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下一句是什麼

2021-05-04 05:07:10 字數 5287 閱讀 1461

1樓:十三丿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一句,沒有下一句。

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明智的態度。指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

出自《論語.為政》中的「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具體原文如下: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聞曰:「何為**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樓:莉兒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3樓:溫文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無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求為可之.

4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9)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

楊伯峻: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錢穆: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李澤厚:孔子說:「子路,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詳解:以上三位及通常的斷句都是「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鍵的問題是「由」究竟指什麼?是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孔子**「子路」?

在「由知、德者,鮮矣!」一章中,已經否定了「由」指「子路」的一貫說法,本章也如此。關於這點,現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析。

在《論語》中,孔子一貫稱呼子路都有一個固定用法,就是「由也」。例如「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由也升堂矣!

未入於室也!」、「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等等。

而且這種語法現象並不單單用在子路身上,《論語》中孔子也一貫用「回也」稱呼顏回,例如「賢哉,回也!」、「回也,非助我者也!」等。

特別這一句,把子貢也捎上:「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

」由此可見,這是《論語》中的標準用法,把「由」當成「子路」,絕對是胡來。本id現在將一個兩千多年來一直延續的語法錯誤給糾正了,「由」絕對不能當成「子路」。還有,「知之」的「之」究竟指什麼?

通常的翻譯都把這「之」給掩掉不翻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原文不直接就用「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拋開語法問題,通常的解釋同樣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聰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如果真是這樣,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這樣一臺機械,它有如下程式:它只回答關於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的問題,而答案只有兩個:知道和不知道;然後它嚴格地被設定成按固定程式的知道與不知道來給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

如此解釋,是典型的愚民把戲。一個問題就可以把這種把戲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為什麼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知道與不知道的可判別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這個可判別性都不能被判別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還知道不知道什麼?

這類把戲,和前面各種「魯式」把戲一樣是同種同源的混蛋邏輯。

正確的斷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其實,本章的「由」與「知」,都順著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來。「由」,蹈行、踐履,用一個更常用的詞語,就是「實踐」;「誨」,教導;「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這裡泛指一切人類。

「知之乎」,「之」,指代「由誨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實踐所教導你而有智慧。

「知之為」,以知而為,依智慧而實踐。

「為」,「偽」也。何謂「偽」?非先天,人為也。所有的創造、創新,都是人為,沒有人為,何來創造、創新。「為」,就是「由」,就是現實人的現實實踐。

「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實踐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為」,而此智慧,與原來「由誨女」而有的智慧,經過了「知之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為」,相對前面的「由」,也是進一步的實踐。

「不知為」,不以知而為。

「是」,復指上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對此進行論斷及歸納,「這是」、「這就是」的意思。

在「天地人」結構下,道家的「無為」立場,對「人為」抱有極大懷疑。何謂「無為」?無人為也。

道家相信「天地人」結構中有一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進而假設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因此要返樸歸真,要能嬰兒,進而要破除一切人為刻意,諸如此類。儒家是不會假設什麼先天自然之道的,儒家不相信任何脫離現實的所謂智慧,不相信有什麼先天的智慧先驗地存在,更不相信只要找到這種智慧就一通百通、成聖成仙。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由此可見,孔子和馬克思還是這樣心心相印。在上一章中,強調了「由」與「知」的問題。

這一章就是要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是「知」的基礎,沒有「由」,無所謂「知」;但「由」離不開「知」,依「知」而「由」而「為」,才有新「知」,才有創造、創新,而這才是最根本的智慧。而這最根本的智慧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由人的歷史實踐而有的。

而且,這種實踐而智慧,智慧而實踐的過程就是「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本身。

白話直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實踐教導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進一步實踐,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實踐而有的智慧進一步實踐,就不會有新的智慧。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原文及翻譯

5樓:匿名使用者

原句: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是知也。」

翻譯: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

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

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

語音助詞。

出自:《論語 為政篇》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

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

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6樓:趣味電影說

1、原文出自《論語十則》,原文為: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翻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擴充套件資料: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孔子對誰說的

孔子對子路說的。意思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出自 論語 原文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 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 即對待學問的態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擴充套件資料孔子主張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並且時常複習它,不也是快樂的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它就是不知道它,這是智慧。學習知識並且時常複習它,不也是快樂的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大致意思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件高興的事嗎?知...

請翻譯成英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

when you know a thing,to hold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this is knowledge.to say you know w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