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021-08-10 20:16:38 字數 4587 閱讀 3575

1樓:vickey楓

由孔了開創的儒安學派,以”仁“為學說核心,以中庸辯證為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修養。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封建大一統宗法社會之間架起了橋樑。漢化以後,幾經變他,禮教德治的精神始終一貫,儒家學說能夠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

由於儒學自身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如讖緯迷信,經學僵化,導致中衰,三維結構遭到破壞,佛教輸入,玄學興盛。玄學本質上是儒道在哲學層面的進一步融合,而佛教的輸入以及與儒道的衝突、交流,使中國思想文化出現了儒道佛三足鼎立,加上隱蔽的法家,就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倒金字塔形狀,這便是四維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儒道佛構成一個三角形,隋唐以後,三家相互鬥爭又相互攝取,還由於儒學的主動性,又通過吸收道佛形成了宋明理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主導意識形態。

比較而言,儒道佛主要是在思想觀念層面,法家作為學派雖然因為沒有公開有人打出旗號可以說已經消亡,而其思想觀念卻溶入了政治——法律實踐,主要是在實踐層面與儒道佛形成一種張力,使思想觀念層面與政治——法律實踐層面結合成一個有機系統,推動中國文化不斷更新發展。

儒學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主流精神。它是宗法性的政治、倫理與天道、人性渾然一體而又以人——社會為歸宿,體現了對人生、社會的肯定,對主體地位和能動精神的推崇,對人生境界和社會理想的追求。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

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

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準,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侷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

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樑、魯、鄒、宋、滕等國遊說各諸侯。

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回目錄》

九流十家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師荀子,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世人尊稱之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東人,但長期在山東居住,遊學於齊國。尤其在戰國初期,在齊國的都城建立了遐邇聞名的"稷下學宮",他"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在這"稷下學宮"裡培養了一大批學者。

這個學校,可以說非常相似於今天的高等學校,但又不是純本科學校,而是帶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近似今天的社會科學院。

戰國時期的許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鈃等都出入過稷下,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或者說後人知道並不多的,如淳于髡、鄒衍、鄒奭等陰陽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謂九流十家,或者說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都在稷下學宮裡聚集過。

作為老師,實際上是稷下學宮的大學校長,荀子曾"三為祭酒",他培養了大批大師級學者,可謂**滿門。他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和霸道並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齊文化裡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從本質上他又沒有離開孔子思想。

所以,代表原始儒學思想的三位大師,其思想已經有了細微的差別。

但是,直到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還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說是九流中的一派。戰國中期後,它的地位逐漸提高,和墨家思想並稱為"顯學"。所謂"顯",就是顯要,從九流十家中突顯出來,與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時候,墨家的勢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的政策,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燒了。所以,在秦始皇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漢初時,儒家學說沒有受到重視。漢初統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當時被稱為"黃老之學"。因為漢初統治者認為,用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可以緩解社會矛盾。

結果,漢初時一直延用道家黃老思想,社會矛盾確實得到了緩解,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為一個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統治者,他不可能長期的實行"無為而治"。

於是,在漢武帝當政時期,他多次開明地"舉賢良對策",結果出現了一個儒家大師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裡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漢武帝能夠廢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豎立起來。回目錄》

獨尊儒術 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其實,雖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獨尊儒術,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裡,可以說,他把儒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尤其是他吸收了齊國陰陽家鄒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們把董仲舒的思想體系稱之為"天人感應論"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就是說,他建立的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陰陽家融合為一體。所以,他們的統治,在百姓看來,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漢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自己詔書的開頭語。實際上,這一點並不是純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陰陽家思想結合的結果。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個人覺得儒學開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從董仲舒之後,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政治儒學,一塊是學術儒學,一塊是民間儒學。

政治儒學,從漢武帝開始,由於歷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陰陽家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所謂的封禪活動,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為一個皇帝,是受之於天命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皇帝被稱為"天子"。

政治儒學,實際上被皇帝和歷代皇朝獨霸。

本來應該說,孔廟在政治儒學裡,有一些作用。事實上,作為政治儒學的一個工具,孔廟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作為民間儒學的一個載體,其發揮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學術界有人提出:

儒學的博物館化。所謂"博物館化",即儒學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館裡,在歷史教科書上才能找到。這個觀點,如果用在政治儒學上,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

作為儒學為封建帝王服務的那部份,確實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現實社會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兩類儒學和政治儒學情況並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學術儒學。現今已經有人在重視道德儒學了。因為時間關係,在此不作說明。

在學術儒學領域裡,我個人覺得,從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經歷了5個比較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儒術獨尊"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師的時代,他們基本上是"儒術獨尊"時期。他們之後,還有沒有獨尊儒術的儒學家了?有。

但是我翻過有關的儒家學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學案,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查來查去,真正恪守儒術獨尊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兩到三派。 所以,多數儒家在學派上,對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對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漸就形成了第二個階段,即儒道互補型,以魏晉時期最突出。

魏晉時期,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補,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補,各有側重。魏晉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晉玄學的很多名人,應該說,都是儒道互補型的代表。

3樓:00黑翅膀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匯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不過,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剛健自強精神,對於中國曆代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真理的傳統、與**勢力作鬥爭的傳統的形成,都起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而這種種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並沒有過時,仍有賴於我們進一步去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力行主張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開拓創新。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已經融為一體了!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 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 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 格物 致知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

中國文化傳播影響國家,中國文化傳播影響230個國家

是的,隨著新中國成立和快速崛起,實現偉大的復興,我們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文化,科技,政治,軍事,體育,娛樂,等等都深刻並且持久的影響著所有的國家,這個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以後我們不僅要影響,還要帶領他們,成為唯一超級大國 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一本聖經影響整個全球,是凡有文字的國家和民族都有他的譯本,給人...

中國文化是怎樣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怎樣影響世界的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如何把經濟力量 政治力量轉化為文化力量,如何把對國際社會的經濟影響 政治影響轉化為文化影響。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這會對實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起到助推作用。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