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於什麼地方,端午節起源於哪一年?

2022-11-23 00:05:25 字數 4102 閱讀 8766

1樓:雋如往昔

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

所以《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

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

「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慾」。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

他首先引了吳均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閭大夫,謂日:「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龍所憚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端午節起源於哪一年?

端午節的來歷

2樓:檸檬一家人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3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4樓:貴高馳史飛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23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23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起源簡介

5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6樓:我是鋼鐵的化身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

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

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

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裝置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端午節起源於何有何歷史淵源

7樓:小獅子娜娜時代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五月節。現在的端午節,是合併了穀雨、夏至等古代所有的「五月節」的一個「節日兩極分化」的產物。 可是年深月久,人們大多忘了節日的起源,只留下儀式的末梢——吃。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端午節的來歷

8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端午節的來歷是什麼?

9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10樓:竺樂蓉耿樺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11樓:接華皓完頤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古代屈原為楚國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為想盡快把屈原打撈上來,人民爭先恐後地划船尋找(後來形成划龍舟);因為怕江裡的魚餓了會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米團餵魚(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粽子)。

端午節是起源什麼時候的

12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端午節的地方習俗,端午節的地方習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 五毒餅 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 踏柳 山東省...

端午節的對聯關於端午節的對聯,端午節對聯大全關於端午節的對聯

九子粽 五彩絲。天中節 地臘辰。日逢重五 節序天中。天中令節 地臘良辰。蘭湯試浴 蒲酒盈眉。釵符艾虎 蒲劍蒿人。門幸無題午 人慚不識丁。艾旗招百福 蒲劍斬千邪。撫辰逢地臘 建午屆天中。保艾思君子 依蒲祝聖人。海國天中節 江城五月春。酒酌金卮滿 盤盛角黍香。千古諍臣罹禍 爾今屈子開顏。憶曹娥兮江上 吊...

端午節含義,端午節象徵著什麼意義?

農曆五月初五,俗bai稱 端du 午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是 開zhi端 初 的意思dao。初五可以稱為端專五。農曆屬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 與 午 通,五 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 重 五 端陽 中天 重午 午日,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