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明明是東吳贏了,為什麼還是東吳

2022-02-06 10:28:41 字數 4986 閱讀 1721

1樓:匿名使用者

夷陵之戰明明是東吳贏了,為什麼還是東吳先遣使請和?

三國三國,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是三方博弈,而不是簡單的敵我雙方博弈。既然是三方博弈,那麼當其中一方比較強勢,擊敗了一方,另外一方就會有所動作。三國之間會相互牽制,而不會坐視其中某一方獨大。

蜀漢從取得益州開始,綜合實力就在日益提高,到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擊敗曹操大軍,奪取漢中,蜀漢一方的實力達到頂點。漢中戰役剛結束,關羽就開始從荊州出兵,北伐襄樊,為曹仁,擒于禁,斬龐德。連曹操都開始有遷都以避其鋒的打算了。

在這時候,孫權一方就坐不住了。孫權眼看著劉備步步為營,曹操步步後退,難免有脣亡齒寒之虞。孫權這時候主動選擇了背叛孫劉聯盟,而與曹操結盟,共同對抗劉備。

從曹操的角度來說,在赤壁之戰吃虧之後,到他去世前,總共五次主動進攻孫權,也讓孫權壓力非常大。到建安二十二年,孫權遣使請和,與曹操達成暫時的和平。這時候,曹操才又掉頭去和劉備爭鬥漢中。

所以,孫權眼看著關羽北伐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便主動向曹操輸誠,表示原意出兵進攻荊州,以解曹仁之圍。當然,從孫權的角度看,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幫曹操,而是奪取荊州。之所以要向曹操示好,是為了避免萬一在荊州陷入僵局,曹操在江淮方向也主動進攻孫權。

此後,孫權偷襲荊州得手,全取荊州,擒斬關羽,並且傳首洛陽。曹孫聯盟一時之間進入蜜月期,簡直可以說是如膠似漆。

表面上看,擒斬關羽之後傳首洛陽是為了嫁禍給曹操,向世人表明,他偷襲荊州是受曹操唆使,但反過來看,同時也給劉備預留了臺階,劉備如果原意接受現狀,就應當繼續與曹操為敵,而不是以孫權為敵。

但劉備的選擇是不肯接受現狀,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斷然率軍出川,想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張飛報仇。這不僅是因為劉備軍中有大量荊州將士,不能輕易放棄荊州,更是因為,從實力上看,孫權比曹操更弱,是更容易擊敗的物件。

然後就有了夷陵之戰。陸遜能在夷陵擊敗劉備,已經很大程度上是僥倖了,如果能追擊,擴大戰果,當然會追擊,絕不會含糊。

事實上,吳軍也並不是沒有追擊,而是追擊了之後,看佔不到什麼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

《三國志·先主傳》

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秋八月,收兵還巫。司徒許靖卒。

這就是說,雖然在夷陵遭遇大敗,但並不是全軍覆沒,劉備還是收合離散,仍然有一部分,至少從秭歸後撤,在永安駐守,是有能力阻擊吳軍進攻的。

不僅追擊的吳軍前來相持了差不多兩個月,看著佔不到什麼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而且,還有能力分兵平定叛亂。

而且,這時候,蜀漢趙雲得到吳軍追擊而來的訊息後,也主動出動接應。但實際上吳軍跑得比趙雲還快,來救援的趙雲還沒到永安,追擊的吳軍已經自己撤退了。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三國志·先主傳》

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遣將軍陳曶討元,元軍敗,順流下江,為其親兵所縛,生致成都,斬之。

而且,先主駐守白帝城之後,害怕的不是蜀漢,而是孫權。

《三國志·先主傳》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明明是孫權一方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為什麼劉備都還沒慫,孫權先慫了呢?原因很簡單,後方不穩了,曹魏要進攻東吳了。

這時候曹丕剛繼位,而且已經篡漢稱帝。一開始,孫權還表現得很誠懇,曹丕也立孫權為吳王。但是曹丕堅持要求孫權送任子入朝以示自己是真投降,而不是緩兵之計,孫權就不同意了。

曹丕大怒,下令伐吳。

《三國志·吳主傳》

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請注意這個時間點。

這一年的年初,劉備開始出兵進攻東吳。孫權卑詞厚禮,以求曹丕支援。

到六月,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劉備收集殘軍,退駐永安。吳軍乘勝追擊到永安。這時候,孫權態度就變了,不聽曹丕的了,激怒了曹丕。

九月,曹丕下令同時在荊州和江淮兩個方向出兵伐吳。孫權一看曹丕滅吳的決心很大,頓時亞歷山大,感覺自己頂不住了。所以,孫權一方面派兵防禦,一方面再次向曹丕認慫,同意送任子等。

到十月,孫權就不能不向劉備認慫了。因為這時候形勢變了,對孫權來說,如果劉備也同時再次出兵,進攻東吳,東吳就很難頂住。

事實上,劉備這時候確實也動過這個心思。

《三國志·陸遜傳》

吳錄曰: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雲:「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

」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劉備並沒有趁人之危進攻東吳,報夷陵之戰的一箭之仇。別說這是因為劉備仗義,不是他不想,而是因為他這時候確實沒有這個能力,做不到。如果真打算幹,他就不會寫信刺激陸遜,而會直接幹起來了。

咬人的狗不叫,愛叫的狗不咬人,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陸遜回信的意思就是不接受劉備來信的調戲,直截了當的表示,你不就是想罷兵求和嗎,直接說得了。

所以,十月,孫權遣人向劉備認慫請和,劉備表示同意。這就意味著,劉備承認他自己目前沒有能力大規模進攻東吳,只能自保。

冬十一月,大風,範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殺獲數百。

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十一月,東吳軍隊受到曹魏的進攻,出師不利。到十二月,就趕緊和劉備又結盟請和了。

第二年正月,曹魏方面曹真繼續進攻,吳軍防禦。到三月,魏吳雙方的戰爭還在持續。但不久之後,曹丕主動下令撤軍了。就在這個月,劉備去世,諸葛亮秉政,蜀吳重新正式結盟通好了。

(就好比現在中、美、俄之間互相制衡似得 望採納)

2樓:可靠的桃花扇

夷陵之戰後,曹魏進攻東吳,孫權要和蜀漢重新和好,對抗曹魏

東吳已經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為何不趁勢滅了蜀國?

3樓:南國北丶

公元222年七月,蜀漢和東吳發生了一場夷陵之戰,這一戰蜀漢敗得很慘,然而在這次戰爭之後,東吳卻沒有選擇乘勝追擊,這是因為當時蜀漢雖失敗但勢力也不是很弱,更重要的是當時曹魏也在虎視眈眈,如果乘勝追擊,實在划不來。

這場夷陵之戰發生的時間,僅僅只是在劉備稱帝三個月後,這時劉備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攻打東吳孫權,氣勢洶洶,這場戰爭的失敗使得劉備勢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同時的東吳的實力也受到很大的損傷,如此一來,在旁邊看戲的曹魏政權是非常開心的,這兩家打的越凶越讓曹魏開心。

這場戰爭之後,東吳守住了荊州,劉備失敗逃跑,這時東吳有著機會去向前進軍,直接選擇消滅了蜀漢政權,再與曹魏爭奪天下,如此一來少了個競爭對手豈不是美滋滋?

但是這不太現實啊,這戰爭的影響肯定是雙方的,劉備元氣大傷,這東吳也不會好到**去,其實若是再發動戰爭,誰輸誰贏也不是一定的,大概也就五五開吧,這種情況下,東吳怎麼敢輕易發動戰爭呢?

最重要的是隔壁觀望的曹操啊,老奸巨猾,看這兩人剛打完夷陵之戰,就來東吳搞事情,這讓東吳慌了,趕緊派人去向蜀漢求和,劉備也同意了這一請求,之後的40多年,東吳和蜀漢的聯盟一直處於穩定狀態。

4樓:公子羽說

硬戰能力有限,攻城能力有限。

西蜀疲弊,不如東吳富裕。奈何人家的兵能打。孫權兩次打敗蜀國都沒有動過兵刃,一次是關羽走了他來偷,一次是放火燒。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好事,但是這麼做的前提不能是你不能戰。比如楚懷王派劉邦項羽攻秦,懷王覺得劉邦比較厲害,靠吹b就能讓那個城投降,項羽總是屠城。但懷王不知道的是,項羽屠城是因為他能攻下那座城,劉邦只能吹b是因為他沒能力。

如果東吳具備滅蜀的能力,那最佳戰略就不該是滅蜀,而是攻取合肥。因為曹操為了說動孫權幫著打蜀國,把淮河的守軍撤走了。這時候打合肥曹操的中原腹地就完全處於被動狀態。

東吳就可以複製朱元璋的神話了。

而取西蜀只有一條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曹魏伐蜀有五條路任君選擇,孫權入川只有一條路,堵死了你就進不去,同樣你堵死了他也出不來。

但是東吳軍隊的作戰能力連一條路都堵不死,必須先誘敵深入然後找個機會火燒。火燒赤壁之後,孫劉聯盟奪個樊襄合肥都費勁,為什麼火燒聯營之後劉備就守不住四川了?

孫權偷荊州地第二天,關羽辛辛苦苦打下的樊襄,沒捂熱乎就丟了。對面的曹操已經死了,他兒子新官上任就奪回了一座城。

5樓:羅羅羅羅小七

東吳大獲全勝後沒有順勢滅了蜀國,其實是明智的選擇,因為當時蜀國的實力並不弱,雖然東吳實力也很強,但是旁邊還有曹魏在虎視眈眈,如果貿然乘勝追擊的話,可能會造成自己的老巢不保,這樣一來兩敗俱傷。

6樓:職場解惑七七

東吳已經在夷陵之戰中大獲全勝,但是卻不趁勢滅了蜀國,一是因為東吳當時也是損傷嚴重,二是因為蜀國的地理不好進攻。

7樓:庾桐欣

因為如果吳國滅了蜀國的話,他是沒有辦法自力更生,那你知道吧,就是他沒辦法,在就是魏國的夾擊下生存下去,所以他只能所以他只能就是就是就是就是就是連蜀抗抗胃,因為當時是魏強,所以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8樓:風行天下之夜

因為東吳真沒那兩下子,在晉朝衣冠東渡以前,江南的特點是地廣人稀,三國中,魏蜀兩國動不動就20萬一上人的國戰,而東吳經常是隻能拿出5萬人還沒騎兵,可以說東吳地盤雖大,實力卻最弱,是最不可能統一他國的。

更何況蜀漢雖然戰敗,也不是幾個月就能滅掉的,不能速滅,就意味著魏國會插手戰爭,東吳不敢打

9樓:

滅蜀是虧本買賣,孫權不會這麼傻吊,蜀有山川之險,你滅蜀,曹魏可買撿人頭呀

10樓:呵呵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一旦吳兵深入蜀地,魏國趁虛攻之,則吳國先亡,脣齒之勢一旦破裂,屆時天下只剩弱蜀和強魏,憑藉強大軍事力以及地理位置,魏國只需兵分兩路,一路進攻漢中,一路走水路由夷陵西進,蜀兵少,首尾不能相顧,堅持不了多久,加上蜀主劉禪的懦弱以及宦官進讒言,恐怕很快便能佔領益州全境。

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失敗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 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七月,因東吳背信棄義從後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戰死,張飛間接死亡,悲憤之下的漢昭烈帝劉備決定出兵攻打東吳,但在陸遜指揮應戰下,吳...

最後明明說的是在0 01上顯著相關,但是為什麼相關係數r求出

pearson相關性指的是兩個變數間線性相關強弱的程度,其絕對值越大表明相關性越強。但顯著回相關答與線性不顯著相關並不矛盾,說明總輻射與貴州api顯著相關,但並不顯著線性相關,應該是因為兩者的相關性為非線性的。相關係數為多少時顯著性明顯 這裡主要關注兩個資訊就夠了,一個是n,那就是你的樣本容量,比如...

占星學是偽科學嗎,星座占星明明是偽科學,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信

星相學的由來 星相學,或稱占星術 astrology 是星相學家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 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方術。星相學認為,天體,尤其是行星和星座,都以某種因果性或非偶然性的方式預示人間萬物的變化。星相學的理論基礎存在於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大約600年間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