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出山後輔助劉備打的勝仗是什麼

2022-01-19 20:36:01 字數 6051 閱讀 5474

1樓:313傾國傾城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次大勝仗。

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2樓:火雲雜談

第一個勝仗是火燒博望坡

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諸葛亮出山後輔助劉備打的勝仗:

1、火燒博望坡

2、火燒新野

3、赤壁之戰

4、取荊州(三氣周瑜)

5、收服馬孟起

6、漢水之戰

7、彝陵之戰

之後七擒孟獲

3樓:錦狐皓月

諸葛亮的最開始的功勞在於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形勢,如果初出茅廬最大功勞應該是極力促成了孫劉聯盟共擊曹操,挽救了劉備勢力,開始了隆中對中三分天下的征程。

還有一個小事件,就是劉琦求計於諸葛亮時候,諸葛亮讓他去江夏,使得劉備在後來赤壁之戰中多了一萬人的有生力量。雖非無意,但也是不可忽視。

火燒博望坡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家言。

他開始時期的軍事貢獻應該是派遣大將,在赤壁之戰期間趁亂攻佔了荊州四郡即零陵、武陵、長沙、桂陽,讓劉備有了容身之所。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

三國志中:赤壁之戰

5樓:

正式裡面,諸葛亮有輔佐劉備打過勝仗麼?雖然劉備打仗不怎麼樣,不過肯定比諸葛亮強多了

6樓:活著的三國

應該是赤壁之戰。人們習慣認為諸葛亮的「初出茅廬第一功」是火燒博望坡,但這個說法來自《三國演義》的描寫,正史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實際情況是,火燒博望坡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指揮戰役的人是劉備。

那時諸葛亮還在隆中高臥,劉備三顧茅廬發生於建安十三年(208),怎麼參與?

7樓:007天方夜譚

初出茅廬 諸葛亮看到天下戰亂不息,百姓苦難深重,答應出山,就和劉備同回新野。此時,曹操派大軍攻陷了劉表次子駐守的荊州,又來攻打劉備。劉備兵單將寡,形勢危急,諸葛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

當時人們以詩讚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後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打的第一仗是什麼?

8樓:春風十里吹翻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第一戰是博望坡之戰,結果是火燒博望坡,擊退夏侯惇等曹操的將領。

但歷史上博望坡這場戰鬥進行之時,諸葛亮尚在南陽躬耕,沒有出山。博望坡之戰乃劉備親自指揮,功在劉備,與諸葛亮毫無關係。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伊始,即逢夏侯敦引十萬曹兵,氣勢洶洶奔新野殺來,聲言一陣擒劉備,活捉諸葛。

劉備聞報,將劍印付與孔明,命眾將皆聽諸葛亮號令。於是,諸葛亮將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人一一派出城外,各個吩咐如此如此。

由於三往隆中,才請得諸葛亮出山,此後劉備與諸葛亮請好日密,自然冷落了關、張二弟,早就引起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的不滿。現在大敵當前,眼看著一個年輕人發號施令,指東揮西,關羽忍不住問:「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作何事?

」孔明曰:「我只坐守縣城。」張飛大笑曰:

「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張飛等人十分氣憤,要看看這個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諸葛亮在城裡也沒閒著,督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

使劉備亦疑惑不定。

曹操已平定河北,決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為主將,于禁、李典等為副將,領軍十萬直逼南陽新野而來。

借劉備令劍威服二人,使其各領一千兵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領軍通過,就以伏兵與火攻擊之。另外派遣趙雲領老弱殘兵,擔任先鋒與夏侯惇交戰,並詐敗撤退,引誘夏侯惇進入山林窄路之中;

又遣關平、周倉、劉封等人潛入曹軍後方,焚燒物資,製造曹軍恐慌。交戰後,一切如諸葛亮所安排般發生。

在夏侯惇與于禁領軍追擊時,位於後方的李典緊急通報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敵軍火攻,然而為時已晚,曹軍受制於道路狹窄,又處於樹木交雜之處,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死傷十分慘重,夏侯惇等將領敗逃回許都。

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戰役獲得了成功,此後關羽、張飛等人對諸葛亮也愈加敬重。

9樓:匿名使用者

火燒博望坡!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出山伊始,即逢夏侯敦引十萬曹兵,氣勢洶洶奔新野殺來,聲言一陣擒劉備,活捉諸葛。

劉備聞報,將劍印付與孔明,命眾將皆聽諸葛亮號令。於是,諸葛亮將關羽、張飛、趙雲、劉備諸人一一派出城外,各個吩咐如此如此。

由於三往隆中,才請得諸葛亮出山,此後劉備與諸葛亮請好日密,自然冷落了關、張二弟,早就引起關羽、張飛二人對諸葛亮的不滿。現在大敵當前,眼看著一個年輕人發號施令,指東揮西,關羽忍不住問:「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作何事?

」孔明曰:「我只坐守縣城。」張飛大笑曰:

「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張飛等人十分氣憤,要看看這個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諸葛亮在城裡也沒閒著,督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

使劉備亦疑惑不定。讀者自然也拭目以待。

結果,諸葛亮略施小計,在博望坡用火攻敗曹軍,終令關、張等人折服。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書中還有贊諸葛亮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然而,歷史上火燒博望坡這場戰鬥進行之時,諸葛亮尚在南陽躬耕,沒有出山。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劉表使劉備屯兵新野,以拒夏侯敦、于禁、李典等所領曹兵於博望。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

一日,劉備伏兵於路旁,自燒屯營偽遁。夏侯敦不知有詐,率兵追之,為伏兵所破。原來火燒博望坡之戰乃劉備親自指揮,功在劉備,與諸葛亮毫無關係。

《三國志·李典傳》亦記載了博望坡之戰。說:「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敦拒之。

備一旦燒屯去,敦率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敦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敦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拒《先主傳》與《李典傳》的記載來看,劉備雖此戰獲勝,但曹兵損失並不多。而且,《三國志》的《武帝紀》、《夏侯敦傳》、《于禁傳》及《資治通鑑》等均未記載這次戰鬥。說明博望坡之戰的規模並不算大。

由於劉備與曹兵交戰勝績較少,所以火燒博望坡之戰才被《三國演義》大肆渲染。

另外,據《三國志》,博望坡之火系劉備為引曹兵入伏,偽遁前自燒屯營而起,非如《三國演義》所言先將曹兵引入伏內,後用火攻。

歷史上的劉備多給人以政治家的印象似少軍事才能,博望坡之戰表明他還是一個軍事家。而《三國演義》為表諸葛亮出手不凡,卻將此戰之功記於孔明名下,實為劉備不平

10樓:匿名使用者

火燒博望坡,主要是殺了夏侯敦

11樓:匿名使用者

火燒博望坡,新野之戰。

諸葛亮跟隨劉備之後第一場戰役是那場

1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別如下:

一出祁山,開始是一連串的勝利喜訊,士氣高漲。為了出祁山打曹魏,諸葛亮在蜀中養兵練兵,也為這次出兵備下了軍需糧草,還慷慨成詞的寫了千古名篇《前出師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就因為一個人是失誤使得整個局勢大變,那就是馬謖,馬謖(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自認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一生也沒有什麼大錯,但是犯下一大錯就造成了對他賞識有加的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計劃,在街亭這個戰略要地的守衛上出先了決策的失誤,就如紙上談兵一樣,在實際戰鬥中的戰略失誤就導致了全盤劫數,馬謖的失誤也是諸葛亮的用人失誤,在劉備彌留之際就曾提醒諸葛亮馬謖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場大的戰役上,一個關鍵性的戰略要地的問題上,諸葛亮犯錯誤了,失街亭,揮淚斬馬謖,但是又有什麼用呢?

局勢不會因為斬了一個馬謖而重新垂愛蜀軍的,司馬懿抓住了局勢,把優勢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局勢的變動使得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計」的險兆來為撤退做準備。局勢一下由主動變為被動,人的心理上也會出現煩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誤,在對陳倉城防備情況諸葛亮又不甚明瞭,下令攻城,結果折二將、傷一將。

諸葛亮被迫撤軍,一出告敗。

??一出祁山失敗,諸葛亮並沒有放棄他的志願,他準備多年又二出祁山,上《後出師表》表明自己「死而後已」的精神,然後他的對手不是別人,是著智謀和他不相伯仲的司馬懿,在二次祁山,蜀軍後備糧草跟不上的情況下,司馬懿高掛免戰牌,不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高人也!他在對槽睿的奏表中就說:

「臣算蜀兵行糧止有一月,利在急戰。我軍只宜久守……不須一月,蜀兵自走。」可憐諸葛亮在準備了那麼多的時間後想一舉殲滅曹魏軍隊的,誰知道連個面都沒有見到就敗了下來。

在死傷慘重,糧草補給不及的情況下,諸葛亮只好退兵,二出祁山就這樣偃旗息鼓了。

??但是諸葛亮不會那麼樣死心的,他的信念中有太傳統的漢室思想,也有強烈的報恩思想,在得知陳倉收將赫昭病重之時趁機攻佔了陳倉,進而取建威,駐兵祁山。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天不助諸葛亮,在蜀軍接連的勝仗之後,諸葛亮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就如我國射擊名將王義夫那樣在關鍵時刻老是頭暈頭痛而和金牌擦肩而過,諸葛亮在身體欠佳的情況下有加之張苞戰死的噩耗,使得他無心再戰,蜀軍不戰自退。

??天意如此,諸葛亮該放棄了吧?不,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他不能就這樣的半途而廢,他重整軍隊,浩浩蕩蕩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處皆打勝仗,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司馬懿用的反間計,在蜀地大量散播謠言以至無能的劉禪下令讓諸葛亮收兵回蜀,戰場上一分鐘就能風起雲湧,諸葛亮回師喪失了勝利的良機。

四出祁山失敗。我想諸葛亮內心是痛苦的,並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劉禪這個幼君,無能的讓人心痛,在一出祁山的時候的《出師表》就讓其「親賢臣,遠小人」而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啊。我想諸葛亮是不知道在他以後還有個著名的岳飛也在直搗黃龍的關鍵時候讓金牌招回,更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而魂喪風波廳。

諸葛亮是相父,他是不可能讓人灌上莫須有的罪名的,但是他的巨集圖呢?

??諸葛亮五出祁山,其實已經是沒有那必要了,在軍事上根本就不具備出兵的優勢了,但是諸葛亮是出於良相的名譽還是為了完成恩人劉備的心願,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五出祁山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那就是註定了失敗的結局的。如楊儀所說:

「前數興兵,軍力罷敝,糧又不繼。」對於軍事研究的那麼深的諸葛亮會犯這樣的低階軍事錯誤也就是他心急的表現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知道自己也老了還未完成這個他一身的遺憾,他要彌補他的遺憾就出兵了,這個和劉備、張飛為報關羽的仇而貿然出兵東吳一樣,結果都是大敗。諸葛亮五出祁山失敗還有個表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戰爭使得經濟蕭條,後方李嚴無力籌辦糧草,假報東吳攻蜀,諸葛亮不知情報是假,搬師回救,伐魏又成泡影。

但是李嚴只是一個直接表現出來的失敗因素。我想就如那句話「如果沒有拿破倫的話,還會有別人出現改變歐洲歷史」那麼李嚴只是一個撮成因素而已,實質因素在於蜀已經沒有戰鬥的實力了。連年的戰事,百姓雖然還是在支援著他們的諸葛丞相,但是事實的經濟實力不能靠那單純的熱情而代替的。

??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生中七擒七縱孟獲,那麼他六出祁山也不為過啊,他就是那種生命之火不息戰鬥熱情不減的人,但是這次和司馬懿的正面交戰中,謂橋一戰,諸葛亮在計謀上真正的輸給了老對手司馬懿,以至損兵萬餘。積勞成疾,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但是六出祁山蜀國真正的損失我認為是喪失了文武兩大支柱,文的是諸葛亮,這個從開始劉備三顧茅廬就跟隨劉備打江山的重量級人物,還有武的就是一直讓諸葛亮排斥,認為其有「反骨」的魏嚴。諸葛亮死了還不放過魏嚴,使得本來就武將所剩無幾的蜀國又失去了一員「開國大將」。

劉備為諸葛亮出山而三顧茅廬,你還能舉出重視人才和尊重人才

周文王為姜太公拉車 周公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 秦昭王五跪得範睢 曹操和張繡有殺子之仇,仍納降張繡並結為親家重用他,最終打贏了官渡之戰 唐太宗納魏徵諫,割 龍鬚 為房齡治病 太多了.一百個都能商湯辨味識伊尹 周文王打獵求子牙 甯戚擇主 子產識伯石 姑布子卿識別趙襄子 趙襄子任用膽胥已 燕昭王千金買馬...

諸葛亮哪年出山,諸葛亮多少歲出山

諸葛亮多少歲出山 諸葛亮26歲出山,三國演義 中說道建安十二年,即207年,劉備前往南陽三顧茅廬 南陽臥龍崗或襄陽古隆中 諸葛亮隨即出山輔助劉備,諸葛亮出山時為26歲。關於三顧茅廬最早的記載,諸葛亮在出徵之前所寫的文章 出師表 其中詳細描述了劉備為邀請諸葛亮出山幫助其輔佐天下而三次到他所在的住處討論...

如果諸葛亮出山早一點,天下會有什麼不同嗎

諸葛亮不管是在正史 三國志 還是在 三國演義 裡面都是劉備 三顧茅廬 請出來的,歷史上一直都有人爭議,要是諸葛亮出山早一點,天下會有不同嗎?其實我個人的觀點是並沒有什麼不同。要知道諸葛亮在當時被人們稱為 臥龍先生 而在 三國演義 裡面更是把諸葛亮吹的神乎其神,這就注意說明諸葛亮還是有些能力的。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