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節日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西方節日對中國不好的影響

2021-03-03 23:50:46 字數 5817 閱讀 8043

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中國文化是深不可測的,而由於一些西方文化的影響,失去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美德.

西方節日對中國不好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這是什麼原因?過洋節究竟好不好?

在**上眾說紛紜.各抒已見,筆者在此略作分析,綜述如下:

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國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滲入其中,各國互相交融。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和商業的炒作,促使過「洋節」不斷升溫,在其後面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其四,我國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必然的;其五,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而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鬆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

而我國傳統節日,由於一般都有教育意議,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官方重視,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其實,中國人體驗一下外國人的節日,領略一下異國文化,這沒有什麼不好,國外不是也有過中國節的?對端午節、潑水節也很感興趣。因此,大可不必說過洋節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節日溫馨過後,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有個度,過分渲染、過分炒作,真正搞成洋節的天下,那就變味了,要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恆的真理。聖誕節將要來臨之際,國內10位博士生聯名呼籲民眾慎對聖誕,來自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名校或科研單位的十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慎對聖誕節。他們認為」聖誕狂歡」是中國傳統文化主體性喪失後,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

十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

近日,這個名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聖誕節」問題的看法》的倡議書,出現在各大**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話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自稱「民間學者」的起草者、哲學博士王達山在文章中認為,國內每逢聖誕節,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聖誕樹」,員工們戴「小紅帽」,學校裡「聖誕舞會」的海報佔據了搶眼的位置;人們相逢互祝「聖誕快樂」等,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行為,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

因此,博士們呼籲「國人慎對聖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文章還建議,相關**部門應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許的範圍內,重新審視和合理規範在商場、**、學校等部門和行業日漸流行的「聖誕狂潮」。

「孔子」被指為「聖誕老人」

作為倡議書的發起人之一,武漢大學哲學院2005屆中國哲學專業的博士生陳喬見說,自己在網路上看到,今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時,在浙江衢州「南孔廟」,一名老師帶領小學生們在孔子像前參拜孔子時,竟有小學生指著白鬚飄飄的聖人說:「這位老爺爺是聖誕老人!」這件事對他影響挺大,聯想到現在許多大學生熱衷於過聖誕節,更有中小學教師組織學生搞各種各樣的聖誕活動,更促使他思考。

「我們也知道我們力量有限,沒有期望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他說,「只是督促國人認真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做得合不合適。」

學者網友看法不一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認為,聖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於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籤。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截至昨晚9時40分,某網上共有17334人蔘與調查,反對過聖誕節認為中國人過洋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的人佔53.8%,贊同認為民眾只是找機會輕鬆,並不是被西方文化**的人佔29.68%,無所謂的人佔17.24。

3樓:

百姓自娛自樂過是沒問題的,關鍵是商業性炒作擴大了洋節在國民,特別是年輕一代中國人中的影響,久而久之也會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種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據我所知,中國人並不是漸漸淡忘了中國的節日了,而是與世界接軌,就拿英語來說,現在全中國

都在說學英語,但你耳朵裡能聽到多少中國人說學漢語的,但這並不代表國人漸漸淡忘了漢語,只是本土的東西我們已經習慣,而作為西方文化,我們國人其實並不瞭解多少,只是好奇,所以出於好奇心,就對西方節日更感興趣,說白了,中國人過西方節日只是為了玩,並沒有實質上的東西。

5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大的影響!節日是文化的重要代表,因而西方節日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軟侵略,如果我們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新文化」,我們就會喪失我們的傳統文化,最後只知聖誕而不知道我們的春節從何來!試問西方是不是也過我們的春節、中秋、端午節?

難道我們的節日對他們而言不是新的嗎?我們應瞭解並想一些方法讓那些只知西方而不知華夏的人知道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你我的責任!我們接受西方文化,但我們更宣傳中華文明!!!

6樓:匿名使用者

重洋輕土的風氣越來約重,這個是個大問題,我就覺得要有自己名族的風格,不要管別個國家的什麼什麼節日,那對他們有影響以及意義,一樣的,我們的節日也對我們有不一樣的意義。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7樓:l一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有:

一方面,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

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人該不該鐘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鑑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

儘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裡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程序!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

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有哪些?

8樓:l一

一方面,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

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人該不該鐘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鑑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

儘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裡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程序!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

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文化和信仰吧。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範疇,可以包括文字 著作 風俗習慣 生活方式 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個方面。信仰是一種精神和內心的依靠和依託物件,其物件可以是理想 人物 精神 或者一般的 神 等。現在說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 教信仰,也就是基於聖經的以耶穌上帝為物件的精神信仰。...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已經融為一體了!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 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 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 格物 致知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

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的例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 苡在夏季 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最近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股股的 西洋風 也開始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不僅漢語裡多了很多的音譯詞,例如 摩登 可樂 等等。過西洋節也成了捲過上下所追逐的時尚風氣,就拿眼下的聖誕節來說,各家店鋪把小店裝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