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心理學知識,真正有效地運用在廣告當中

2021-06-19 22:21:50 字數 5145 閱讀 1658

1樓:宇見

如何把心理學知識,真正有效地運用在廣告當中?

為了幫大家進一步看清廣告中的消費心理學,並**如何在廣告中運用心理學,我們首先需要來聊一下廣告、廣告的型別和廣告的訴求本身。

廣告,按最基礎的理解,應該是一種通過資訊傳遞,來影響目標受眾選擇、態度與認知的行為(讓人購買、讓人喜歡、讓人記住)。

從這種基礎理解出發,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不同的廣告訴求。比如,有一類廣告是側重於影響受眾認知的,另一類是側重於影響受眾行為的;在營銷中,大家常常會以「品」「效」二字來指代這兩類訴求,這也就是今天行業中頻繁討論到的,品牌類廣告和效果類廣告。

再深入一層來**,正因為這兩類廣告的主要訴求不同,也就導致了在心理學的應用上,也必然會有所差異。

具體而言,比如,讓我們結合sdi營銷方**的結構來看,由於效果類廣告的側重點是「互動」,其目標是**、是增長、是用良好的溝通互動來影響使用者行為,因此其借鑑的心理學知識,就應該側重於研究人類行為模式的社會心理學;

而由於品牌類廣告的側重點是「植入」,其目的是把品牌的價值含義,inception(植入)到使用者的心智當中去,因此其借鑑的心理學知識,就應該側重於研究人們認知模式的認知心理學。

那麼區分這樣的邏輯,對我們的營銷實踐有什麼好處呢?

我想最大的好處就在於簡化操作,在實際工作中,只要我們明確了廣告的主要訴求,然後再從對應的「心理學工具箱」中思考對應的策略,往往就能讓創意過程更有效率。

比如,當我們推出廣告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品牌認知,包括具體的產品功能認知時,我們就應該多去思考認知心理學領域的「五感效應」、「比喻效應」、「品類優先」、「依賴重複」、「熟悉扭曲」、「原型敏感」等策略。

而當我們推出廣告,主要是為了追求銷量時,又應該多去思考如何運用社會心理學當中的「他人之證」、「錨定效應」、「近因效應」、「確認偏見」、「承諾一致」、「稀缺效應」等等。

下面讓我們結合案例,來對其中一些策略進行簡單分析。

一、服務於「品」的認知心理**用

a.五感效應 

品牌是什麼?答案有很多,答案取決於我們基於何種知識背景去定義。

從經濟學角度,品牌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結果;從文化學角度,品牌是人們生活中的文化意義承載;從資訊學角度,品牌是被不同資訊互動方式傳遞的同一則訊息;而從心理學角度,品牌就是存在於消費者心智中的,通過「五感」(視聽嗅味觸)而建立起來的認知綜合體。

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豐富程度,是評價一個品牌的重要指標,這意味著優秀品牌總是會比普通品牌擁有更多記憶節點,正因為如此,這些品牌在平時被我們憶及、談論併購買的可能性才會更大。

瞭解到記憶節點是品牌寶貴的認知優勢,也就提示了我們做廣告的重要邏輯之一,就是要不斷地去創造消費者五感中的記憶節點,並強化這些記憶節點。

比如,可口可樂前段時間推出的「try not to hear this」就跟我們玩了這樣一個反轉,廣告明著說讓你嘗試別聽到,其實恰恰凸顯的是可口可樂獨有的聽覺愉悅。

又比如漢堡王和麥當勞的經典互懟:

b.比喻效應 

既然品牌類廣告的主要目的是服務於構建認知,那麼營銷人就需要關注——什麼樣的方式和技巧,對降低受眾的認知成本更加有效。在sdi方**看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技巧是使用比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比喻往往是最簡單有效的認知建立方式。

一個明顯的感悟是,今天,隨著產品同質化程度的日益嚴重,各行各業都被拖入了一場「創意軍備競賽」,在這場競技中,品牌成功越來越少依賴於開發出了新奇功能,反而越來越多依賴於通過某種新奇演繹,而將自己率先植入到消費者的心智中去。

「從槍膛裡射出來的食物!」大衛·奧格威推崇備至的廣告大師霍普金斯,曾經用這樣的比喻引發了我們的強烈好奇,從而讓一款本來銷售業績平平的爆米花產品大賣。實際上在霍普金斯的《科學的廣告》一書中,還有相當多類似的,通過在文案中使用比喻而收穫奇效的案例。

無獨有偶,在廚具品牌方太前兩年推出的一支廣告中,創意者腦洞大開地將油煙,比喻為想要到廚房之外旅行的人類遊客,而將抽油煙機,比喻為能令他們一身輕鬆的「方太油煙航空」,雖然角度略顯奇葩,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強化了我們對產品能剝離油煙中有害物質這一功效的理解。

c.品類優先 

依靠分門別類來了解事物,是人類根深蒂固的認知天性。我們會在腦海中將事物劃分到許多不同類目,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有趣測試是,在每個不同類目中,人們往往只能記住少數幾個代表性個體,但我們卻能記住非常非常多不同的類。

依靠類別來認知事物,這或許與人類千百萬年來的進化有關。比如在遠古,人類祖先無需去費心記憶每一種動物的不同特性,而只需將其歸入「食草」或者「食肉」的不同類目,就足以讓我們基本把握與它們的相處之道了。

在今天的商業實踐中,營銷人能夠習得的一條重要心理學技巧,就是依靠「品類概念」,通過將自己定義到一個與眾不同的類目當中去,而更有效地被目標消費者所感知。

比如,網易嚴選通過在廣告和公關傳播中,反覆強調自己是區別於**、天貓的,以「從優到嚴」為典型特徵的「第三類電商」,快速實現了品牌認知的差異化。而作為與「國宴用酒」、「高階白酒」有著顯著區別的「青春小酒」,江小白的這個品類概念,也同樣為目標消費者(年輕人)快速識別該品牌,增加了一個不錯的「認知快捷鍵」。

二、服務於「效」的社會心理**用

談了認知心理學的部分,我們再來聊幾條效果類廣告中的社會心理學策略。

a.他人之證 

作為一條最典型,同時在廣告中被應用得最多的心理學常識,「他人之證」泛指我們的消費行為,嚴重地依賴於參考他人,尋求他人的證明。這意味著一個品牌被越多人選擇,也就有可能被更多人選擇。

在過去,我們經常會看到廣告中的「銷量遙遙領先」、「銷量繞地球8圈」,就算在今天,也仍然會在各類海報、電商詳情頁裡看到「已被多少多少使用者選擇」、「已有多少多少使用者參與」、「多少多少使用者實證有效」,萬變不離其宗地看,這些都是運用「他人之證」的例子。

雖然將「他人之證」運用在廣告中看似容易,但最近我也在琢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一條心理學策略在行業中被應用得太廣泛,其效果會否衰減?或者是否會引起使用者覺得「品牌只是在吹牛」的警覺,而起到反效果?

我想這個問題是值得大家謹慎看待的,至少,我們決不應該在廣告中弄虛作假,宣傳那些並不存在的「領先」。

b.錨定效應 

在心理學中,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指的是,人們的行為總是容易受到在先資訊(即錨定值)的影響。

過去,心理學家曾通過一系列測試來研究錨定效應,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個是,讓兩組高中生在5秒內,分別估算一下下面兩道算式的結果:

結果顯示,高中生對算式a的平均估值為512,對算式b的平均估值為2250(正確答案應該是40320)。從這個實驗中,我們不難看出前邊的數字對於受試者整體計算的影響。

在廣告中,錨定效應被普遍地運用於展現**。比如,在當前**旁邊,貼上一個明顯較高的「劃線**」,讓顧客感覺「物超所值」(注意:和「他人之證」一樣,在現實中我們同樣需要斟酌此方案可能出現的反效果)。

另外,當我們談論心理學對廣告的影響時,也不能只停留在**它對廣告內容的影響上,而忽視了它對廣告策略的影響,這裡剛好有一個應用錨定效應的案例:

曾經有一個咖啡機品牌,針對高階人群推出了一款售價昂貴的咖啡機,並啟動了大規模廣告傳播,但銷量卻始終不理想。

直到有一天,管理者想到了一個更「極端」的點子——在這款咖啡機的基礎上,推出一個功能與外觀略有改進,但**卻要明顯昂貴許多的「升級版」。當這個「升級版」被推向市場時,原先產品的銷量就開始出現了顯著增長。

c.相似優先 

提到通過心理學知識來優化效果類廣告,今天重點想和大家聊聊的是「相似優先」的心智規律。

相似優先,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會對跟自己相似的人或事格外敏感。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雞尾酒會測試」,說的是在一個雞尾酒會上,嘈雜的環境也許讓你根本聽不清別人都在說些什麼,然而一旦有人叫你的名字,你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敏銳地察覺到。

前幾年我讀馬修·威爾科克斯的《暢銷的原理》,發現在這本書裡,也有一個「颶風營救」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相似優先」的威力,書中寫道: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捐款記錄,調查了『姓名字母效應』是否會影響對颶風的捐贈,結果發現確實如此。名字以字母k開頭的人更願意捐款給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引發的災難,而名字以m開頭的人則更願意捐款給颶風米奇(mitch)引發的災難。」

在現實中,營銷人如何將「相似優先」的策略應用到廣告中呢?

方法有很多。

比如,「12星座最適合開的賓士車」這類創意,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先將人群細分,然後再通過內容來體現不同產品與不同顧客的相似性,進而讓目標受眾覺得產品跟自己「有緣」的策略。

又比如,一種更常見的方法是,通過在廣告中刻畫目標顧客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來體現品牌與他們的相似和有緣。

在這方面,newbalance 的「返校喵」廣告,就通過學生返校這一主題,用球場運動、食堂打飯過程中的很多生動(qi pa)場景,啟用了目標受眾對該品牌的親切感,而這支廣告背後的情感洞察,或許更是值得大家在當前來借鑑。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廣告中「聽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人生」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是因為我們雖然容易通曉心理學知識,但是想要有效地運用到廣告中,卻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

還是拿「相似優先」來說,雖然我們知道在廣告中體現品牌和顧客的相似性,會對顧客選擇品牌帶來幫助,但是假如我們體現的這些「相似」,在消費者看來根本就不相似,例如同樣是拍了一個展現校園生活的廣告,而我們所展現的內容,在顧客看來根本就是對她們生活的虛假刻畫,那這樣的廣告顯然就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在汽車品牌mini的「來看看究竟是誰買了mini clubman」當中,通過展現一系列車主有趣有料的生活方式,這支廣告巧妙地用到了「他人之證」,並且這種方式,應該說要比那種「銷量繞地球8圈」的簡單粗暴方式更能取信於人。

而同時,這支廣告也運用到了「相似優先」(通過刻畫不同職業的mini車主的典型生活場景,拉近了品牌與有著相似生活方式的目標顧客的情感距離)。

另一方面,雖然這個廣告看起來是為了推廣「clubman」這個具體車型(效果訴求),但通過表現不同車主具有一致性的生活觀點,也間接映襯出了mini一貫的價值主張——「not normal」,表現了該品牌所倡導的那種不拘一格的生活態度(品牌訴求),因此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品效結合。

該案例給我們帶來的提示是,作為一種高度靈活的技藝,大家千萬不能把廣告創意的思路刻板化,如何在廣告中運用心理學知識,或許永遠也離不開創意者對生活本身的感悟,我想這也是營銷這項工作,從目前來看還不太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原因之一吧。

心理學知識,對於心理學的知識你的瞭解

人云亦云不是 缺乏思維的什麼品質 人云亦云是 群體意識 或群體意識的一種表現 在心管理學原理中,人 都有好奇心 人都有 不明就裡 的 跟從心裡 和 服從心裡 舉個例子說吧 前面有一群人圍著看什麼東西,一個騎車路過的 多數 人,自然就會下車 好奇心驅使 也想看個究竟 這叫群體意思 再說一個 有一個人拿...

心理學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心理學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學心理學主要bai是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du掌握人zhi際溝通技巧,糾正自己不良的dao情緒,正確面版對自己所遇到的問 什麼是幸福心理學?幸福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通識教育教材的科普讀物。幸福心理學 這本書以積極 幸福 蓬勃為核心,圍繞著 幸福感 從增強和提升幸福感影響因素的視角構建了本書的框架和內容...

如何用心理學解釋買彩票現象,運用心理學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首先,絕大多數人在考慮投資效益之前會考慮到投資風險,而購買彩票的風險性是很低的。其次,人們通常都希望看到奇蹟發生。日常生活是很現實的,有時也是很單調的,人們渴望發生奇蹟,渴望目睹 體驗重大的變化。奇蹟能夠發生在自己身上最好 實在不行,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可以,總比都是平平淡淡地強。買彩票,恰恰可以滿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