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2021-07-04 15:08:21 字數 4918 閱讀 5793

1樓:匿名使用者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飲食習慣是辛辣為主,因為西南常年陰溼,要吃辣椒祛除溼氣。而且西南山高谷深,遠離海洋,食物不如東部豐富。所以佐以辣椒下飯。

比如四川氣候潮溼悶熱,吃辣椒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出汗)。

西北地區的口味也同西南差不多較重口,也是食物種類不夠豐富的緣故。西北人以麵食為主。西北受到絲綢之路影響傳入的胡椒作為調料較普遍。

因為辣椒的生長特點,也為乾旱半乾旱的西部地區所廣泛接受。辣椒是茄果類蔬菜中最耐旱的一種作物,在生長髮育過程中所需水分相對較少,且各生長髮育階段的需水量也不相同,一般小果型品種較大果型品種耐旱。所以比較辣的小辣椒都種在西部。

東北地區,種植水稻和小麥。以小麥高粱為主。所以東北人常以麵食如窩窩頭等為主食。東北較寒冷,所以東北人豪放,喜飲酒食肉來抵抗寒冷。

2樓:匿名使用者

西南地區吃酸的辣的,因為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多雨水,潮溼,食物容易腐壞,酸的辣的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不容易壞。東北地區多豆類多菌類,而且喜歡做醃菜鹹菜,因為東北地區寒冷天氣多,適合豆類種植,而且冬天冷,很多蔬菜都**不上,只能在秋季做醃菜儲存,然後多樹林,適合菌類生長,所以東北多菌菇,多燉菜,多醃菜也是為了適應寒冷的氣候。西北地區氣候乾旱,多草地荒漠和沙漠,草地產牛羊,所以多食用牛羊肉,而地域廣大,便攜不易變質的“饢”自然成為重要標誌的食品,清真麵食,也是稻米缺乏情況下的選擇,另一個特色是葡萄乾哈密瓜,晝夜溫差大使葡萄及瓜含糖量很高,而乾燥的環境又使葡萄能快速成為葡萄乾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飲食居住特徵?

3樓:匿名使用者

居住在貴州的眾多少數民族,以農業經濟為主,兼營畜牧業和養殖業。由於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異的。大體說來,居住在平壩、河谷地帶的土家、布依、侗、壯、水等民族,水稻為主要的農作物,他們則終年以大米為主食。

而居住在山區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極少,主要是旱地,以種植薯類和玉米、麥類為主,故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以小麥、玉米、土豆、蕎麥等粗雜糧為主食,很少時間能吃上米飯,只是在近幾十年才有較大的改觀 http://www.luojia.

貴州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概述

4樓:匿名使用者

一、雲南飲食文化形成的自然環境

雲南飲食文化深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雲南位於祖國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山地佔總面積的84%,高原佔10%,盆地僅佔6%。地勢大體上是西北高南部低,地勢呈階梯狀遞減,全省地形大致以大理、劍川間至元江谷地一線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是地面崎嶇不平呈層巒疊嶂狀的雲南高原,西南部地勢趨緩漸呈開闊河谷地帶。

較大的湖泊有滇池、洱海、撫仙湖和程海等。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大部分在雲南中部。這些盆地年溫差小降水量適中,是重要的產糧區與飲食文化形成區。

位於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地平地大都分佈在雲南南部,這些地方氣候炎熱降水豐富,適宜水稻與熱帶經濟作物生長。雲南的氣候屬於**帶一熱帶高原型溼潤季風氣候,基本特點是乾溼季節分明、氣候型別多樣。由於雲南緯度較低,短距離內地形高低懸殊,隨地形高度的改變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從山腳到山頂或可劃出幾個不同的垂直帶,俗稱這一氣候特點為“立體氣候”。

雲南省與緬甸、寮國、越南和印度諸國相連,與泰國、孟加拉等國相鄰;在雲南的25個少數民族中,有16個民族跨國境而居。跨境民族分佈境內外的部分相互聯絡密切,生活習俗相同或相近。雲南少數民族分佈上的特點,是廣泛居住在高原、盆地、丘陵與高山,人口分佈密度較低,各地分佈的密度不一,各民族社會的發展很不平衡。

因此,雲南的飲食文化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色,尤其在食物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飲食習慣和酒水飲料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在主食方面,雲南各地既有水田或溼地種植的稻米、芋類等作物,也有旱地栽培的玉米、洋芋、蕎麥與紅薯。在菜餚原料方面,既有經過人工馴化長期種植的各種蔬菜,也以野生的各種菌類、花卉、野菜、昆蟲、苔蘚等人席。加工食物的方式,雲南漢族地區大致與內地相同,同時體現出川味注重急火快炒、嗜食各種泡菜的特點;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則長期保留了受農耕、刀耕火種採集與山地種植畜牧採集等生產方式的影響而形成的烹飪習慣。

如白族、壯族等農業民族習慣炒煮煎烤兼用,稍正式的場合即端上八大碗。彝族、哈尼族等山地民族則保留帶遊牧生活影響烙印的重燒烤、烹煮的傳統,白族、傣族等民族還有嗜食生肉、涼拌菜的習慣。酒類方面,雲南各地既飲以玉米、稻米、紅薯、高粱等糧食製成的高度蒸餾酒,也飲用以各種果類、甘蔗等釀造的低度發酵酒。

雲南是多民族的省份,一些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較集中的聚居區。由於漢族在雲南各地分佈廣泛,細究各地的飲食文化,當地漢族的影響仍佔據重要甚至主導的地位,雲南的飲食文化,由此表現出多民族文化與區域性文化相結合的特徵,不應簡單地以民族分佈和民族特點來劃分雲南的飲食文化。

雲南區域性的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以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為中心的滇中區,以大理為中心的滇西區,以宣威為中心的滇東北區,以保山、騰衝為中心的滇西南區,以麗江、中甸為中心的滇西北區,以德巨集、臨滄、版納為中心的滇南區,以紅河、文山為中心的滇東南區等幾種型別。由於受地理區位、海拔高度、緯度高低、民族分佈、經濟型別等方面的影響,各區域飲食文化的分佈又有交錯、變異等複雜的情形。

在以上七種飲食文化區域中,滇中區、滇東北區受到漢族、彝族飲食文化較多的影響;滇西區表現出濃郁的白族飲食文化特色;滇西南區混雜了邊疆漢族與諸種少數民族的飲食特點;滇西北區深受藏族、納西族等高原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滇南區明顯地反映出傣族等稻作民族的飲食傳統;滇東南區則表現出傣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飲食的習慣。

二、影響雲南飲食文化的歷史因素

雲南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與演變。雲南的飲食文化與雲南各民族的分佈及活動,外來移民的遷徙,以及各民族間的交往融合等密切相關。

從民族源流來看,雲南的26個民族,分別屬於氏羌、百越、武陵蠻等若干古老族群,其中藏緬語族各民族出自氏羌族群;壯侗語族各民族源自百越族群;苗瑤語族的各民族,出自漢代以武陵郡(在今湖南西部)為聚集地的武陵蠻;南亞語系各民族較早定居在雲南西南部,漢代稱“閩濮”;漢族、蒙古族、回族和滿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遷人云南。

在雲南各民族接觸與融合的過程中,明清時期是融合方式改變的分水嶺。明清以前,在雲南等西南邊疆省份,融合方式主要是少數民族逐漸吸收遷人的漢族人口,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經歷了漢族移民逐漸“夷化”的過程,同時少數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實與壯大。明清時因漢族人口大批進人云南,以及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差距明顯縮小,民族融合的傾向發生改變, 白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人口,有相當一部分被遷入的漢族移民融合,雲南遂形成若干區域性的漢族群體,漢族在雲南逐漸成為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民族。

由於歷史上漢族與雲南少數民族存在相

互滲透與深度融合的情形,致使雲南地區的飲食文化,普遍存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相混雜乃至密切結合的情形。

雲南本地民族的自然性遷徙,主要是由於人口增殖、因減少人口密度需要分散而形成的擴散式、漸進式的遷徙;遷徙的方向,通常是向與出發地生態環境相類似的地區轉移。遷徙的特點是移動速度較慢,部分人口時常停留甚至定居新地,如漢代基諾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滇北、川南一帶,以後逐漸南移,清代才進人西雙版納的基諾山。受其遷徙及活動特點的影響,傣族、白族、彝族等本地民族的 飲食文化,其深層內涵千餘年來無明顯改變,現今恢復見於古代記載的某些菜餚與烹飪方式,亦非難 事。

外來民族遷徙的情況不同。漢代至宋代,外來的漢族人口以官方或民間性質的移民,以及商人、 軍人和官吏的身份進人云南,主要居住在郡縣治地所在的城鎮和交通沿線地區,因遷來的人數較少, 逐漸被本地民族融合。自元代開始,遷入雲南的漢族人口明顯增加,明清時以幾個較大的盆地為中心逐漸形成區域性漢族群體,並發展為雲南人數最多、占主導地位的民族。

在移民流向方面,元代以前雲南通往外地的交通線,主要是聯絡四川的五尺道(自滇中經宣威抵四川宜賓)與清溪道(自滇中經姚安、西昌達成都),因此外來人口以四川人居多,雲南飲食文化受川味影響講究鮮辛的特點,在元代以前當已形成。元代修通由滇中經曲靖、貴陽達兩湖地區的人湖廣道,取代前兩道成為雲南通往外地的主要交通線,明清時進人云南的移民,遂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人居多,曲靖、昆明、楚雄、玉溪等地,乃成為外來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上述地區的飲食帶有兩湖、兩廣地區的特點,應形成於元代以後。

至於滇中至滇西一線,保山、騰衝在秦漢時便為川滇緬印道所必經。明清時外來人口沿曲靖經昆明、保山一線散佈,保山、騰衝迎來新的移民高潮。明清時由於壩子人滿為患,漢族移民大量進人邊疆和山區,逐漸形成近代各民族分佈的格局。

受歷代移民遷徙走向以及聚居地形成情形的影響,雲南幾處重要的漢族聚居地,其飲食文化亦有不少差別,不可等量齊觀。雲南飲食文化形成諸多特點,還與雲南各地區、各民族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關。如彝族在雲南廣泛分佈於各地的山區與壩區,社會發展程度很不平衡,由此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習慣。

彝族早期主要從事畜牧業且多山居,迄今大部分彝族居民喜食牛羊肉、玉米、洋芋等食品,嗜好玉米酒,烹飪方式以蒸、煮為主,均可窺見受山居與遊牧生活影響的痕跡。同時彝族不同支系的飲食習慣,視地區、海拔高度的差異又有所不同。

雲南歷史上建立過滇國、南詔、大理國等幾個重要的地方民族政權,其統治及經營也深刻影響了雲南的飲食文化。

滇國存在於戰國中期至西漢中期,滇文化分佈的地域大體是以滇池周圍為中心,東到曲靖、陸良和滬西,西至祿豐,北達會澤等地,南面在元江、新平一帶。滇人以稻米為主食,並種植小麥。副食有畜禽肉類、魚蝦螺螄以及瓜果、野菜等。

滇人擅長醃製肉食,以青銅或陶製的釜、甑、罐和鑊烹製食物。滇國飲酒的風氣很盛,在各地墓葬出土不少青銅鑄造的壺、尊、杯等酒具。從《史記》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滇中一帶居民的飲食,受滇人影響的痕跡仍十分明顯。

由於滇人捕撈滇池的螺螄以供食用,滇池岸邊遺留大量的螺螄殼堆積,晉寧縣發現的一處螺螄殼堆積竟厚達8米。遺留的螺螄殼尾部均有一個敲開的小孔,看來是滇人敲孔以便取食螺肉。有趣的是至今德巨集一帶的少數民族取食螺肉,仍沿用滇人的辦法。

南詔是彝族和白族先民在唐代建立的地方政權,統治時間達200餘年。大理國在南詔的基礎上建立,白族先民是其主體民族,大理國享國長達300餘年。南詔、大理國以今大理為都城,以今昆明為陪都,統治範圍包括今雲南全省及附近的一些地區。

南詔、大理國的一些飲食習俗,如以稻米、小麥和蠶豆為主食和輔食,嗜食拌以香料的生肉和螺螄,以烤小豬和各種野味待客,喜飲茶、酒,以螞蚱,蜂蛹等人饌,至今在一些彝族和白族的地區還可見到。但南詔貴族飲茶時將茶葉與椒、姜、桂烹煮的習慣,今已不復可見。

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分別區位優

我說的簡單copy點 前為優後為劣 詳細你bai自己敘述 純手打累啊du.秦淮以南 水源充zhi足氣候不錯 土dao壤質量不好 為紅土 黃土 不適合農作物生長.東北地區 土質好 為黑土富含養分,生長期長 氣溫低 平原面積小.華北地區 平原廣闊 水資源短缺.西南地區 水資源豐富 土質較差 為紅壤 多為...

東北地區冬季漫長嚴寒的主要原因,東北地區冷的原因

1 東bai 北地區緯度較高,北半球du冬季時,太陽直射zhi點位於南半球,東北地dao區太陽高度較專小,太陽輻射經過屬 的大氣路程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同時,還因為太陽高度角較小,等量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後散佈的面積較大,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因此比較寒冷。2 ...

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西北地區的主要地理自然特徵是什麼?形成原因是什麼?

1。緯度位置 大致在36 n以北,北緯53 n以南。2 海陸位置 西北地區位於我國內陸,大部分在第二階梯上,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 祁連山以北。3 氣候條件 西北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