必定要順應天地執行規則.天地執行規則相對於人肯定是正確的.下面再來看解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要連在一起理解.

要做聖人就要效法天地,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就應當以百姓為芻狗,才能順應天地規則.芻狗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它指代沒有自我思想.就是佛家說的自性.

萬物相對天地是沒有自性的.百姓相對聖人也應當沒有自性.

這裡就是講治國之道,具體怎麼讓百姓為芻狗,道德經另外的章節也和這句相互呼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的執行規則,和拉風箱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裡用比喻來解釋上一句.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你不動風箱,就沒有風,你拉動風箱,就有風出來了. 虛即是空,屈 指手臂彎曲,拉風箱手臂要彎曲的,不屈就是沒有拉動風箱.

這裡用動靜結合來比喻天地執行之道,聖人治國之道. 聖人治國就要達到拉風箱一樣的效果, 聖人一動百姓都動,聖人喊停,百姓都停,這就是治國之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承上句的, 天地規則用語言很難講清楚,還不如少說,自己悟去吧.這裡的中是相對上句的多.

18樓:

出自老子道德經,開明盛世也許會覺得這是誑語,但是暗世亂世就顯得特別有用。在開平盛世,是非分明,百姓安居樂業,誠實勤勞善良有才能的人得到社會的推崇,這些人受到社會認可。但亂世暗世就不一樣,是非不明,百姓生活艱難,善良誠實勞動得不到大家認可,反而更容易收到欺負和戲弄,正如現在老實人老吃虧。

我們如果誠實正義深入己心,在暗世那我們看世界和處世就很煩惱和不適,我們會身心壓抑。這也許是老子說這句話的原因吧,我們被聖人散播的誠實善良禁錮,生活的不快樂。他說這句話不適讓大家不去真誠正義勤勞向上的活著,而是我們在亂世要守護自己,看得開,不要被兼濟天下的思想控制了,內心的善去投入社會,自然會受傷八百遍,所以暗世不如守虛,守好自己,不要讓善跑出來傷害你,儘管他本來是好的。

19樓:一行白雁遙天幕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意思為: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仁」在這裡解釋為「親私」,也就是說天地與聖人對萬物沒有偏向,只是讓他們順其自然地發展,無為而無不為。

20樓:昔琪華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21樓:超神用六神

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看作草扎的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看作草扎的狗。

可以理解為: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22樓:

天地公正無私,對世間萬物沒有偏愛,只是讓他們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體現了道家重自然的思想。

23樓:森林裡的馬

芻狗,似乎是古時祭祀所燒的東西。所以可能就比較好解釋了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下一句是什麼?

24樓:手機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 下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5樓:戶曲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表達的是何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老子 道德經 第五章。全章內容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所謂 天地不仁 其實並不完全是說天地不仁義,而是指天地不會偏愛。這一點,大抵是有產生這一說法的時代背景的。我們知道,老子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何統一在道德經體系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今本 道德經 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而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總的來說 就是天道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以萬物為芻狗是第一層面,而第二層...

物,萬物也 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 可以換成什麼成語

說文 中寫道 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可以換成成語 龐然大物,龐然大物 p ng r n d w 解釋 龐然 高大的樣子。指高大笨重的東西。現也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強大但實際上很虛弱的事物。出自 唐 柳宗元 黔之驢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成語 氣衝斗牛 解釋 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