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提及「仁」這一點的,有哪些地方

2022-09-21 10:30:13 字數 3833 閱讀 6555

1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詳細翻譯,理解含義就行

《論語》中提及「仁」這一點的,有哪些

孔子在論語中對「仁」的解釋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而不單指同情友愛

3樓:匿名使用者

「仁」包括了對任何事的態度,對上司當「仁」就是忠心;對雙親當「仁」就是孝心;對窮者當「仁」就是憐心;對人才當仁就是平等,等等,總而言之「仁」體現了孔子對人和事的態度

4樓:匿名使用者

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統計,在《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顏淵曾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意思就是說,通過自己約束自己的慾望以達到禮的要求就是仁。顏淵繼而問到求仁的具體途徑,孔子答到:

「非禮勿聽,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上)。以上的對話表明,在孔子看來,「仁」是離不開「禮」的,「禮」是求「仁」的行為標準和必由之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學家所宣揚的「滅人慾」。

這說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慾)的存在,但同時更強調對己的剋制。也就是說,孔子一方面承認「仁」是以人慾為基礎,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人慾不是「仁」也不能自動達到「仁」,要達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須對人慾進行剋制即「節慾」,從而使一切行為都符合禮制(復禮)。

孔子認為,人之患在於慾望太多,欲多則無剛,因而「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他還強調:「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意思就是說:

剛強、堅韌、樸實、謹言,就接近於仁了。而這些「仁」的特徵都是不屈於人欲的表現。

《論語》里仁篇中關於「仁」的大概理解

《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5樓:喵喵喵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古文今譯: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2、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4、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譯: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

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5、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能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損害仁,而應捨生忘死來維護仁義。」

7、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文今譯:子夏說:「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絡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6樓:zora奇奇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志士仁人。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于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裡,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

老師只回答兩個字,愛人。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係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7樓:紫陌寒煙林林

回家健康可口可樂急急急

孔子《論語》中仁有哪些特點,舉例說明

請用論語中的一句原話簡單闡釋仁的含義

8樓:小白鳥的世界

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統計,在《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說,「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顏淵曾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意思就是說,通過自己約束自己的慾望以達到禮的要求就是仁。顏淵繼而問到求仁的具體途徑,孔子答到:

「非禮勿聽,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同上)。以上的對話表明,在孔子看來,「仁」是離不開「禮」的,「禮」是求「仁」的行為標準和必由之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學家所宣揚的「滅人慾」。

這說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慾)的存在,但同時更強調對己的剋制。也就是說,孔子一方面承認「仁」是以人慾為基礎,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人慾不是「仁」也不能自動達到「仁」,要達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須對人慾進行剋制即「節慾」,從而使一切行為都符合禮制(復禮)。

孔子認為,人之患在於慾望太多,欲多則無剛,因而「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他還強調:「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意思就是說:

剛強、堅韌、樸實、謹言,就接近於仁了。而這些「仁」的特徵都是不屈於人欲的表現。

解釋《論語》中"仁"的概念與內涵

9樓:會說話的鍋

高中《論語》選讀:什麼是「仁」?(一)

10樓:黑鷹兩千職場之家

論語中對仁的定義非常清晰與直接:

剛、毅、木、訥。近仁

在《論語》中,提過幾句關於「仁」的思想,幾句關於「禮」的思想?

11樓:麥瑤市琬

孔子在《論語》中,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雖然涉及的物件包括了禮義忠恕勇孝恭敬等廣泛的領域,但是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然而禮卻過於廣泛難說幾句。孔子最為重視《詩》《禮》。禮是外在的手段,又是內在的人倫道德。

所以,孔子對他的兒子伯魚說:「不學禮,無以立」。禮是立之本,而知禮、學禮在儒家的思想裡是人走向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和準備。

仿句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仿句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一點光芒是不會暗淡的.它將一直亮著,正像一個親人的眷顧,正像一個友人的關懷,那樣不離不棄.這一點熱愛是不會減少的,它將永遠存在,正像一種溫暖的情誼,正像一個熱情的希望,那樣給人力量。仿句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一份忠誠是不會潰...

存在一點的極限不等於這一點的函式值嗎

存在的,不是連bai續函式的情du況下可以做到zhi 比如在普通的函式daoy x的基礎上調版整一下,取x 1時y 2,其他權點y x 從函式影象上來看就是隻有x 1這個點跳出來了 那麼這點兩側的極限都是y 1 limx 1 但實際函式值是y 2 極限是無限趨近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值 存在例 y c...

作文我引以為傲的,這一點我引以為豪作文

雞蛋是論個的,不論只。這一點我引以為豪作文 細伢子託管託教bai中心 全託班 高捷du時光荏zhi苒,轉眼間,六dao年的小學生活就結束了。回首回過去,答有許多的事情至今依舊歷歷在目,讓我感受很深。最令我興奮最令我引以為豪的一件事,是我的作文發表在刊物上。那是小學五年級時,我的一篇習作 我喜歡 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