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丈夫理應建功立業

2022-09-23 03:40:13 字數 1145 閱讀 5260

1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是《大學》上的東西,這個正好我最近正在看四書五經.諸書中皆將「致知,在格物」譯文為「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說學習知識、獲取能力的方法在於窮究事物的規律.只有瞭解了事物的根本,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從容地駕馭事物,才能通過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把握達成自己的目標——也就是獲得了做事的能力.

也有人反駁這種說法,我你給列出來 《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物」一詞,無論是宋儒之解,還是今人之注,皆講錯了;乃至翻遍所有能能翻之諸書,亦未見合理妥切之解釋,乃致本人早前也解釋得有偏差,經解《南華經》方有新悟,故公諸於眾:「格」者,窮究也,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精思」,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禪那」;現在所說的「揣摩」一詞,在我小時候的老人們都將其叫做「格摩」,假如一個人在那裡思謀著什麼事,別人一定會說「你楞在那裡,格摩什麼呢」.「物」者,事也,色也,故直解為「事相」,也就是「如何去做」;譬如「物色人選」一語.

將此二字合成「格物」一詞,就是「在如何去做的事相上去窮究」,或者說「去窮究心行當初是如何形成的」.或許有人疑惑而提出各種反駁的理由,現依原文而疏之:從「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一路下來而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這就說明「其知」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的基礎.

那麼「其知」應該如何去得到呢?原文自答說「致知,在格物」也.「知」者,知道也、明瞭也,顯然是指我人的靈明覺知而言也;既然是指「靈明覺知」而言,「格物」自然也就是指「去窮究心行當初是如何形成的」 了,前面的原文中不是說過「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嗎?

這個「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功夫,就是指「格物」而言呀!請注意,「明德」是目標,「致知」是目的,「格物」是手段(又名功夫).大學這本很深奧,但是我看了一遍,就不看了,那根本是孔子所謂的「聖人」的幻想,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古今無聖人.

現在看的《大學》大多都是附帶的宋朝朱子,朱熹的註解.而且被朱熹分了篇章.不如《論語》好.

2樓:喧囂中的塵埃

所以先修身吧,然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離我輩凡夫俗子太遠了

3樓:子木寧靜

然後你想表達什麼呢(๑• . •๑)

求上聯!下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書育人敬業樹棟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對聯 下聯是 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上聯四者是遞進關係,一 二樓雖能對應,但此層遞進關係顯然沒注意到。上聯 博學 慎思 篤行,達仁心 語出中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是上聯,因為 下 是仄聲字。上聯 修身 齊家 治國,平天下 下聯 嗜煙 縱酒 冶遊,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能做到嗎

修齊治平。小的時候就懂,當時的想法是這就是一順邊而已,修完了齊,齊完後天下平。到大了之後一想啊!這東西誰也做不成。修身齊家只要按步就班的做。都可以做到。到了治國平天下的時候。那就像挾泰山以超北海,非不欲實不能乜。有時候想想老祖宗說的話。未嘗不是天真了一些?當時天下大概就指中國黃河流域一片地區吧?你說...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道家 儒家 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不盡相同。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修身的過程是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修身是本,齊家 治國 平天下是末。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 墨子則要求做到 志功合 興利除害 平天下。現代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