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姓氏都有不同的來歷,其中潘氏的來歷是什麼

2021-08-10 02:09:51 字數 5332 閱讀 5591

1樓:淨成

(一)出於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封在畢(今陝西省咸陽北),建立畢國。畢公高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採食於潘,因氏焉。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潛夫論》。該書的姓氏內容是繼《世本》之後現存最早的記載。該書《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說:

姬之別封眾多,“潘、養……皆姬姓也。” [2]

《廣韻》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是在隋代陸法言《切韻》、唐朝孫愐《唐韻》等基礎上編修而成。該書《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孫“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 [3]

(二)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4] 。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5]

(三)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5]

2樓:匿名使用者

潘氏的來歷:

(一)出於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封在畢(今陝西省咸陽北),建立畢國。畢公高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採食於潘,因氏焉。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潛夫論》。該書的姓氏內容是繼《世本》之後現存最早的記載。該書《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說:

姬之別封眾多,“潘、養……皆姬姓也。”

《廣韻》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是在隋代陸法言《切韻》、唐朝孫愐《唐韻》等基礎上編修而成。該書《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孫“畢公之子季孫食採於潘因氏焉”。

(二)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裡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三)漢化改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佈。

潘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36位,約佔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等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3樓:清見事宜

1,出自姚姓

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

或言春秋時,魯宣公十二年(前597),楚滅潘,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出自羋[mǐ]姓

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

《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採於潘,謬矣。

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出自北方鮮卑族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6,出自嬴姓,先祖為嬴氏家族某一系,嬴氏家族因被人所追殺,故改姓為潘,逃過一劫,後居於陝西境內。

二、遷徙分佈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充套件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

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臺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蹟,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

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 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嶽(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亦稱為潘河陽﹑潘安,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貌比潘安”,是人所共知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

其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閒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

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由此削秩三等。後復職並加至同平章事(宰相)。

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真宗鹹平二年(999),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 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

宋鹹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

6、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遊,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宋代學者,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遊,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裡甲法。

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什麼叫歷史?

4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6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博大精深」是什麼意思,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什麼意思

解釋 博 廣,多。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出自 明 姜世昌 逸周書 序 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釋義 到現在讀書,如果揭日月而行千年,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不是近代學者所及。語法 聯合式 作謂語 定語 含褒義,用於人的思想與知識等 博大精深 的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學術廣博...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求解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在中華大地上勞動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團結,相互學習,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共同開發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中華文化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一個重要的原因風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 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據著名的陰虛西北二十...

中國剪紙文化博大精深,那麼該如何理解中國的剪紙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裡有工藝陶器,藝術戲曲,國畫,風俗,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有民間藝術剪紙,也稱為窗花或剪畫。區別在於創作工具,有大剪刀和小刀。儘管工具不同,但製作的藝術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1.剪紙的藝術 剪紙是一種中空的藝術,它使人們感到視覺空虛和藝術愉悅。載體可以是紙,金和銀箔,樹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