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麼

2022-04-20 07:25:43 字數 5907 閱讀 9633

1樓:匿名使用者

我推薦一本書,書名叫「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張世英教授寫的,系統介紹康德的」 純粹理性批判「 的,很不錯的,我看見的是80年代出版的,好象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的,不知道現在有重印的沒有。

2樓:日理星辰張老師

回答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3、判斷力批判:

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親親 可以參考一下

3樓:真我的風采

鄧曉芒先生的書不錯,您可以看看,還是比較好懂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康德的書很羅嗦.

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麼?

5樓:愛看小

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

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

3、判斷力批判: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6樓:重要的是髮型

康德:永不過時的思想巨人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偉大的哲學體系,即《純粹理性批判》(2023年)、《實踐理性批判》(2023年)和《判斷力批判》(2023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

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讓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柏拉圖以來年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

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能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呢?

實際上人只能感知物體的某些特性,例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對物體也就無從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

物體還有其他從屬特性,例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張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

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道: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那麼,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呢?

因此,只有在人的頭腦中,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才是可能存在的。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確實存在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即又該怎麼辦?

在康德以前,哲學家簡單地把這個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是一致的,這是因為上帝願意這樣安排。但問題是:

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給徹底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認為,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呢?

康德將這一思維方式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在哥白尼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都繞著地球轉,而哥白尼卻認為,我們所處的地球在圍繞著其他星球轉。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哥白尼式的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認為,其實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實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與時間。存在於時間與空間裡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卻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純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將其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構架在這些原則之上的。

《純粹理性批判》是研究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2023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回答的是倫理學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簡單地解釋,康德告訴人類:

我們儘自己的義務。但是,什麼叫做「盡義務」?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命令」:

「無論做什麼,都應該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律。」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限制,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在道德方面具有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

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話,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的結束並不是一切的終了。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最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2023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力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7樓:日理星辰張老師

回答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3、判斷力批判:

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親親 可以參考一下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地說,純粹理性批判是認識論問題,即人為自然立法。

實踐理性批判是道德哲學,即人為自己立法。

判斷力批判是美學。

康德的哲學是一次哲學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構成了哲學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向。

9樓:

《純粹理性批判》的物件是人的知性的認識能力,總問題是人的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實踐理性批判》的物件是人的道德實踐能力,對一般實踐理性進行批判,包括日常的一些具體的、世俗的那些目的,那些目的行為;《判斷力批判》的物件是人的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

10樓:匿名使用者

《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三部著作。

11樓:玉樹不哭

i dont now

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別批判什麼?

12樓:來自龍泉山顏如冠玉 的石竹

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批判」並不是指對某些錯誤思想的否定那個意義,這裡的「批判」相當於「考察」。因而《純批》指的即是「對純粹思辨的理性的考察」,《實批》指「對實踐主體之理性的考察」,《判斷力批判》指「對審美判斷和反思判斷的考察」。

13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的哲學著作主要是「三個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是講它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判斷力批判》是講美學的,而《實踐理性批判》則是講他的道德哲學的。

在他看來實踐理性具有某種行動能力和功能,它能通過規範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動,繼而使人達到自由。可見,康德所理解的實踐僅僅是一種道德行為,沒有脫離倫理實踐的範圍。

14樓:日理星辰張老師

回答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3、判斷力批判:

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親親 可以參考一下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是什麼

15樓:日理星辰張老師

回答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福。3、判斷力批判:

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親親 可以參考一下

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麼?

16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永不過時的思想巨人

康德的「三大批判」構成了他偉大的哲學體系,即《純粹理性批判》(2023年)、《實踐理性批判》(2023年)和《判斷力批判》(2023年)。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

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讓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柏拉圖以來年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問題,首先要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係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

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能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麼會一致呢?

實際上人只能感知物體的某些特性,例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對物體也就無從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

物體還有其他從屬特性,例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張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

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別讓人進一步問道: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那麼,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於我的頭腦當中呢?

因此,只有在人的頭腦中,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才是可能存在的。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於接受這一觀點該怎麼辦?也許確實存在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即又該怎麼辦?

在康德以前,哲學家簡單地把這個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是一致的,這是因為上帝願意這樣安排。但問題是:

我們怎麼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給徹底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認為,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呢?

康德將這一思維方式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在哥白尼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球都繞著地球轉,而哥白尼卻認為,我們所處的地球在圍繞著其他星球轉。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哥白尼式的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認為,其實我們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實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與時間。存在於時間與空間裡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卻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純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將其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構架在這些原則之上的。

《純粹理性批判》是研究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2023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回答的是倫理學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簡單地解釋,康德告訴人類:

我們儘自己的義務。但是,什麼叫做「盡義務」?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命令」:

「無論做什麼,都應該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律。」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限制,但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在道德方面具有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

如果真能做到有道德的話,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的結束並不是一切的終了。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最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2023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力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嗎

你好,這個我也不太清楚啊,請問什麼 是康德的道德情感呀,建議你可以說清楚一點。望採納哦,謝謝!牟宗三誤解了康德的 道德情感 概念嗎 樓上的說bai法有失偏頗。第一,du權威性。zhi鄧曉芒是國內公認的康德哲學權dao威,其 專中三大批判,是鄧曉芒和楊祖陶屬花了十年時間才搞出來的,這兩人的盛名不是一般...

關於瀘州三大文明行動的作文,關於瀘州三大文明行動的作文200字

地球是我們 抄的家園,我們有襲責任和bai義務去愛護她du,保護她 而保護環zhi境首先就是要保dao護還地球上的植物,可是有許多人認為只有在植書節那天才會想起種一些植物和保護花草樹木,假如說一年只要求植一次樹甚至還不能堅持的話,那麼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會變成什麼樣呢?我能夠想象出將會是荒涼,光禿禿的一...

買了兩週的元寶樹(大盆),樹中間大批葉子變黃並迅速乾枯。外部葉子沒多大變化。室溫25度

有可能是養護不當造成的。盆栽花卉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和花卉本身的原因出現萎蔫現象,使花卉生長受到抑制,嚴重者會使花卉枯死,必須採取措施及時進行養護和復壯。下面是各種花蔫原因及應對措施。一 旱蔫 花木長期乾旱未能夠及時澆水,從頂端開始向下萎蔫,枝幹皮層皺縮直至全株枯死。在這種情況下,要對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