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價值觀與人生追求方面有哪些不同

2021-03-04 06:06:51 字數 5084 閱讀 5041

1樓:太阿清淨

中國文化和為貴,西方文化爭為上。中國人追求群體利益,西方人講究個人權利。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很現實往往重視眼前的利益,西方人比較理想化總是希望實現可能不實際的夢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

3樓:零_澀蕪

一,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徵.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係,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瀰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

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範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

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係,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係.

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佔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物件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物件是人".人與人的關係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

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

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 孔子曰:"仁者愛人!

"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

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鬥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徵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遊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鍊成長的人物.

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制度的支援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

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巨集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

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唸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

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鬥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

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 "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鬥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遊".

家庭中有長幼關係,夫妻關係,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

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僱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

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係的調節.禮義規範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範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4樓:龍神虎魂

用餐時,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刀叉。

5樓:霹靂追風將

中國人內斂,外國人愣。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6樓:喵姐說心理

1、中國古典文化由於受《易經》義理派的影響,凡事都是從經驗邏輯學岀發,編排、羅列、總結人事行為,具象、分析、推理、綜合、邏輯事物的發展規律,因此在經驗邏輯學方面要遠遠勝出西方文化。

2、西方文化重視否定、推理、批判等客觀成象性邏輯思維,而中國古典文化則側重肯定、對比、論證、總結、感觀具象性經驗邏輯思維。

3、西方文化重視客觀理性思維,中國古典文化則側重直觀感性思維,所以讀西方文學書籍,客觀理性的知識多,而讀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正統文學就會感覺到客觀性的東西少,而經驗性、既定性、指導性的知識非常多,很直觀。

拓展資料: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

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

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7樓:唯愛唐七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宗教信仰、語言、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其中最大的差異是:

1、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不同。中國文化把人看作群體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則強調個體的自由意志。西方社會遵循個人價值至上的原則,提倡個人利益為最高利益,強調主動進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強,注重個人自由和權利,並把它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

2、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裡,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

3、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裡,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裡,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衝動、挑釁和動亂。

4、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拓展資料: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在西方里,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但它一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

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係,避免「格鬥」或「戰爭」,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於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先說什麼是文化和信仰吧。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範疇,可以包括文字 著作 風俗習慣 生活方式 甚至信仰等等。所以信仰是文化的一個方面。信仰是一種精神和內心的依靠和依託物件,其物件可以是理想 人物 精神 或者一般的 神 等。現在說的西方文化的信仰主要是 教信仰,也就是基於聖經的以耶穌上帝為物件的精神信仰。...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想比有什麼特色

中國文化的出發在人,西方則注重人和社會。兩種文化也因與宗教的密切程度而不同。第一,是義利關係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讚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

中國文化的核心特點是什麼?與西方文化的區別

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澱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居安思危 樂天知足 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 和合 二字。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 合 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 指和諧 和平 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