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由來和發展的,風箏的由來和發展的資料。

2021-06-19 12:57:56 字數 4821 閱讀 9209

1樓:杜謹瑞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測量傳遞資訊,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後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

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後,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湧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

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2023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

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風箏的起源和歷史簡介

2樓:端木吟天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據《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洲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但只飛了一日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

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

』」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雲梯」而不是木鳶。

《韓非子》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墨子墨翟。墨翟(公元前478-392年),為春秋戰國時的哲人,諸子百家中墨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空」。

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2]。意思是說墨子曾就研究試製了三年,以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

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而《墨子》中記載魯班發明的「木鵲」比墨子的「木鳶」更加精巧:「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後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為「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揹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

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6],取得了成功。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

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風箏的來歷

3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風箏的原型是墨子用木頭製作出來的「木鵲」,而後墨子將此工藝傳給了他的徒弟魯班,魯班經過實驗改造,用極薄的木片、竹片製出了「鳶」。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漸漸用紙代替了木頭,也就成了「紙鳶」。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也是成語「四面楚歌」的由來。

風箏最開始雖然是為軍事所用,但後來慢慢普遍被人們作為一種娛樂形式。放風箏通常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拉好連線風箏的線,一個高舉風箏過頭頂,兩人配合助跑,待風力合適時高舉風箏的人鬆手,拉線的人根據手感慢慢運線。

擴充套件資料

伴隨著風箏的發展,風箏文化也逐漸形成。與孔明燈類似,唐代以前風箏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唐代以後逐漸成為娛樂活動,並由宮廷向民間傳播。

與此同時,風箏文化也伴隨著文化交流,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宋代以後,風箏從單一的放高、放遠的自娛自樂發展為兩三隻、甚至更多風箏之間的競鬥比賽,還出現了一些不同級別的官方或民間的風箏賽事。

與此相適應,還出現了風箏藝人和風箏產業。明清兩代,風箏文化更是發達,曹雪芹還編撰出版了風箏文化理論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為研究風箏製作理論、工藝和圖譜提供了豐富史料。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風箏文化的經濟價值日益顯露,各地紛紛成立了風箏協會,舉辦各種風箏節,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古老的風箏文化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推動地方經濟發揮了獨特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

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

「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訊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樑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樑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

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5樓:真·踏網無痕

風箏,最早的稱呼叫紙鳶。相傳春秋時魯國的建築工匠魯班製造過會飛的木鳶,後來用紙代木,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繫個竹哨,聲音象箏一樣鳴響,所以又叫「風箏」。

據說西漢時的大將韓信利用紙鳶在戰爭中作為軍事訊號用。南北朝梁武帝時,河南侯景叛兵圍困臺城,守將梁武帝的兒子蕭綱把紙鳶放到天空,向外告急。

在民間,風箏既是遊戲的工具,又是一種別具特色的工藝美術品。

6樓:百度使用者

風箏又名紙鳶、紙鷂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據說巧匠魯班就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應當說這是風箏的前身。五代時期的李鄴,曾在官中以線放紙鳶為遊戲,又別出心裁地在鳶的頭部安裝竹笛,風入竹哨,發出象古箏一樣的響聲,因此得名「風箏」。到了宋代,出現了「神火烏鴉」,就是利用風箏裝上火藥,投放到敵營上空,以達到軍事上的目的。

難怪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美國華盛頓國家航空和空間博物館中有一塊說明牌上也醒目地寫著:「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四川風箏的歷史,風箏的歷史及由來

風箏是歷史上真正的飛機的最早的雛型,它是中國發明的,大概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發明了。歐洲的風箏,據人們所知,最初出現於十四世紀。在東方,風箏用於宗教 打漁 軍事通訊,而且用來載人。載人時,人的手腳伸,伏在風箏上面。在歐洲,風箏最初是作為一種軍事標誌出現的,到十六世紀就變得普遍了,成了從東方傳入的一...

風箏的別稱由來為什麼叫紙鳶,風箏又有什麼別稱

為什麼叫紙鳶 鳶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鳥,古代的風箏 主要是模仿鳶的形狀做的,與古代的火箭一樣主要用於軍事領域來傳訊號用的。因是用紙做成的所以就叫紙鳶,這個叫法應該是較帖切的。紙鳶的由來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 魯班 製作,稱之為 木...

龍舟的由來和歷史,龍舟的由來和歷史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 雞蛋等食物,撲通 撲通 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