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為知知,不知為不知。你講不出就不要亂胡說

2022-05-14 20:20:12 字數 4792 閱讀 1349

1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小時候學習《論語》,老師總喜歡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這樣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裝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一直以來都覺得這種解釋怪怪的,後來通過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才發現這句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其所蘊含的道理更為深刻,遠非知道二字所能解釋。

臺灣大學的曾仕強教授在講《易經》時,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根據別人的認知程度來說話,來表現自己的認知,而不能根據自己的認識程度來要求別人達到與你一樣的水平,否則就會人與人之間很難溝通。同時,還提出了;三季人;的概念,也就是;冬蟲不可與夏語;的意思,按現代的話說來,就是你不可以對別人說那些已經超過別人認知水平的事或話,否則就一定無法溝通,搞不好還會讓你受到意想不到的傷害。對於曾教授的理解,仔細一想,也確實很有道理,就像當年的哥白尼,雖然提出的;日心說;是正確的,但以當時人的認知水平,根本就理解不了這個理論,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燒死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我非常欣賞曾教授的理解,相信這應該是孔子當年說這句話的一個意思,但根據我對古代文化的理解,當時的人們已經有非常完善的辯證觀點,並且看問題的辯證思想以及包容性和完整性已經遠遠超過了當今國人的思維能力。因此,用辯證的思維來看,除了;冬蟲不可與夏語;外,另一層意思就是;冬蟲不知夏語;,也就是說,有很多我們聽不明白話,看不明白的事,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認知程度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而並不是這些東西是假的,或者可以換句更為現代的話來說--事物並不會因為我們不瞭解而不存在。

綜合以上兩層意思,可以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理解為--人要清楚的瞭解自己以及所面對的人的認知程度,並且根據自己以及對方的認知程度來進行合理的交流;不說超出對方認知程度之外的話,也不做超出對方認知程度之外的事,對於超出自己認知程度的話和事,都不要輕易的不相信或與對方爭論,這才是真正的知,才是真正的明事理,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近些年來,經常聽到大量的對孔子、對儒家文化、對傳統武術、對中醫等古代傳統的批判與辱罵,也有很多朋友氣急而與這些人發生爭論的事;事實上,這都是不知這句名言的原因,前者是因為認知程度太低,不瞭解,也無法瞭解,所以會產生誤解,這應該來說是很正常;後者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認知程度已經超過了對方,你所理解的東西,對方根本理解不了,你爭來爭去也是無濟於事的。如果真瞭解了這些道理,對於很多事情都是可以一笑了之的,曾仕強教授曾經說過,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至少可以多活十年。我想,真要是能在人生之中處處用到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多活十年,人生也會多了很多的樂趣,處理各類事情及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會產生質的變化。

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由於文化、經歷、眼界的不同,都會存在著認知程度的差異,正因為認知程度的差異,所以才會產生矛盾。而如果能真正的瞭解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相信不管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國際爭端上,都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都能共同得到進步,而不是做一些無謂加無知的爭論與爭鬥。包括現在所說的意識形態的差異及文化的差異,最終都是認知的差異,要平衡認知程度的差異,唯一的辦法就是多些包容,包容人所知,包容人所不知。

在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類似的事情,時有同事反映客戶不好溝通,後來我總結了一下,之所以不好溝通的原因,是在於我們的同事太過於專業,而且策劃設計人員非常的有創意,可以說他們在專業上一點都沒有錯,然而,這中間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太過於有創意了,而我們的客戶並不專業,他們的認知程度根本也我們的同事是不對等的,溝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了;每次聽到這樣的事我都在想,現在只是不好溝通,如果早幾百年,說不定要拿你當哥白尼一樣祭天了(玩笑)。其實,遇到這樣的事,只有兩個辦法,第一,想辦法讓客戶的認知水平與你達到一致;第二,按客戶的認知水平來調整你的創意。當然,如果有些東西確實太過於超前了,覺得根本無法讓別人一時認知到,那就不要說出來,什麼也不要說,一切讓時間來證明,只要人類不斷的進步,總有一天大部分的人會達到這樣的認知程度的。

對於自己認知程度以外的事物,最好保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否則很多時候會是怡笑大方,更讓人覺得無知。因為對於一些大部分人都無法認知的東西,真正認知的人也不願意和你解釋太多,一方面是會覺得說了你也不會相信,另一方面也會覺得對你說是對牛彈琴,沒有任何意義。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所有的人與事,淡定、從容,這就是孔子的智慧,這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樓:陽光的讓夢想飛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吧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要貧空捏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原文及翻譯

3樓:匿名使用者

原句: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

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

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

語音助詞。

出自:《論語 為政篇》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

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

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4樓:趣味電影說

1、原文出自《論語十則》,原文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翻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擴充套件資料: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5樓:瀧淵忻書竹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shadow6787948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原文及譯文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麼辦。

」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

「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

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     【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原文】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

「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論語上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好孩子啊

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有點類似不要不懂裝懂的意思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應斷句為: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子路,告訴你!理解客觀事物,僅僅瞭解事物已經發生的現象和事實不能算真正瞭解;我們知道事物發生必有我們不清楚的根源(知之不知),要透過現象找到事物本質;有現象必有規律,我們不知道事物未來的現象,但我們要總結出事物的發展規律(不知是);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瞭解事物(知也)。

請翻譯成英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

when you know a thing,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this is knowledge.to say you know whe...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什麼道理,你做到了嗎,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道理是 人在面對自己不會的問題時,一定要擺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裝懂 弄虛作假,學習也是一樣,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虛心向人請教。人只有做到了這一點,那這個人才能進步,才能成熟起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是是什麼意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智慧。語出孔子 論語 為政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知 通 智 原文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