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遊牧民族,為何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漢朝卻要大力養馬

2022-10-02 13:25:23 字數 6010 閱讀 4678

1樓:蠶子加銀子

馬少。由於在古代我國可以養馬的地方只有西北和背面,但是這兩個地方一直是被遊牧民族佔著的,相應的中原就沒什麼馬,而一般交戰的時候,讓砍馬腿這種操作,正常情況下連主將都是不捨得的,因為養活一匹馬是不容易的,如果打勝仗了,可以把馬俘虜過來。

2樓:王者小祁君

因為漢朝的人並沒有羅馬人那麼強壯,所以需要藉助外力來打遊牧民族。

3樓:

羅馬並不是只用步兵,為了適應不同戰場和不同的人,會帶上大量功能不同的輔助兵,其中包括大量外籍僱傭兵。

面對遊牧民族,為何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漢朝卻大力養馬?

4樓:高中任老師

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漢人就是比較擅長騎馬,羅馬人則比較擅長步兵。

5樓:牧馬人

面對遊牧民族羅馬人有步兵就行了,而漢朝最大力養馬,因為羅馬人隊的步兵太少。

6樓:帥到被人砍路過

羅馬人有步兵就行了,是因為羅馬其實比較小。那個時候**有漢朝這麼大漢朝肯定要大李陽嗎?去往新的地方啊,不然非常的不方便。

7樓:回憶那悲傷的痛

名字都叫遊牧名族肯定以牛羊為主,漢朝因為地形的原因只能夠進行養馬,而羅馬人因為地形與漢朝不同,適合步兵

8樓:喬見萱寶

各對各的地形,像羅馬人的地形對於遊牧民族擁有步兵就夠了,而漢朝因為地形原因,不適合步兵作戰,因此只好全力養馬。

9樓:小貓不吃醋

他們知道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的民族更加強壯強大,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10樓:職場微微

因為漢朝的地形原因只適合養馬來作戰。啊,羅馬人根據地形有步行兵就足夠了。

面對遊牧民族,為何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漢朝卻要大力養馬?

11樓:可愛小鐵錘

因為兩個國家在地理地形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的。

12樓:雲中鳥人

羅馬人都是很強悍的,而漢朝人相比就比較羸弱,所以要養馬,才能與遊牧民族打仗。

13樓:伯納烏國王

文化不同,羅馬對外作戰不需要馬屁,而漢朝經常對外作戰,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14樓:可愛芹子丶

首先是因為兩國情況不同,而且遊牧名字在我們這,一般都是馬背上的國家。養馬有利用作戰長途奔襲。

15樓:學習小呆

地理位置不同,擁有的兵種及戰鬥方法都不太一樣。

16樓:

因為我們中國人的領土面積是在是太大了。

面對遊牧民族,為何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漢朝卻要大力養馬?

17樓:想念的念念

可能是戰鬥方式不同,漢朝認為養馬了能更好的對抗遊牧民族,羅馬人的步兵方面卻認為自己實力足夠強,不要靠馬來跟遊牧民族戰鬥。

18樓:董公子財經

面對遊牧民族,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是因為羅馬人只是防守,漢朝之所以大力養馬,是因為漢朝要把他們趕到大漠深淵去。

19樓:大漠飛鷹笑

作戰的物件不同,自然戰法不同。羅馬所面對的敵人多以步兵為主,而漢朝就不一樣,匈奴人地勢開闊面積廣大,如果採用步兵戰法,效率不高,所以騎馬就成為最有效率的戰法,

20樓:職場解惑七七

羅馬人有步兵就行,漢朝卻要大力養馬,因為前者需要防守,後者需要進攻。

21樓:

因為步兵跟馬也是兩種概念,漢朝大力養馬肯定也有他的想法跟作用。不然沒事找事玩啊。

長城怎麼建成的?

22樓:匿名使用者

長城是中國勞動人民通過不懈的努力建造而成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

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2023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儲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

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臺連線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蹟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嶽山至沁陽,總長近500幹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幹米;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幹米;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米;北長城長約650幹米。

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幹米。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干米。至今,散佈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蹟仍處處可見。

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幹米。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米。

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幹米;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幹米。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的偉大工程奇蹟。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幹萬立方米。

如用來鋪築寬l0米、厚35釐米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週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

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複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複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幹裡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效能和柳枝的牽拉效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幹多年風沙雨雪的衝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

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定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

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臺,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資訊。 長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內外,就演出了許多壯麗的歷史活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役就在這裡發生,許多改朝換代事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郭中國歷史都是在長城內外寫就。

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湧現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豐富了長械這座豆古建築的文化內函。戰國時代李牧在趙國主待修建長城並利葡長誡抗擊匈奴侵犯,立下豐功偉績,開創車代壁壘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謝印,為紀念他的功績,後人在雁門關修築斧牧洞以為紀念,至今詞堂遺址尤存。

23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前後持續達兩千餘年總長度超過100000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蹟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類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來,生產發展起來,為了防止野獸和洪水的襲擊,他們在部落的周圍深挖成溝,疊土成牆來保護氏族成員的安全,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長城就是從史前文化的壕溝和土牆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的,這也就是的雛形。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了相互防禦,保護本諸侯國的領土不受侵犯,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長城,最早修築的是楚國的方城和「齊國巨防」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後魏燕秦等國也紛紛修築長城,但是,這些長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沒有連線起來,我們稱它為「地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就地取材」是工匠們在修築長城過程中總結出的一條寶貴經驗,為了避免長距離的運輸,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質條件下,採取不同的建築材料,比如在沙礫多的地方就用沙礫堆積而成,而在黃土高原上,就用黃土夯築而成。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脅,搔攏,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同時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築長城,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擴充了許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巨集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四個朝代修築的長城都超過了一萬華裡,它們分別是秦漢金明,而唯數漢長城最長,它東起遼東,西抵鹽澤,長約二萬餘里。秦始皇在繼位期間統一了度量衡,鐵權就相當於現在的砝碼。

地處甘肅玉門關的戈壁地帶缺少黃土,這裡的長城是用一層蘆葦和一層沙礫闡隔鋪築而成,由於蘆葦和沙礫中有的鹽和鹼,當鹽和鹼分解凝固,牆體就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雖經兩千年風沙的襲擊,至今還堅如磐石。

「一片石關」位於河北撫寧與遼寧綏中的交界地帶,由於它有九個門,所以又稱為「九門口」。由於在修築長城的時候要經過一段水路為了排洪洩水保護長城而修建的。素有「京東首關」之稱。

大家看到我左邊的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您後方的是甘肅的嘉峪關,它是明代長城最西端,這面是山西代縣的雁門關。

北魏、北齊、東魏、北周都曾修築過長城,進一步說明了長城是各族人民勞動創造的結果,隋朝曾六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唐朝國力強盛,未曾有過修築之舉,宋朝修築長城為了抵禦遼和西夏的攻擊,金長城是少數民族建立**集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條,長約5000裡,金長城以壕溝著名,元朝未曾有過修築長城之舉。

元朝和清朝都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為何元朝滅亡如此迅速

因為元朝統治很苛刻,因此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 縱觀歷史,亡國多半是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殘暴,不得民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援,自然而然無法長久。另外一個,元朝曾經依靠戰爭的手段不段的擴張疆土,一方面造成經濟上的損耗,另外一個也不符合天道,自古以來,侵略者都是不會長久的。樓上的瞎說什麼,元朝的崛起是因為宋朝...

為什麼沙漠遊牧民族要穿黑色的衣服啊

過去我對這個事也很不解,後來cctv10的原來如此有一期專門解釋了這個問題。雖然理論上黑色吸收熱量,白色反射光線,但是在沙漠裡白色的衣服並不能很好的阻擋紫外線和陽光的照射。在黑色布料下的空氣比在白色布料下的空氣熱得快。但與此同時,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提供了更多的陰影,這樣減少了陽光直接照射到 另外,很...

遊牧民族的天喪就是把死人拿去喂鳥

你說的應該是 是蒙古族 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人死後把屍體 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 或者其他的鳥類 獸類等 吞食,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迴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的分離,是異次空間的不同轉化,人推崇 是認為拿 皮囊 來餵食禿鷲,是最尊貴的佈施,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 捨身佈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